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導師的研究生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關于生活
隨著整個國家生活水平的提高,關心學生的生活已經不僅僅只是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更多的是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講給他們聽,同時采取為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這就要求老師在生活中貼近他們,讓他們覺得你的很多想法和他們是非常一致的,這樣他們才愿意聽你的。我熟悉的導師使用的做法很多,不容易一言概之。舉例說明:比如,下午兩點走出辦公室要去上課,看到研究生們正在吃蘋果,他們可能會喊著一起吃,這時候如果教師說:“我要上課來不及,你們留一個給我,上面貼個標簽,寫上我的名字,防止別人偷吃。”雖然是玩笑,但是傳達了一種信息:你愿意和他們毫無約束地交流。
二、關于學習
對于學習的內容應該不是我們特別關心的,所以更多的是和他們交流學習的方法。佛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是奠基現代實驗科學的經典之作,可以說很多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都從中受益匪淺,因此,在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的時候應該特別強調這本著作的閱讀與體會:歸納與總結、邏輯的遞進等。道理雖然簡單,但是給出的是我們學習所有知識的一般可行的方法。“學以致用”,這是一個以目的為導向的學習方法,學生有時會問:我有時候學是學了,不知道自己到底學會沒有,心中沒有底。回答應該是你會用了沒有?會用了就說明你學會了。舉例說明:臨床實驗室診斷中經常使用吸光光度法測定混合物中微量組分的含量。什么叫學會了?就是有人拿來任意溶液要你測定其中某種物質的含量,你可以毫不猶豫地說:行,什么時候要結果?話雖然很夸張,但是道理一點都不夸張。“因材施教”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教學法則,很多人都可以信口一說,但是這種教育法的關鍵是你要知道每個學生到底是什么樣的“材”,你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判斷每個學生是什么樣的“材”?我覺得這不是高校教師所能夠做的,也不是他們應該做的,因為就連天下最負責孩子的父母也不能做到這一點,才出現了“代溝”的說法。坦率地講,我不行,我覺得我們高等教育應該是教師展示自己的領域。給教師足夠的教學自由度,讓他們把自己最得意的人生與專業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展示出來讓學生學習、判斷與感悟,找到自己可以學習的哪怕一丁點兒榜樣的東西,這也是我對孔夫子“有教無類”的另類理解。
三、關于科研
關注兩個方面的培養:
1.科研的思路:我們采取的方法是導師只講清楚自己的課題與思路,鼓勵學生不按圖索驥,而是自己獨立思考。因為經過多年的培養與訓練,導師已經形成了模式化的思路,很容易讓自己的研究思路局限在一定的角度。理想的學生培養方式可能是,想什么,乃至于做什么,都給予學生相當大的自由度,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希望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訴求。
2.科研的操作:想什么,乃至于做什么。可以自由,但是怎么做必須嚴格按照一定的科學規范來。“細節決定成敗”,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博士的原話,當關注細節成為你的習慣的時候,你才能拿到進行準確實驗的上崗證。從事科研工作的心態也是導師們需要以身作則灌輸給學生們的。曾經有個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審A類上會,二審卻沒有能上,一片惋惜聲。他的學生也在惋惜,他卻說:2006和2007連續批準兩年如果正常的話,現在也很正常,錢多多做,錢少就多休息。學生夸他心態好。他給他們講了個故事:從前有和尚師徒二人修行,一天看到湖邊有人撒網捕魚,拉網上來的時候很多魚活蹦亂跳,有些魚就蹦到網外游走了。徒弟和師傅說,你看那些魚得救了啊。師傅笑而不答。徒弟又仔細想了想笑了。徒弟悟到了什么?“變的是境遇,自己還是自己啊!”我們不能因為獲得好的機會就驕傲自滿,當然也不會因為失去一些機會而妄自菲薄。我們的研究生存在于各行各業,大多數導師沒有經過正規的教育學、心理學等與教學相關的培訓,因此,經驗的總結更適用于我們導師在指導研究生中進行實踐。赫伯(D.O.Hebb)是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學家,在長達幾十年的心理學教學、科研和研究生培養工作中,赫伯積累并形成了豐富而有條理的教育思想,并發表了專門論述研究生培養的文章《研究的教育》。這些思想不是專門從事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理論闡述,而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科學家親身實踐的理論概括。因此,赫伯的教育思想并不是體系性的,而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濃重的經驗成份,一定程度上講是對正統教育的一種反動。正因為如此,赫伯的教育思想,一針見血,直奔主題,解決教學第一線中的實際問題,非常適合于非從事專門教育研究但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對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如下建議:(1)人的研究能力是不能被培養的,或者更確切地說,老師不可能直接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老師的職責一是提供具有感染力的研究環境;二是在這種環境中扮演引導者而不是說教者的角色。所謂引導者,是指和學生處于一種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更形象地說是以朋友和同學的身份,相互切磋、交流、教學相長,而不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權威者的姿態,指手劃腳、發號施令。(2)在研究生培養階段,一個學生的研究能力及其未來的成就,不能僅通過考試來衡量。(3)學生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并不一定一開始就需要創造力,因為“選擇富有創造力問題的能力是經驗的標志”。(4)被錄取的研究生應該盡早地開始研究。在進行研究以前沒有必要熟悉所有的文獻———這是老師的工作而非學生的任務。(5)老師不可能培養學生進行思考,只能間接培養學生進行研究,但卻可以直接培養一個人進行寫作。
作者:譚駿單位: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