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但也存在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重形式輕實質,教師新媒體素養不高,對新媒體傳播規律把握不準確,沒有發揮好新媒體的優勢,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性不強等突出問題。對此,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師新媒體素養,增強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促進師生交流,提升教育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當前,以微信、微博、微視頻等為代表的新媒體迅猛發展,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新媒體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新的教育工具與教育方法,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但同時新媒體去中心化、傳播快、碎片化等特征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給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極大挑戰。高職院校應積極采取妥當措施,揚長避短,提升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占領新媒體教育高地
(一)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1.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教育、教師談話、校園文化宣傳等形式為主,受限于時間和空間。新媒體的出現,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小視頻等渠道來實現。在重大事件和熱點事件發生時,教師能夠及時地進行干預和指導,避免不良輿論對大學生產生影響。教師通過圖片、文字、短視頻等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豐富,教育效果可以疊加。2.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受關注度更高以抖音等為代表的微視頻APP軟件能夠簡易、快速地將圖片、文字、視頻以及聲音融于一體,通過高度精練的文字、極具爆發效果的圖片博取用戶眼球,吸引用戶閱讀。因此,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受關注度更高,教育效果更好。3.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性更強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受限于時間和空間,交互性不強。而新媒體技術使教師能夠借助微信朋友圈、微博及抖音等直播性APP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動態,主動對不良思想認識進行干預。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微信群等及時咨詢教師。此外,新媒體的匿名性特征可使學生避免尷尬,主動傾訴思想問題并接受教師的指導,教師能夠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引導,提升教育效果。4.通過新媒體傳媒工具實現“精確制導”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統一性,也具有個性化特征。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及職業發展志向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精確的信息推送。
(二)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大挑戰首先,在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新媒體傳媒的信息相當豐富,這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容易被淹沒,同時也增加了大學生辨別信息的難度。其次,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眾多,缺乏中心,這種去中心化導致信息缺乏權威性,同時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削弱,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教育優勢下降。由于心智不成熟、閱歷不夠豐富,學生容易受不當言論的影響,導致“三觀”不正,出現價值偏差。最后,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容易使學生在認知上趨于表面化,無法深入進行思想政治學習,從而導致教育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視新媒體傳媒在大學生當中的普及性和影響力,要占領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教師要具備新媒體素養,熟練使用新媒體傳播工具,積極發揮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和教育優勢。
二、當前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重于實質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意識到加強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通過微信、微博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融合力度遠遠不夠。新媒體的主要特征是傳播迅速、信息量大、視覺沖擊效果強,因此需用顯著符號、字眼、當下熱點吸引大學生閱讀。而高職院校利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很少制作吸引眼球的新媒體視頻,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多比較枯燥,文字較多,說教性較強,很難吸引學生耐心閱讀。教師對新媒體輿情缺乏收集和整理,沒有根據學生需要進行個性化教育。此外,相關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疏于管理,長期不更新,有名無實。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新媒體素養不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對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夠敏感,跟不上新媒體發展的需求。比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短視頻感興趣,喜歡并習慣通過短視頻進行社交,而當前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卻很少采用短視頻的教育方式,單一的教育形式無法吸引大學生的眼球。第二,教師的新媒體運用技術有待提高。教師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抓住新媒體核心技術。如能夠制作具有視覺沖擊力度的短視頻,擬定博取眼球的話題、高度概括的文字,掌握視頻編輯技術等。此外,教師要經常登錄微信、微博,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跨平臺分享和傳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對這類技術的運用不到位,只是簡單利用微信公眾號信息或者轉載鏈接,沒有充分發揮新媒體傳媒的傳播優勢。
(三)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不強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沒有很好利用新媒體與學生交流。一方面,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雖然采用微信、微博等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主要用于推送信息,沒有與大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思想覺悟提升缺乏交集,并不能對學生產生實質影響。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沒有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負責在線答疑,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惑,使得新媒體傳媒工具的交互性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一對一”教育的巨大優勢沒有充分利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與新媒體傳媒的碎片化特征之間存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系統性教育,而新媒體傳媒具有碎片化的特征,以新媒體為載體的閱讀耗時短,不追求深度,讀者無特定感興趣的內容。系統性與碎片化的矛盾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提升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徑
(一)高職院校要建立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高地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高職大學生利用移動新媒體接觸新知識,進行互動交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妥善研究新媒體傳播的規律及新媒體傳媒在高職大學生中的影響,及時走近高職大學生,利用新媒體空間開展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當前越來越多的高職大學生利用短視頻了解資訊,記錄生活學習,對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可通過抖音、QQ微視等短視頻,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高職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開設微信、微博、抖音等APP軟件賬號,實現新媒體網絡空間的全覆蓋,及時進行教育信息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規劃好教育內容,平衡理論教育與生活化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向高職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要加強輿情監控,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熱點消息瀏覽量、轉載率、網絡影響力等輿情做出判斷和評價,妥善應對輿情事件,提升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提升教師的新媒體素養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新媒體素養與理論素養,做好學生的“把關人”與“引路人”。首先,教師應熟悉新媒體傳媒工具以及傳播規律,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微信公眾號可以推送理論性、生活化、文字性、圖文并茂的視頻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短視頻類軟件則可提供短小精湛的思想政治教育視頻。對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熟悉新媒體傳媒的使用方法,掌握相應的制作技術,采取合理的方式,將課堂教育、實踐教育以及新媒體教育有機結合。課堂教育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和系統性,適當兼顧生活化教育。新媒體教育要貼近大學生,貼近生活,以生活化教育為主,適當兼顧理論教育。
(三)發揮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性新媒體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和社交性。高職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彼此聯系,相互影響。教師要借助新媒體消除師生間的壁壘,打通“一對一”溝通渠道,拉近師生距離,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讓學生有困惑時樂于和教師交流,獲取教師的幫助。此外,教師要能夠通過分享、發表評論等功能進行平臺間、跨平臺間的評論,引導學生甄別真善美,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同時,教師要利用匿名交互功能,加大交流和溝通力度,收集和整理學生輿情,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時做出調整和改進,同時尊重學生的隱私,以獲取學生越來越來越多的信任,形成良性循環。本文對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和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指出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將日益深入大學生的生活,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重要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牢牢占領網絡教育高地,鞏固和創新教育成果,提升教學效果。同時,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延伸,要將課堂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新媒體教育有機結合,加強融合,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包天強.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實現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4):110-113.
[2]楊蕓,解冰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隱性教育微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34(2):4-6.
[3]孟璐.完善新媒體背景下高職思政教育教學路徑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1):126-128.
[4]成俊敏.新媒體視域下青年思政教育的話語困境及化解[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1):46-48.
[5]王亮,徐鵬.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徑優化[J].新聞戰線,2018(11):120-121.
[6]高見.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4):58-61.
[7]沈震,楊志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新媒體新技術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3):69-74.
作者:陳曉蘭 單位: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