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哲學視野的文化評價標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化評價的標準
“文化的多元性與多樣性都是一種普遍性的常態。單色調的文化不存在于任何時代,絕對同質的文化也不存在于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多元文化共生、競爭形成的內在文化精髓,是構成中華文化連綿興盛不衰的根據。文化先進與落后的評價標準,具體如下:
(一)堅持科學性與合理性統一的文化評價標準。科學性問題就是必然性與規律性的問題。文化的發展要以規律性與必然性的要求為標準,就是符合科學性的要求。一種文化是否符合社會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評判這一文化是否先進的客觀標準。科學性是文化進行評判時必須遵循的標準和尺度,這就要求先進文化必須是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性與必然性要求的文化。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來看,一種文化是否先進,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先進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的生成,是否能促進生產、交換方式的革新。符合先進生產、交換方式要求之所以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性與必然性要求,其深層原因在于,人的實踐活動是社會歷史的規律性與必然性生成的基礎,而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方式則是人類物質生活的生產與交換。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的演進是文化的生成與發展的基礎。合理性問題實質是價值問題。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不僅與人的需求、人的利益等價值訴求緊密相系,更依賴于人對歷史發展規律性與必然性的把握和認知。價值訴求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是構成活動目的的重要內容。價值標準合理性的標準與尺度“是什么與為何是”構成了問題的分歧所在。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人們普遍會因為歷史觀和文化觀的不盡相同,而生成不同的文化評判合理性標準與尺度理解。但是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來看,一種文化所蘊涵的價值訴求是否能夠促進人類自身種族的強化,是否能夠促進人類整體自由度的增強,是否能夠促進人類文明的提升,就是這種文化是否具備先進性的評價尺度。
(二)堅持歷史性與時代性統一的文化評價標準。文化是相應歷史階段政治經濟達到一定程度的具體反映,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文化的內涵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和時期中各不相同。文化同樣屬于歷史的范疇,先進文化的評判往往會因為所處時代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評判標準。先進文化不可能抽象和一成不變,它必然是歷史的、具體的。判斷文化先進或落后,不能脫離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必須從文化所處的特定歷史前提出發。所以,我們必須像評價歷史那樣去評判文化。只有置身于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中,才能真正評判文化的先進與否。文化與社會密不可分。盡管文化自身的發展可能存在或超前或滯后的狀況,并非時刻要與社會的發展保持一致。文化的發展及其最終演進趨勢實質上與社會的發展趨勢幾乎一致。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可以由先進文化帶動,而在一定程度上,社會的不斷發展是由先進文化作指引方向。不過由于文化是一種價值形態的存在,不可能評判自身先進與否,所以對它的評判必須要結合特定的時代和社會現實。衡量并判斷一種文化是否具有先進性的重要標志是看其是否符合并代表社會發展要求和演進方向及趨勢。例如,我國歷史上四大發明,盡管其出現存在偶然,但從人類科學發展史來看,四大發明的取得,無法離開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無法離開當時社會對四大發明生成的技術基礎。所以,先進文化代表了所處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前景、要求和方向,是真正符合社會發展態勢與要求的文化形態。
(三)堅持國際性與民族性統一的文化評價標準。文化的交流不存在“國界”的概念,一定文化現象的形成、出現與傳播,總是伴隨著社會上各種形式的人與人之間交往而成,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也是文化國際化的進程。海納百川、兼容并包是先進文化的核心表現,只有將全人類優秀的文化精華囊括在內,才可能創造出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每當我們看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這一詩句時,腦中所想的必然是昔日無比輝煌強盛的大唐帝國。大唐帝國的強盛并非偶然,正如費正清等美國學者所指出,唐朝的強盛正是因為其直接于印度和西亞兩大古文明中心發生聯系,唐朝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先進文化必然是能與世界其它文化兼容并蓄的開放文化。先進的文化必然是面向世界、吸納精華的融合型文化。曾明確指出“,我們的方針就是要向所有民族和國家的長處去學,學習他們科學、文化等所有方面的優點。”當然發展先進文化并不僅靠世界眼光,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同樣重要。當然,在吸收世界文化的優勢之時,并非是要擯棄文化中的民族元素。文化的民族性與國際性相互依憑、互為基礎。具有世界性的先進文化不可能沒有民族特質,同樣,民族的先進文化也不可能缺乏世界眼光。我們所發展的先進文化,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文化,又有對世界其它文化精華的吸取。
二、文化評價的意義
文化始終是處于一個不斷改變和演進的過程,它不可能是一種靜態圖景。承認文化存有優劣、存在先進和落后,并將文化先進性的評判定位于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歷史的進步,對當今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用更加理性自覺的態度推進文化交融。文化若要生存和發展,必須保持長久的先進性。亨廷頓指出,“中華文明、日本文明、西亞文明、西方文明等文明元素決定著當今世界的格局。在世界上的人們度過冷戰之后,現今世界上沖突的發生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文明的沖突所引起。”文化的交融對于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必須要實現既要對自己,也要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及其民族文化的優缺點有明晰的認知。只有對這些各不相同的文化的性質和特點的認知達到一種理性自覺的程度,才能夠在文化互通、競爭較量之中保持自我,既不會出現自卑,也不會現出自傲,能夠積極地去比較、完善,達到文化融合。
(二)有利于更加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較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從現今社會的發展來看,不同意識形態的爭奪與較量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面對西方世界強勢文化的侵襲,我們如何能夠站穩腳跟、自我發展。筆者認為,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武裝自我。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地去區分先進與落后,真正地揭開反動文化所遮掩的面紗,不斷地迎接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所帶來的文化沖擊。同時,我們也應該明辨是非,應堅持文化的開放性,吸收世界上一切文化現象中的優秀成果及其有益因素,不斷豐富、完善自身文化的內涵及體系。
(三)有利于提升文化軟實力與推進文化強國建設。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爭奪,核心在于文化競爭。文化從大的方面講,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從小的方面講,是單位和個人的靈魂。誰掌握了文化的制高點,誰就占據了世界的話語權。文化作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科學發展的強大助力,已經成為現今國家全方位發展的精神動力、方向指引與智力支撐。沒有強大的文化能力,就不可能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發展中國文化事業,提升文化軟實力,任重而道遠。必須將開發傳統文化與發展當代創新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不斷繼承與發展,除舊布新,讓中華文化的光芒照耀整個世界。
作者:宋文生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