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體育實踐教學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調查現狀與分析
社會體育專業的目標體系主要體現在各個學校的社會體育專業培養方案以及各級政府的政策指引方針上。通過上述幾個圖標的數據結果,可以發現,大部分學校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定在體育活動的策劃、組織,以及運動技術指導方面;在被調查的61名體育教師中,近1/3的教師對學校的培養方案并不十分了解,同時,社體專業的學生對現已有的培養方案的態度也比較中立,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對培養方案的明細并不了解;管理者認為目標體系的問題存在于其重心太傾向于理論知識的教授,同時,欠缺培養實踐能力的具體目標。整體看來,各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培養大體方向是順應國家政策的指引的,只是在培養方案的宣傳方面不夠重視,致使體育教師和學生對具體的培養方案不了解,給實踐教學的實施造成了一定困擾。同時,在具體目標的設定上,對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夠突顯。
2對策與建議
2.1德育及素質的培養人文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它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思想素質、道德文化素質、審美素質、智能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德育及素質的培養主要在于基礎課程的設置,以及校園文化生活的熏陶等。
2.1.1強化課程的“育人”功能通過思想道德課程、計算機課程、外語課程、體育課程等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具有基本計算機和外語能力且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通過學校開設的基礎課程如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鄧小平理論、思想品德修養、法律基礎等平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鼓勵教師充分利用課堂育人這一舞臺,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升華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認識,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撞擊,獲得精神的升華,達到人性境界的提升。
2.1.2加強“積極性”的教育通過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方面的講座、研討會議,培養學生積極面對挫折、困難,保持樂觀心情的生活態度。在整個社會普遍浮躁的今天,學會保持熱情,保持對學習的渴求狀態是非常不容易的。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克服大學校園里日趨明顯的頹廢心理,使學生明確當下的目標和奮斗意義,學會積極處事,這對學生畢業后的人生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2.1.3提高體育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師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人格特征、審美情趣等對學生的影響是終生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要從“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發揮教師育人的作用。教師要學會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只有彼此尊重,師生之間的交流才是一種心靈的溝通,才是一種平等的對話。教師要彰顯人文關懷,弘揚正氣;學校要樹立典型,引導廣大教師積極投身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設立師德標兵和教學示范崗,弘揚高尚師德,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校園氛圍,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和整體素質。
2.1.4構建校園文化生活人類是典型的群居生物,管理學中也提到人的從眾心理,從眾結果的好與壞,主要取決于所在大環境的積極與否,并且,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終生的。良好的校園環境對締造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組織召開校園文化節既能豐富學生們的課余文化生活,又能擴展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和知識視野,也能提升學生們的文化素養和愛心。號召大學生多閱讀一些人文經典書籍,通過專家、學者推薦形式,開展人文教育講座,引導學生讀書、讀報,培養學生文化底蘊,為踏入社會奠定文化素養基礎。
2.2基本技能的培養專業理論知識是指所學專業的基本結構、原理和特點等形成的知識結構體系。專業技能主要是指球類、田徑等運動的能力。相較于體育教育專業和運動訓練專業來說,社會體育專業比較偏重于理論學習,對專業技能的學習比較泛,要求對所有運動都有所了解和接觸,卻不要求有較高的運動能力。
2.2.1明確社會體育專業理論、技能學習的目標社會體育專業在招生的時候比較偏重于文化水平的選撥,這關系到學生日后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主要成形于理論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是 構建該專業學生能力的框架。因而,對于專業理論的學習,社會體育專業應該更加深入,更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對專業技能技術的學習則沒有必要像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專業那樣深入。主要是結合課堂上對各項技術技能的理論了解,在專業技能課上,充分感受各項運動,以便充分理解書本上關于各運動的應用。
2.2.2鼓勵跨學科學習打破學科和專業界限,整合教學資源,跨學科學習,借鑒其他學科的堅實理論為社會體育專業的研究做鋪墊,建立理論教學為基礎,實驗訓練為主,項目研究為輔的實踐教學模式。
2.3綜合技能的培養
2.3.1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密切關注社會的動態、需求,增強與之相適應的專業設置、培養計劃,提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方案,使之更貼近社會發展需要。制定切實可行、操作性較強,以社會行業需求為導向的實踐教學規劃,是構建“重應用、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
2.3.2深化三課堂聯動的教學理念第一課堂是主要課堂,是實踐課程的理論與技術儲備課堂,第二課堂是輔助課堂,主要是依靠學生的興趣與自主學習,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主要平臺,第三課堂就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平臺,是延伸課堂。三課堂聯動教學管理制度體系涵蓋了教學過程管理、教學平臺建設、教學考核管理、師生職責管理等系列管理制度。學校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研究三課堂聯動教學在社會體育專業中的應用。
2.3.3從科研中獲取理論知識鼓勵教師從科研中提煉實驗課程項目,把科研成果引入實踐教學,加深大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鼓勵大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進入實驗室參與課題實驗,從課題研究與實驗中領會理論知識,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從而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2.3.4大力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并重制度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籍管理制度,逐步實現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培養內容的銜接和互通,體現職業培養能力為主導,以職業素質、崗位能力和職業發展為輔的實踐教學目標。
2.4創新能力的培養
2.4.1建立學生科研團隊建立學生科研創新團隊,學生主持或參與教研、科研項目,訓練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術素質以適應崗位需要。
2.4.2鼓勵學生參加科研競賽類活動鼓勵學生結合專業教育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與科技競賽活動,通過實戰提升學生對行業知識的了解,加深書本知識的運用,學生的專業技術適用能力得到鍛煉。
2.4.3鼓勵學生策劃、管理學校賽事大部分學校將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方向定于體育賽事策劃、管理,但是能提供給學生的實際操作機會并不多,所以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策劃校園比賽,并自行組織、管理賽事。基于“驅動—受動—調控—保障”和“四個子系統、四個平臺、四個層次”相結合的模式,本論文將構建以社會體育專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并在該體系的指引下,搭建各種實踐教學平臺,把實踐教學活動作為構建內容體系的主線,依據具有社會體育專業特點的教學目標體系和內容體系(課程體系),構建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管理體系,并根據管理體系的結構要素,采取相關措施,重塑以學生為主的教學保障體系。
作者:劉巧玲黎曉萍趙芳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