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生兒病毒感染免疫細胞與細胞因子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探討新生兒細菌與病毒感染后患兒免疫細胞及其細胞因子的影響,以期為新生兒感染治療提供相關指標依據。方法選取醫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新生兒100例,將其隨病原菌不同分為細菌感染組65例和病毒感染組35例,兩組均給予對應及對癥治療,并給予人免疫蛋白靜脈滴注,觀察治療前及治療7d兩組患兒免疫細胞CD3+、CD4+、CD8+、CD4+/CD8+及細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干擾素-γ(IFN-γ)、NK變化,并于治療3d后評定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前細菌感染組CD3+高于病毒感染組同期,CD4+低于病毒感染組同期,兩組治療后各項免疫細胞均高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各項免疫細胞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細菌感染組IL-4、NK高于治療后及病毒感染組同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L-17、IFN-γ與同組治療后及對照組同期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3d治療,細菌感染組總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生兒細菌或病毒感染后,均可降低機體CD3+、CD4+、CD8+、CD4+/CD8+水平,促進IL-4、NK水平增高,適時給予人體免疫蛋白,有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提高治療效果,且有可能降低新生兒感染發生。
關鍵詞:
新生兒感染;病原體;免疫細胞;細胞因子
新生兒免疫功能尚不健全,防御機制不成熟,受環境、生殖道污染等影響,易引發感染性疾病[1]。相關文獻顯示[2],新生兒感染已成為繼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窒息外,新生兒死亡重要原因。為降低新生兒感染發生率,特對醫院收治不同病原體感染患兒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醫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新生兒100例,所有患兒均出生30d內,經臨床檢查確診為新生兒感染,符合相關診斷標準[3]。排除新生兒免疫缺陷疾病、食物不耐受、先天性疾病、混合感染及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患兒。隨病原菌不同分為細菌感染組65例和病毒感染組35例,兩組患兒性別、出生日齡、出生孕齡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研究方法
1.2.1治療方法
新生兒感染后,據患兒臨床癥狀、血常規等給予抗感染、抗病毒藥物及對癥治療。并積極完善各項檢查,取分泌物、痰液等進行致病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據藥敏結果給予針對性治療。兩組均給予人免疫球蛋白(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0970081;廠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10%3ml/支),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稀釋400mg/kg后靜脈滴注,7d為1療程。
1.2.2檢測方法
兩組患兒均于治療前及治療7d抽取空腹肘靜脈血2ml置于肝素鈉抗凝一次性試管內送檢,血液標本采集及送檢均由同組護理人員完成。細胞因子檢測采用流式細胞檢測儀進行,稀釋、混勻、離心、洗滌等,均嚴格按操作說明進行。免疫細胞檢驗采用美國生產免疫散射速率比濁儀檢測,試劑為美國Beckman-Coulter公司生產配套試劑,并計算CD4+/CD8+值。
1.3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治療前、治療7d兩組患兒免疫細胞、細胞因子水平,以確定不同病原體對患兒免疫功能影響,及人免疫蛋白對患兒免疫功能影響。免疫細胞包括CD3+、CD4+、CD8+及CD4+/CD8+;細胞因子包括: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干擾素-γ(IFN-γ)、NK。
1.4評定標準
據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評定,治療3d患兒咳嗽、腹瀉等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尿量恢復正常,心音正常為有效;治療3d后,患兒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好轉,但仍有輕微臨床癥狀,尿量偏少為顯效;治療3d后,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或加重,伴有少尿或無尿,心音低頓為無效[4]。總有效=有效+顯效。
1.5統計分析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免疫細胞及其細胞因子指標資料以(珚x±s)表示行t檢驗,治療效果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細胞比較
治療前細菌感染組CD3+高于病毒感染組同期,CD4+低于病毒感染組同期,兩組治療后各項免疫細胞均高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比較
兩組治療前IL-4、NK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IL-17、IFN-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細菌感染組治療后IL-4、NK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毒感染組治療后各項細胞因子與治療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2.3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經3d治療,細菌感染組總有效率100.0%,高于對照組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新生兒免疫功能不成熟,防御機制不健全,受外界病原體侵襲后,易引發感染,且起病隱匿,發展迅速,重癥者可形成敗血癥、肝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危害患兒生命健康[5]。相關文獻顯示[6],全世界每年約有300萬以上新生兒死于感染。目前臨床尚無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有效方法,僅在新生兒感染發生后或預防性給予抗感染及對癥治療,雖可發揮一定治療效果,但也會產生一定不良反應,如應用抗生素治療后,易損害機體正常菌群,甚至引發真菌感染,延長治療時間,增加患兒家庭經濟負擔[7]。新生兒出生3個月內免疫力主要來源于母體獲得IgG,隨著母體獲得IgG水平逐漸下降,自身合成功能發育不完全,防御機制不健全,故分娩后3個月內是新生兒感染高發期[8]。臨床較多學者將著眼點側重于新生兒感染的治療,但缺乏相關數據支持,并不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證據,甚至可能暫時緩解癥狀,影響臨床治療[9]。故筆者認為,監測新生兒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變化,及時給予調整,有可能成為預防新生兒感染發生,提高新生兒感染治療效果,降低新生兒感染病死率新方法,然何種致病菌可對新生兒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影響、影響程度,尚無統一定論。人體細胞免疫系統主要為T淋巴細胞,包括CD3+、CD4+、CD8+等,其中CD3+水平代表外周成熟T淋巴細胞水平,CD4+代表淋巴因子水平,CD8+代表免疫抑制情況[10]。CD4+與CD8+是機體免疫細胞核心系統,且相互抑制、調節,保持機體免疫功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CD4+/CD8+越高,免疫功能越好,反之則降低,免疫功能紊亂[11]。且T淋巴細胞可產生特定細胞因子,包括IL-4、IL-17、IFN-γ、NK等,共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維持機體免疫功能平衡,特別是IL-17在腸道炎癥中具有誘導腸道上皮細胞、內皮細胞釋放促炎因子及趨化因子作用,以緩解臨床癥狀[12]。
參考文獻:
[1]李強.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感染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3):419-420.
[3]邵志英,張彬彬,朱敏蓉,等.C反應蛋白檢測指導新生兒感染用藥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4):1704-1705.
[4]郁凌飛,徐秋英.免疫球蛋白對感染性肺炎患兒相關免疫指標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27):4650-4651.
[5]唐云芳,姚鈞平.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對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意義[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4):608-610.
[6]董焱.新生兒細菌性肺炎和輪狀病毒感染T淋巴細胞亞群及細胞因子的變化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1):74-77.
作者:徐文蘭 張陽 繩章秀 高玲 王亞亭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