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語文教育中的文學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無論我們怎樣理解文學教育,在初中語文的教學框架下永遠無法回避一個問題,就是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通過具體的途徑去落實我們的理解。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再好的理論如果得不到實踐,難免會成為空中樓閣。但實際教育又萬萬不能淪落為上面所說的僵化式的教學,否則我們的討論與思考便沒有了必要。于是,一個考驗智慧的問題就出現了:如何將我們對文學教育形象的理解通過有效的途徑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呈現出來?筆者思之良久,淺述如下:
(一)初中階段的文學教育要走出傳統套路無論是教材上的文學作品,還是我們用以解讀的其他作品,要先走宏觀再走微觀的教學之路。也就是說,在學生接觸到一篇文學作品時,不要急于“引導”學生去閱讀,不要急于發掘作品“微言”中的“大義”,相反,應當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感悟。筆者對學生的要求是,不怕悟錯,就怕不悟。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是一個將自己的理解與文學作品進行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生成許多屬于自己的理解,這樣的理解是教師教學的依據。而這,不正是“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嗎?———請注意,這里我們不是刻意去“落實”這一理念,而是自然發生的!
(二)初中階段的文學教育要走進創新之路創新的根本在于在文學作品與學生之間搭建一座橋梁。當學生在自我閱讀中獲得感悟之后,就到了教師作用發揮的時候了。在這種情境下,教師攜帶著更為豐富的認識去引導學生,引導之路便是教師的創新途徑。我們可以來看一個例子,在《濟南的冬天》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多次閱讀之后有了各自的感受。有學生說,“濟南的冬天真好!沒有凜冽的西北風?!庇袑W生說,“濟南的冬天,太陽是暖暖的,而我們這里冬天的太陽是冷冷的?!边€有學生說,“濟南的冬天真‘溫情’,我們不如到濟南去過冬天?!碑斎灰灿袑W生問:“現在濟南的冬天還是這樣溫暖嗎?”無論是什么樣的感悟,都是學生的直覺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引領的鑒賞之路或許應當是這樣的:問題的提出“作者愛的是什么?“”通過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我們看到他對生活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說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你所感知的冬天是什么樣的?”“今天的我們已經向自然索取了很多,應當返還自然些什么?”這種由作品內向作品外,由文學至社會的教學思路,或許能夠為學生開啟另一種視野,這樣的視野又或許可為文學教育提供另一種思路。
(三)初中階段的文學教育要走向多元之路筆者以為,文學教育切忌眾口一詞,否則將不成其為文學。事實上,現實中此理念并不缺乏注解,且不說經典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說我們今天的中考、高考作文命題,就已經演繹了無數個超越文學作品本身的故事。因此,對于任何一篇文學作品的教育,讓學生進行多元解讀是十分必要的。筆者特別強調,在文學作品解讀的過程中,只要主旨不嚴重偏離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其結論都是可以接受的。怕就怕學生的視角稍一偏離所謂的正確軌道,老師立馬就將其拉回來,那樣的教育不叫教育,只是一種強力的灌輸。事實上,人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很多認識往往都是在有了比較之后,才會被真正認同。既如此,文學教育中偶爾的差池又算得了什么呢?
二、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的階段性思考
由于文學教育是一個宏大的概念,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也提不出終極的目標,只能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淺顯的思考,筆者稱其為階段性思考。
現在的初中語文教學在經歷了十多年課程改革之后,雖然名義上進入了縱深階段,倒不如說是對傳統的一種回歸,甚至可以說已經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倒退。國家層面的課程改革阻力很大,基本已經停滯不前,而一線的語文教學更是走回了傳統的老路。在這種情況下,文學教育應當怎樣進行,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在筆者看來,或許有許多僅憑自身力量而無法改變的事實,但課堂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對于包括文學教育在內的許多改革,也不一定完全要等到外部環境完善了之后再進行。事實上,像于漪、李鎮西等著名語文教育家,他們并不是成長在非常好的外部教育環境中,但這并不妨礙他們付出自身的努力去取得惠及一方的教育成果。因此,改善初中階段的文學教育,應當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對于普通語文教師而言,多讀點文學作品,多接受點文學熏陶,多思考點文學脈絡,就可以在自己的文學教育課堂上游刃有余了。
作者:林紅燕單位:啟東市東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