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作文教學追求真情和自能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讓學生“寫好”作文,是每一個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生涯中孜孜以求的事情;讓學生寫“好作文”,對于每一個初中語文教師而言,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情;關于如何寫好作文,在相關的知識文庫里面,研究成果可謂是汗牛充棟,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時至今日,對于這一課題的研究,仍然是一個方興未艾的話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寫好作文”這個問題或許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追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作文教學思路,可能也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事實也確實如此,縱觀關于作文教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多數研究文章談論作文教學都是談寫作方法,學生寫作文也重方法。那么為什么教師使盡十八般武藝,依然不能讓所有學生寫好作文呢?回答這個問題應當將研究的著力點放到學生身上。大量的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經驗均表明,好的文章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決于學生對生活的積累、認識,取決于“一吐為快”的那份創作激情。反觀許多初中學生的作文過程,他們在作文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恰恰就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兒童時幼稚的記憶中無法提取有價值的作文素材。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初中作文教學的重心還應當是學生自己。在影響學生作文結果的諸多要素當中,“真情”(即真情實感)決定著學生在作文過程中的情感參與程度;學生對作文的態度以及在作文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能”(即自主能力),決定著學生對自身作文過程的控制與矯正。如果能夠對真情與自能有有效的掌控,那么就能讓學生的作文過程產生源源不斷的內在驅動力。
一、真情是初中生作文的基礎
之所以說真情是初中生作文的基礎,是從作文以及初中學生認知特點兩個角度作出的判斷。從常規意義的角度來看,作文就類似于古人所說的“做文章”。古人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又有人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在這種推敲文字的背后,實際上隱含著的是作者的真情實感也就是真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作文過程中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強調讓學生“我手寫我心”。但是非常遺憾的一個事實是,由于對考試過程中作文得分的追求,教師給學生所總結的往往只是一些所謂的作文技巧,這些技巧是面向文字本身的,因此技巧驅動下的學生作文往往缺少情感的參與,所以這樣的作文歸根到底不能算是一篇好作文。反之,如果有了情感的參與,那么學生筆下的文字就是真情的載體,他人在閱讀這些作文的時候,就容易形成情感上的共鳴,而這樣的作文往往會以其真實的生活情境、清晰的邏輯層次、理性的思考精神這個基本特征在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增強了其對作文的興趣,也往往就被公認為是好作文。從初中學生認知特點的角度來看,任何學習的過程都是認知與情感同時參與的過程,作文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作文作為文字的輸出,其一定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字書寫過程,而是一個情感驅動之下,學生組織文字的過程。某種程度上講,作文過程中的認知表現是顯性的,而情感表現是隱性的,真情作為最核心的動力源泉,起著寫好作文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說真情是初中生作文的基礎,不僅能夠得到理論的論證,而且能夠得到教學經驗的支撐。那么在學生作文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基于作文材料去激活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共鳴。
二、自能是初中生作文的動力
作文的過程又可以理解為學生駕馭文字的過程。從文字的選擇與運用,到情感的恰當體現與滲透,歸根到底都是學生對自身的認知與情感進行掌控,然后輸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心態,尤其是具有了良好的自能意識與表現之后,才能保證整個作文的邏輯清晰、文字運用準確,才能保證作文的整體性。關于作文過程中的自能,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是高度重視的,他的寫作思想中,理論基礎之一就是自能。因此初中作文教學一定要體現葉圣陶的自能思想,用自能驅動學生的作文,應當成為初中作文教學的基本內涵和鮮明的價值追求。如果說實際作文的過程中,學生作文的動力往往來自外界(判斷依據之一就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寫作文),那么教師所追求的應當是學生的作文有內在動力——自能就是作文的內在動力。當然對于相當一部分教師來說,困惑也正在于此:初中階段的學生怎么可能有作文的內在動力呢?其實這并非不可能,自能的動力源泉就在于閱讀與體驗,只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有所思考,只要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有所收獲,他們就一定會有表達與交流的沖動——表達與交流的工具是語言,語言轉換為文字困難并不大。所以閱讀與體驗能夠激活學生的表達動機,表達動機可以讓學生具有明顯的自能。一旦學生有了自能意識,那么學生的作文過程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真情與自能結合的可靠性
通過以上兩點分析,可以得到一個明顯的結論,那就是真情與自能結合之后,能夠驅動學生進行高效的作文,進而得到一個個令人欣喜的作文。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作文教學中的引導,適當借助于一些具體的手段如具有生活元素的體驗等,事實證明只要注重作文教學中的學生實際,那就能夠為初中作文教學改革提供明確的方向。例如,有一次寫“瞬間的感動”主題作文。相比較而言這個作文主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要寫好卻不容易,因為這要求學生到自己的經驗系統當中搜尋那些讓自己在瞬間產生感動的事例,然后還要借助于很好的語言將這種感動描述出來。搜索經驗系統中的事例需要自能地控制;一件事情是否感動了自己,這要用學生自身的情感去判斷,因此這就是一個真情與自能相結合的過程。在指導學生作文的時候,基本思路也就是真情與自能相結合。當然并不具體提及這兩個概念,或者說不強調讓學生去記住這兩個概念,但是要讓學生有所感觸,知道作文的過程需要自己的真情,需要從頭至尾控制自己處于良好的文字組織狀態。在這樣的指導之下,有學生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話:一個冬天的夜晚,下班之后的父母得知我還沒有吃晚飯,就帶我到小區門口的一個面館——爸爸媽媽知道我最喜歡吃那里的刀削面。老板娘還是像以往一樣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當我們的面條剛要出鍋的時候,一個年輕人風風火火地跑了進來,說需要打包一份面條帶走。老板娘用商量的眼神看著我,我看了看爸爸媽媽,媽媽向我點了點頭,我也向老板娘點了點頭。老板娘給了我一個甜甜的微笑,然后給那個年輕人打包……意外發生了:在接過塑料袋的一瞬間,塑料袋落地。年輕人一臉憤怒:你怎么這么不小心?會不會做生意?令我驚奇的是,爸爸媽媽和老板娘一瞬間,不約而同地說了同一句話:再給他打一份!后來我很奇怪,我問老板娘:明明不是你的錯,為什么白白再給他一份?老板娘說了一句:“大家都不容易!”這一瞬間我感動了:正是生活中許許多多像老板娘這樣的普通人,才讓我們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恕道!這樣一段文字是樸素且優美的,其既有著學生的真情,同時又是學生自能的表現——這樣一段文字幾乎是一氣呵成的。于是也就看到一旦真情與自能相結合,寫一篇好作文,是有保證的。
作者:宋國祥 單位:江蘇省如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