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社會對高素質體育指導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對體育類職業院校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延邊體育運動學校積極借鑒國際先進職教理念,構建“應用型、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知識面寬,應用性強,專業化高”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在定位人才素質結構、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創新教學評價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雙素質型師資培養等方面進行了系列實踐,有效提高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應用型;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模式
全民健康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而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幸福生活的基礎保障。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全民健身的參與者、健身活動的組織者、健身技能的指導者、科學健身的宣傳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領者。發展全民健身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需要一支“一專多能、文武兼備”的復合型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隊伍。為此,延邊體育運動學校加快轉型發展,面向社會,突出應用,強化專業能力培養,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為“應用型、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探索了新的道路。
一、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脫節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開展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背景下,人們的健身意識日益增強,體育健身活動將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生活方式[1]。同時,我國體育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為不同消費層次、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群參與體育健身休閑活動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內容[2]。社會需要“一專多能”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學生想成為“文武兼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而目前,職業院校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目標尚未隨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而主動進行適應性調整,仍以傳統經驗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上“重理論教學、輕技能訓練,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致使培養出的學生體育理論基礎薄弱、運動技藝生疏、管理能力一般。學校單一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多樣化的社會需要脫節,與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脫節。
(二)實踐教學嚴重不足
實踐教學是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是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和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調查顯示,體育類職業院校培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中組織管理型的占72.4%,技能指導型的占27.6%[3]。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實踐應用性極強的崗位,但學校的實踐教學還不到總課時量25%。造成實踐教學所占比重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學校重視不夠。認為學校的重點是進行理論知識的教育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教育;二是,企業積極性不高。因為存在人才培養周期長、人才留不住的問題,企業對校企合作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積極性并不高[4];三是,辦學條件受限。學校的教育資源有限,實踐教學所需的設備和場地嚴重限制了實踐教學的開展;四是,“雙素質型”師資匱乏。具有“雙師型”證書的教師寥寥無幾,教師的實踐教學手段乏善可陳。
(三)“雙素質型”教師匱乏
“雙師型”教師分為兩種,一是“雙職稱型”,即教師在獲得教師系列職稱外還需要取得另一職稱;二是“雙素質型”,即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也應具備實踐教學的素質。“應用型、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支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專業實踐技能嫻熟、實踐教學水平較高、崗位工作經驗豐富的“雙素質型”教師隊伍。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在職業院校開設的較晚,“雙素質型”教師隊伍建設步伐緩慢,人才基礎相對薄弱,教師多來自運動訓練或體育教育等專業,缺少實踐教學的歷練,指導學生實踐教學的能力不強。教師的實踐技能較弱、實踐經驗匱乏,在指導學生實踐教學中會感到力不從心,勢必影響指導實踐教學的效果。
(四)課程設置亟待調整
社會體育指導員課程設置已遠遠不能滿足“應用型、專業化”人才培養的要求。一是,課程設置應用性不強。隨著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一些新項目、新技能不斷涌現,但教材沒能將這些新內容及時融入到課程設置建設中。課程內容單一,技能項目陳舊,沒有凸顯專業人才培養的應用性特點;二是,課程設置專業性不強。在相關課程設置與開發時沒有深入調研,沒有征得行業協會和用人單位的建議,理論課時比例較高,忽視實踐實訓課程,理論與專業實踐教學脫節,“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嚴重,不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二、“應用型、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理念
“應用型、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延邊體育運動學校根據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需求特點,以學生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型教學模式為方法、運動技能專業化為核心,以培養一專多能、文武兼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為目標。按照體育基礎理論學習(教室)→運動技能學習(學校、基地)→實習、實訓(社會)→總結與理論(教室)、技能學習鞏固(學校、基地)的程序,達到從理論提升到實踐提升的小循環。通過社會實踐→學校實訓→實習→學校技能實訓→社會技能實訓實現大循環,使學生在人文素養、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上融合發展。
(二)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型、專業化”是針對專業知識構成和社會實踐應用能力而提出的。作為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角色,在專業理論知識、體育運動技能上要有深度、有厚度,有堅實的專業支撐。在具體的組織管理、實踐指導上,要把成熟的理論和過硬的技能應用到實際的技能指導和科學管理之中。其培養目標致力于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求,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高體育理論水平,高超體育運動技能,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隊伍,為我國的全民健身事業提供優質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三)“四個結合”教學理念
