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茶文化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職學生作為國重要的就業后備人才,其職業素質的培育與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主體下的精神文明社會的建設息息相關。針對高職學生素質教育中學生個體職業認知問題、師資團隊建設困境及平臺限制,以茶文化的文化功能、學術功能及校企平臺合作為主要路徑,深化茶文化在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有機發展,推進我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合理就業的有效范式構建。
關鍵詞:茶文化;高職;職業素質教育;應用
國務院《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引導中,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高質量的職業人才。高職學生也需加強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因此,除基本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外,“促進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融合”的職業素質教育尤為重要。茶文化是具有德育價值的中華傳統文化,對現代高職學生職業規劃認知不清、職業選擇唯利是圖、職業焦慮等職業素質短板有較大的改善作用。本文以茶文化為切入點,探討茶文化在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創新應用路徑。
1茶文化融入職業素質教育理念概述
1.1茶文化職業素養
茶文化下的職業素養,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的引導具有重要意義。從微觀視角來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學、茶藝表演、茶戲、茶畫、茶葉焙制等各類傳統職業,都是具有修身養德、升華自身精神的正統職業。從事與茶文化傳統職業有關的專業人員,都需日積月累的進行基礎練習提升技藝。以“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為例,制茶師向書蘭學習制茶三十六年,才成為恩施市茶業公司骨干技術人員。茶文化“術業有專攻”的職業素養,針對目前高職學生工作轉換頻繁、基礎累積不佳卻眼高手低的現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從宏觀視角上看,茶文化中包含的茶德、茶道、茶禮等精神文明,能夠促進人們提高職場文化素質、平衡壓力及緩解就業焦慮心態。針對現代社會急功近利的就業風氣,茶德以“人的群體價值”為主旨,茶道以“人本主義”作為職業素養的核心,從“義大于利”的精神層面協調職場關系、凈化社會風氣。
1.2茶文化德育價值
茶文化的德育價值,推進其職業素養在高職院校職業教育中的可行性。首先,職業技術的學習方式具有共通性和借鑒性。《茶經》《茶錄》《大觀茶論》等有關茶學的學術性書籍,記載了我國千年來關于制茶、種茶及茶藝學習的經驗總結。針對現代其他高職學生從事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師以茶學技藝為指導借鑒,吸取其有利的學習方式。其次,高職學生自身綜合素質基礎較為薄弱,茶文化的德育觀,能夠指導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養,推進師生關系的有效融合,從而促進職業素質教育的有序進行。最后,茶文化具有高度的學科融合性。教師在進行各類職業素質教育的講解時,均可以通過茶文化下的類別故事進行案例分析。尤其近現代茶文化的發展下,以茶科學、茶故事及現代茶企電商為主流的新型茶文化元素層出不窮,茶文化下的職業案例跟隨時展不斷革新,具有多元性。綜上,茶文化在學術指導、精神指導及專業素質指導上都具有職業素質教育的德育價值。
1.3茶文化滲透現狀
目前,茶文化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堂、文學課堂及傳統文化課堂上的滲透體系較為完善,但在職業素質教育上的滲透較少。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專業相較于普通本科高校更具有專業針對性,教師的全科能力較弱,在講解職業素養時與社科文化結合性較低。以電子儀表類專業、汽修水電類專業及土木設計類專業為例,這類理科技工職業的教學培養多具有個人技術積累性,團隊協作及人文交流較少。茶文化作為人文社科類傳統文化,與其契合度較低,教師對兩者的掌握尺度無法把控,因此,在教學中對茶文化的德育觀基本不予滲透。相對來說,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類專業及服務類專業,教師將茶文化滲透在職業素養中的案例講解更多,但也并不全面化和體系化。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各個專業教育的職業性較強,素質教育一直較為缺失。因此,茶文化更需加大在高職院校職業素養中的滲透力度,解決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面臨的困境。
2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困境探析
2.1職業目標認知不足
截止2018年,我國高職院校共建設1.17萬所,年招生928.24萬人,龐大的高職學生群體,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建設中,各個技術崗位的重要后備人才。目前,職業目標和職業興趣是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育的首要步驟。職業目標與職業興趣相輔相成,職業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高職學生的職業目標,職業目標的建設則關乎我國未來職業人才的質量及就業總基數下的類別配比走向。然而,現階段高職學生多出現缺乏長遠職業目標、職業理想認知不足的問題。對于經濟類、教育類、中高端理工技術類等較為熱門、薪資待遇前景較好的專業,出現扎堆報名的現象;而對于傳統文化類技術、低端理工技術、汽修技術等專業,則出現專業名額供過于求的現象。究其原因,以利為主的就業觀、浮躁的就業心態及自我能力認知不足的價值觀,影響學生對職業目標的正確選擇和判斷。基于此,應當以茶文化下的茶道、茶德等精神功能進行職業素質的滲透干預。
