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新精神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性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創新教育就是突出學生的個性,以人為本,把模式化的教學變為精神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學校各學科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創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創造的前提,音樂課程相比其他學科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將創新型音樂教學開展的更深入、更富有成效,是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創新精神;音樂;教學方法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兩漢時期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時期儒釋道并立、宋明時期理學發展。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民族。“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繼承積極思想,摒棄消極思想,實現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1世紀的當下素質教育穩步發展,但是依然存在著抑制個性,忽視創造力的弊端。因此,如何培養富有創造精神的人才,值得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嚴謹謀劃、有所作為。教師要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發揮音樂學科的優勢,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一、建立創新型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育給好學生的定義是“聽話”、從不與教師唱“反調”,從不懷疑師者的言行,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滔滔不絕的機械性灌輸,學生只有靜靜聽的義務,很少鼓勵學生養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思維習慣。從而,束縛了學生的手腳,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轉變教學理念。作為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的音樂課,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尤為重要。每一位音樂教師都應當從心靈深處改變那種認為“音樂教師只要教學生唱歌、跳舞、學習基礎樂理知識,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育目的”的傳統教學觀念,將教育學、心理學、美學和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與音樂課堂相融合,使音樂發揮其獨特的魅力,觸動學生內心的美感和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原動力,為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提供觸動心靈的“素質教育交響樂”,從而,使學生處在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由、毫無羈絆的暢想、積極主動的深入思考。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為啟迪開悟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所作為。
二、培養兒童求異思維
傳統的教育規矩了一批聽話的孩子,使學生唯教師的喜、怒、哀、樂是從,學生的心靈常常受師者的“表情肌肉”左右,天長日久,學生由師怒而生畏懼,慢慢喪失了天真爛漫的好奇心理,慢慢丟掉了對音樂天然的靈動感受,只會機械地跟著教師被動地唱歌,對音樂作品展示出的使人開悟、催人奮進、給人享受、逗人快樂、開智暢想、促人創新的感受和體驗麻木,逐漸消磨了其積極主動接受的靈性動力。為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發掘學生以不同形式表現出的思想、行為閃光點,適時給予鼓勵或肯定,從而,最大可能地調動、激發、呵護學生的創造潛力。例如,對學生接受歌曲、音樂時流露出的快樂、憤怒、傷感、動情等,教師就應當因勢利導,以“表情肌肉”積極反饋,充分調動師者與學生的良性心靈互動,從而,造就學生無拘無束地接受高雅信息、感知科學知識的自由心境。這樣才能解除師者墨守成規的教學習慣給學生設置的思想囚籠,培養他們大膽求索奧秘的健康心態。試想,同樣的孩子學習鋼琴藝術,為什么有的孩子能成為大師,而有的孩子卻僅僅是考證過級的“優秀”機器呢?其關鍵在于學生在研習這門藝術時是否有富有創新能力。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刻不容緩,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全心全意地投入引導、鼓勵、激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工作中去。相信若干年后,我們也會有靠創新精神名震全球的比爾•蓋茨,華人中也會不斷涌現出諾貝爾獎得主。
三、強化兒童探索能力
孔子曾經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的興趣。”興趣能使人整個心理活動積極起來,處于“最佳狀態”,從而促進能力發展。達爾文小時候是個“平庸的孩子”,但他對大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以積極的熱情去野外學習和搜集標本,以至后來成為生物學家。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正是對電腦網絡的癡迷引發他對微軟永恒的興趣。由此可見,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興趣能轉化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動機,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要圍繞“興趣”來進行教學。所以,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引導學生去思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調整教學內容,避免單一的教學方法抑制學生的求知欲。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生材料發生興趣。”所以音樂教師就要勤于積累資料素材,巧于設計問題情境,合理安排音樂教學的內容。例如,在學讀譜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會感到很枯燥,可讓學生動腦把讀譜知識變成兒歌(五線譜呀不難學、五條線上看音階,下加一線唱作do;下加一間唱作re;一二三線mi、sol、si,一二三間fa、la、do)幫助學生學習和記憶。學生可以邊指邊讀,也可以以師生問答的形式組織課堂,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熱情。
其次,創設情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我的環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個道理許多教師都明白,但在教學教程中,“主導”往往變成“主宰”。學生很少有自主探求,自主學習和創新的機會。因此,教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多給他們提供一些表現機會,更要細心養護學生的“創新萌芽”,要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對自己的想法要暢所欲言地進行表達;對于那些天馬行空卻表述不夠準確的學生,教師更應學會引導,讓他們在自主思考問題的層面上更加縝密。教師要多一分耐心,多一分諒解,多一分引導,以游戲、兒歌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自主創新的機會。在學生正當的興趣愛好上,應多理解和支持。達爾文若沒有充足的時間,自主在野外學習,采集標本,也不會成為生物學家。學生需要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青少年有足夠的時間從玩耍中學習,不僅關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長,而且可以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創造性思維的先驅,沒有想象就沒有創作。古代有嫦娥奔月的想象,現代有星際車站的聯想,若沒有想象就不可能有令人稱奇的“西游記”。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這世界的一切,是創造的源泉。”音樂課培養學生的想象,要靠音樂的藝術美,音樂的情感和師者的感染力,感染力的大小取決于教師本身各方面的修養,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善、豐富的師愛情感。上海一位小學生,特別喜歡音樂課,但他卻是一個我們常說的五音不全的孩子,在一節《小白船》音樂課之后受到很大的啟發,創作了一幅《月亮上面蕩秋千》,并在美國兒童畫創作一等獎,若沒有教師或家長的情感引入,開啟他想象的翅膀,或許創作不出這么動人的畫面。教師不應當僅僅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進行一些呆板的訓練,機械地給他們灌輸“標準答案”,這樣就可能扼殺他們的想象力。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學教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一些大學生:“這是什么?”一個學生回答“是圓。”老師再問:“還是什么?”便沒有人回答了。又把這個實驗拿到幼兒園去,同樣的問題,同樣的提問方式,幼兒園孩子的回答格外精彩:“是西瓜,是蛋糕,是飛碟……”顯然,孩子沒有受過所謂教育的固定思維模式的影響,保留的是他們天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記者在報道此事時大聲疾呼:“中國學生的想象力哪兒去了?”事實告訴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然要特別保護這種原始想象力的培養,對兒童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
創新教育并不神秘,正如陶行知所說:“要打通接受信息的渠道,就要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多想一想;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多做一做;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多說一說;激發學生的眼睛,讓他們多看一看;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多動一動。”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過程更富有科學性理念,才能讓我們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有所作為,才能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麗霞.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教師[J].山東教育科研,2000(9).
[2]錢景童.端午節:談傳統文化[J].中國江西網,2017(5).
作者:馬瑞 單位:山東省棗莊市中區建設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