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生心理壓力的應付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榮榮單位: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蘇州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變化,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相對于本科生而言,高職學生因其自身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其心理素質不斷得到挑戰,這使得高職學生群體更容易產生心理危機,如果對其不予以重視,勢必會導致整個群體的素質降低,這樣也會威脅到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水平。因此,找到一套符合高職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意義。
1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
1.1自我定位不準確,對現實期望過高或過低
通過對我院近幾年大一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的分析,主要有兩類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一類學生是在高中成績較好,但高考失利或報自愿的時候出現偏差,被迫選擇了高職院校,他們對于未能考上理想的本科院校耿耿于懷,總帶有懷才不遇的悲觀情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產生厭煩心理,感到悲觀、失望、自負自傲、自命不凡,特立獨行,不愿與人交往;另一類學生則因高中成績不理想而上高職,因而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學校、社會和家長對其期望值又相對較低,自然導致他們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導致冷漠、不思進取、情緒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態。這兩類學生都沒有對自己有正確的定位,因此難以樹立符合自身條件的學習目標。
1.2心理焦慮程度高,心情抑郁,對未來感到困惑
經調查,有23.5%的學生時常感到焦躁不安,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對任何事情都沒興趣,表現為情緒波動較大,時而積極情緒主導,時而消極情緒主宰,遇事不冷靜,易沖動,遇到困難時情緒低落,心情抑郁。
1.3人際關系敏感,孤獨和壓抑情況較為嚴重
據我院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調查顯示,有近32%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大學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知識和技巧,易引發人際沖突,陷入孤獨、逃避、自我心理設防。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出現各種各樣的交際心理障礙,表現為交往中溝通不足、社交恐怖、關系失調、人際沖突等時有發生,從而導致心理失調。[1]以上心理問題現狀看似影響不大,但心理危機往往是由一些輕微心理問題的累積逐漸發展而來的,高職生的心理危機常常突如其來,不可控制,出人意料,一個突然的外部刺激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危機。
2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2.1社會因素
當今社會,高職生面對一個變化激烈的時代———社會結構變化,收益分配調整,信息急劇膨脹,競爭日益加劇,生活、就業方式日趨多樣化。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各種思潮的涌入,諸多矛盾沖突對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強烈和復雜。這一切使他們感到茫然、緊張、無所適從,這些壓力過于沉重會引發心理障礙,出現心理失衡是很難避免的。
2.2來自外部的壓力
(1)就業壓力。從高校擴招以來,就業壓力大成為大學生普遍擁有的心理問題,而社會對職業院校的認同程度不高,大部分用人單位盲目地要求高學歷,致使高職學生在就業大潮中更加處于劣勢。就業與繼續升學深造的局限,促進了他們對未來的迷茫和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懷疑。這種不良心態往往會導致部分學生心理焦慮,煩躁不安,人際關系敏感。一些同學為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地給自已施加壓力,除了專業課程,又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財力學習外語、計算機,盲目地考取各類證書。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一旦努力失敗,會帶來嚴重的心理挫折和失敗感。
(2)經濟壓力。高職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較高,高額的學費令一些農民和失業家庭不堪重負,貧困使他們面臨一系列社會排斥,巨大的貧富差距也會使高職貧困生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不平衡,加之就業前景不樂觀,這就必然使家庭經濟拮據的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抑郁心理,他們往往感到花錢讀書沒有用,自己成了父母的負擔,甚至一些旨在對貧困生進行扶持的行為由于操作方式不當反而會傷害貧困生的自尊,有些學生會因此自暴自棄,導致心情抑郁,進而心理扭曲。
(3)情感壓力。高職生性生理已經成熟,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渴望被關愛,渴望獲得愛情,但是,他們的性心理尚不成熟,情感生活很容易受到挫折,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常常會產生心理危機。大多數的校園暴力及自殺現象是由于感情問題。
(4)交際壓力。目前的高職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感恩和寬容,不能和諧地與人相處,人際關系復雜、緊張。另外,高職學生遠離家鄉親人,又迫切地需要朋友,強烈的人際交往需求與人際關系的失調會形成心理壓力,引起心理危機。
2.3抗挫能力差
高職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寵溺,幾乎沒有經歷過挫折,因此心理脆弱,情緒自控能力較弱,挫折容忍力弱,情緒體驗消極,遇到困難很容易受打擊而心理崩潰。
3對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針對高職學生當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我認為只有充分了解學生,不斷改進自身的工作方法,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自身的價值,才能真正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解決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障礙。
3.1指導學生正確估價自己
學生過高或過低估價自己,都會產生不好的后果。估價過高,會出現孤傲、自大心理;過低估價自己,則會出現怯懦和自卑心理。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高職生在社會中的定位,根據現實條件來調整個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過高或過低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或松懈情緒。可以通過心理健康課程,向學生傳授心理危機預防知識,教會學生學會情緒自我調節的方式,增強自我干預和幫助他人的能力,避免出現心理危機。同時,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加強生命教育、壓力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領悟生命的意義,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并使學生正確認識壓力,勇敢地面對人生挫折。
3.2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員參與
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校園生態尚未形成,一是心理教育起步晚,完整有效的符合高職院校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沒有形成;二是與專業教育相脫節,沒有形成全員參與的局面;三是心理教育缺少心理專業支撐,思維封閉;四是師資力量較弱,系統學習過心理學基本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受過系統訓練的專業咨詢人員匱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員參與,應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培養少量精干專職教師作為骨干,對班主任、輔導員進行心理咨詢方面的培訓,使之成為兼職心理咨詢員,利用其易于接近學生的優勢及時將危機消除在搖籃中,這樣形成一支以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
3.3學校應多方位緩解學生就業壓力
學校要教育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通過創業就業指導課程傳授創業就業技巧,盡量緩解學生就業前的焦慮感。學校還應加大職業技能培養力度,增加高職學生實習、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和才干,增強抗風險、抗突發事件的抵抗能力,這對學生適時調適自己的心理十分重要。為避免學生盲目參加各類證書培訓考核,學校應積極進行社會調查,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結合學生專業的實際,科學地幫助學生選擇用人單位認可、有助學生就業、技能含量高的證書組織學生進行考證。
3.4加強學習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入學的專業介紹、學習經驗交流、專題講座等方式,使高職學生快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個準確定位。并通過專業技能競賽、優秀畢業生事跡報告會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3.5加強宣傳力度,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校園環境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氛圍。學校應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科技、文化、體育和娛樂活動,使學生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練,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危機感。
3.6構建有效的心理干預機制
所謂心理干預,是指在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對個體或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施加策略性影響,使之發生指向預期目標的變化。高職院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預機制,要有大學生心理健康規劃,學校要配備專職心理咨詢師,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有暢通的心理援助通道,有心理健康教育檔案,有篩查、跟蹤、輔導和轉診等工作規程,使心理干預真正能夠針對心理問題,重視特殊對象,面向全體學生,化解矛盾危機。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應該充分調動家庭和社會的資源,促進家校關系的發展,實現“個體—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協作,進而構建完整的危機干預生態系統。而一個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不僅關系到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還關系到學校、家庭的穩定,更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另外,應在班級中設立心理信息員,向班上同學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定期向學校反映班上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到危機早報,同時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同學進行救助,同伴之間的相互教育、相互支持和幫助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同伴之間通過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可以喚起共鳴,達到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
綜上所述,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視,切實做好高職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逐漸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盡職盡責,切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預防,及早干預,快速有效地控制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確保減少學生心理危機造成的生命損失,保障學生健康成長,促進校園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