樹立開放的教育教學觀,采用“理論+實踐”的教學組織形式,重點突出“四個結合”。強化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培養具有扎實體育基礎理論知識和高超運動健身技能的復合型人才。1、“教與學”結合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挖掘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一是,轉變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二是,調動學習積極性,構建互動式課堂。打破“一言堂”、“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建立系統化的由學生參與、師生互動式的教學形式;三是,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建設,建立紙質、聲音、電子、慕課、網絡等多種媒體構成的立體化教學載體,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2、“學與練”結合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而且要走進實訓教學基地,實現從理論提升到實踐提升的小循環。3、“課上課下”結合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競技體育比賽和組織群眾健身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4、“校內校外”結合讓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實施“學校+縣市”辦學模式,即學生在完成理論課、技能課和校內實訓學習之后,深入街道、社區、鄉鎮和健身場館,身份由學生轉變為老師,親自實踐指導“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學校實訓→實習→學校技能實訓→社會技能實訓實現大循環。
三、“應用型、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模式實踐途徑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定位人才素質結構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發揮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立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以人才培養和崗位開發為基礎,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在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方面所采用的傳統培養模式,導致了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相對脫節,出現了只懂體育理論、不通運動技能或只通運動技能、不懂體育理論,也不懂體育組織管理的“瘸腿”現象,難以滿足社會對體育指導員人才的需求。鑒于此,延邊體育運動學校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定位“應用型、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基本素質結構要求。在知識結構上,應當具備系統的、扎實的體育運動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具備與社會體育工作相適應的科學健身、運動損傷與防治、人體機能測定和評價方法等知識;在能力結構上,應當具備社會體育指導員所需的思維技能、身體技能和技術技能,具有獨立開展體育組織管理、講授體育理論、傳授健身技能、指導群眾健身以及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的服務與管理能力;在素養結構上,應當具備涵蓋思想素養、文化素養、職業素養、身心素養在內的全面的個人素養和敬業精神、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創新精神。
(二)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優化專業課程結構
課程體系是把培養目標轉變為具體教育實踐的重要手段和保證,是培養人才和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5]。“應用型、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設置按照“崗位—能力—課程”的構架,注重應用性、突出專業性、兼顧通識性,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設置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建立模塊化、個性化、靈活化的課程體系。具體做法是,調整體育理論課程,設立體育工作規范理論群、體育基本知識理論群、運動健身指導理論群、體育組織管理理論群,形成了與當今體育發展、社會體育需求相銜接的理論課程體系。在專業類核心課程中,增設瑜伽、街舞、動感單車、普拉提、跆拳道、武術等富有專業特色的技能實踐課程,理論與技能實踐教學的比例達到1:1,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協調發展。形成了“應用為導向、能力為本位、實踐為支撐”的特色課程體系,將理論與實踐、學習與研究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互連接的整體,取得了“行業對口、學生喜歡、企業對接、學校滿意”的良好效果。
(三)創新教學評價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教學評價是教師專業化的方法之一,是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可行途徑,是確保教學質量得到保障的重要機制[6]。根據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延邊體育運動學校構建了“專家+同行+學生+社會+自我”的教學評價模式,按照“學生評教”服務于“學”,幫助學生發展;“同行評教”服務于“教學”,支持學生發展;“專家評教”服務于“教”,促進學生發展;“教師自評”服務于“教”“學”,成就學生發展[7];“社會評教”服務于“應用”,助力學生發展的多元參與教學評價的理念,創新“五位一體”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模式。實現教學評價標準差異化、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學評價工具科學化、教學評價過程公平化、教學評價結果公開化,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率。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助力專業能力提升
實踐教學體系是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培養中的重中之重,在延邊州體育局和縣市文體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與單項體育協會、健身休閑等單位共建實踐教學基地18個,實行“學校+基地(縣市)”模式,將人才培養與社會培訓相融合。通過課程內實訓、專項技能實訓、組織管理實訓、頂崗實踐等手段,加強模擬場景與實景教學,完成參訪見習、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等實踐性教學任務,達到“學與練”結合、“課上課下”結合、“校內校外”結合,形成“以學校實訓基地為主、社會實踐基地為輔”的集約式實踐教學,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專業能力的提升,實現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要求的“無縫對接”。
(五)培養“雙素質型”師資,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應用型、專業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才的培養需要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教師團隊知識結構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開展1+1教學。要求體育理論課教師必須兼任1項運動技能課教學,杜絕重學科理論、輕專業實踐現象的發生;二是,開展教師“一帶一”幫教活動。選派“雙師型”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子,發揮傳、幫、帶作用。鼓勵青年教師在實踐教學基地開拓中發揮作用,通過實踐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理論與實踐教學水平;三是,聘請單項體育協會、企業精英、行業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兼職教師,協助青年教師完成體育實踐課程教學;四是,取得體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建立職業資格和專業教育的認證對接機制;五是,組建以應用型人才為重心的教師梯隊,優化“雙素質型”教師隊伍結構。
參考文獻:
[1]武傳澍.延邊州體育產業SWOT分析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6):111-113.
[2]楊春歌,潘樹坤,武傳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體育健身休閑產業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J].通話師范學院學報,2015(6):116-119.
[3]楊帆,武傳澍.延邊州社會體育指導員培養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6(1):108-110.
[4]劉佳,林穎.新產業體系構建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9):105-109.
[5]尹寧偉.培養目標——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10-13.
[6]莊可.職業院校教學評價的實施困境與應對路徑探究[J].職教論壇,2018(6):57-64.
作者:武傳澍 李德基 尹國志 單位:延邊體育運動學 延邊州教育學院 延吉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