2.2師資建設引導不足
在《就業指導》、《職業素質評定》、《高職生創新創業指導》等職業素質培育課程中,多出現“專兼結合”的混搭師資團隊建設現象。我國針對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建設年限較短,研習就業心理及職業素質建設的教師群體不多。因此,高職院校中除了設置少數就業指導專業的主教師外,還設置了部分非就業指導專業的兼職老師。職業素質教育的兼職老師以本校其他科目的教師為主,搭配部分非本校的、有職業經驗的企業內部人員。混搭式的師資團隊建設,在教學中多出現教學理念不同、教學配合度低的情況。針對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評估,高職教師多側重以理論為主,而外聘企業講師則側重于實踐為主。因此,也多出現學生期末分數差異較大、職業素質能力測評不統一的困境。
2.3職業實踐平臺滯后
高職學生群體不同于其他學術類本科學生群體,高職學生專業的職業性明確,職業實踐占據職業素質培養教學的較大比重。目前,為落實國家對高職院校就業人才培養的建設路徑,高職院校基本能夠為每個學生提供與本專業契合的平臺。然而,職業實踐平臺的質量相對滯后,學生的社會實踐環境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素質培育氛圍。實踐平臺缺乏校內人員監管,學生在校內學習的職業素質理論,在校外實踐中逐漸異化。除此之外,對于許多例如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材料使用、新能源汽車、電競等新興專業,其平臺基數本身較少,此專業學生的職業實踐平臺多配備不足。
3茶文化在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應用發展
3.1茶道文化下職業能力綜合評定
針對高職學生職業目標認知模糊的困境,高職教師以茶文化下的茶道理論導入,培養學生身心健康、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一方面,以茶道“天人合一”的理念為切入點,秉承“不選熱門、只選合適”培養學生事物之間的“契合觀”,引導學生發掘自身興趣、尋找自身最適合的職業。學生在認清就業目標后,選擇契合度高的職業,社會崗位的穩定度及工作完成質量也會隨之升高。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文字、談吐、技術、興趣等各項能力進行綜合評定,給出學生適合其職業選擇的范圍,提高學生的就業契合度。另一方面,學生在茶道文化中的“坐忘、無己”的理念滲透下,緩解就業焦慮,升華自身境界。教師在茶道文化的引導下,圍繞“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主題,對冷門職業進行案例分析與就業前景講解,消解學生的職業歧視及就業困惑心理。
3.2茶德文化下專業師資團隊構建
早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國務院就重點對加強高職教師隊伍建設提出要求。針對目前“專兼結合”的師資情況,以茶文化下的茶德教育觀為切入點,完善高職師資團隊在學生職業素質培育中的專業性。茶德文化的“雙向德育觀”不僅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品行和職業道德進行引導規范,還要求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規范,即除對高職學生保持尊重、引導、鼓勵的師德風范外,教師自身對課程大綱和教學任務的制定及完善,在學生面前也是有效的職業素質引導案例。基于此,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前,高職院校需對教師團隊進行培訓考核,提高師資質量,推進“以德感德、以行帶德”的職業素質引導模式。
3茶企發展下校企合作多維平臺
茶文化的流行推進茶企的發展,以茶企為例進行合作模式的借鑒,推進高職學生多維實踐平臺的發展。首先,進行校企區域平臺長效合作機制。對于本區域的各類茶文化企業,高職院校多元覆蓋,與多家茶企進行合作,豐富學生的實踐平臺。其次,針對跨境電商茶類企業的繁榮發展,高校可升級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國際化實踐場所。在電商國際平臺的開發下,可適當引入境外平臺,增大國際實踐平臺的基數。最后,以采茶戲戲曲編寫、茶葉曬青泡制等為主的傳統手工藝或民族習俗,需以現代學徒制進行導入。高職院校在職業技術素質的培養中,除開設專業大課外,針對學生的個體情況開設導師小課,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
4結束語
高職學生在茶文化的影響下,以茶道認清目標,以茶德規范品行,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和職場社交素養;而以茶企為主的多元校企合作機制,為高職學生提供了廣闊平臺,學生得以在良好的實踐指導下提升職業技能素養。茶文化以人文教育和思維滲透,推進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學.高職學生職業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探討[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03):31-32.
[2]陳啟兵.新時期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改革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0):15-16.
[3]馬旭,張向輝.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探究[J].黑龍江科學,2018,9(19):48-49.
[4]姜慶偉.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高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5(02):57-59.
作者:何剛晴 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