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藥物治療白血病合并真菌病療效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凈聯合治療兒童白血病化療期間侵襲性真菌病(IFD)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選取2015-2018年在我院接受抗侵襲性真菌感染治療的41例白血病患兒,分為聯合治療組22例和伏立康唑組19例,其中聯合治療組患兒采用卡泊芬凈聯合伏立康唑治療,伏立康唑組采用伏立康唑單獨治療,比較兩組患兒用藥后的治療效果、感染死亡的風險因素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聯合治療組與伏立康唑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77.3%和3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治療組死于感染相關因素的患兒少于伏立康唑組(P<0.05),治療方式是IFD致死的風險因素(P<0.05);聯合治療組患兒出現腎功能和消化系統損傷的概率小于伏立康唑組(P<0.05)。結論:泊芬凈和伏立康唑聯合治療兒童白血病合并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臨床效果較好,可降低病死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伏立康唑;卡泊芬凈;侵襲性真菌感染;白血病;兒童
白血病是威脅兒童生命健康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所有兒童癌癥的30%[1-2]。在我國,白血病居兒童時期癌癥發病率和病死率第一位[3]。隨著白血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個體化治療方法的持續改進、化學治療(化療)策略的優化、造血干細胞移植術及免疫療法的廣泛應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5年無病生存率可達80%以上[4]。盡管兒童白血病治療效果得到極大改善,但是治療相關原因導致的病死率仍然較高,可達4%,其中感染是主要原因之一[5-8]。侵襲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常發生于器官移植、血液病或惡性腫瘤患者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時,造成機體炎癥并影響肺等組織器官的功能。盡管臨床中不斷引入新的抗真菌療法,IFD仍然與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的高病死率有關[9]。造血干細胞增殖和化療所致骨髓移植異常引起外周血白細胞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是白血病患兒發生IFD的主要危險因素。此外,反復住院化療增加了白血病患兒暴露在高危環境中的時間,提高了患兒發生院內IFD的概率。因而,IFD是白血病患兒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10]。為了提高白血病患兒IFD的治療效果,選擇合適的抗感染藥物和治療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評估了卡泊芬凈和伏立康唑作為白血病患兒合并IFD的主要治療方法的療效,并與只接受伏立康唑治療的對照組進行了比較,為進一步提高白血病患兒抗IFD療效提供參考。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抗侵襲性真菌感染治療的41例白血病患兒,年齡7~17歲,男30例,女11例。41例患兒分為聯合治療組22例和伏立康唑組19例。本研究已獲得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治療方法
聯合治療組采用伏立康唑聯合卡泊芬凈治療,伏立康唑第1天靜脈滴注“6mg/kg,q12h”,第2天及以后劑量調整為“4mg/kg,q12h”,卡泊芬凈第1天靜脈滴注70mg/(m2•d),第2天及以后劑量調整為50mg/(m2•d)治療。伏立康唑組以伏立康唑為主要抗感染治療藥物,第1天靜脈滴注“6mg/kg,q12h”,第2天及以后調整為“4mg/kg,q12h”。
1.3評價指標
根據是否存在宿主因素、組織病理學證據和微生物學證據,兩組患兒的IFD診斷分為確診、臨床診斷和擬診3級[11-12]。兩個或多個不相鄰的器官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被認為存在擴散性侵襲性真菌病。根據微生物學證據、相關癥狀、體征和胸部影像學證據,將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疾病進展和死亡[13]。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被認為是臨床治療有效。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競爭風險分析采用R統計分析軟件v2.15.0,其他數據分析采用SAS軟件v9.4。分類變量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檢驗,連續變量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采用多因素競爭風險分析,以非相關死亡作為競爭事件,評估治療對IFD相關死亡的影響。單因素分析評估各因素的預測效果,選取特定因素(P<0.20)構建全多元競爭風險模型,采用逐步選擇法簡化為最終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抗IFD治療效果
兩組患兒年齡、性別、感染部位、中性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持續時間和持續性粒細胞減少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治療組臨床有效率高于伏立康唑組,治療時間短于伏立康唑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感染相關死亡風險因素
聯合治療組患兒IFD的病死率低于伏立康唑組(0.0%vs10.5%,P=0.009),競爭風險分析中IFD相關死亡的累積發生率曲線也證明了這一結論。多因素競爭風險分析顯示,治療方式與IFD相關死亡獨立相關(RR=0.2,95%CI0.08-0.94,P=0.039)。2.3不良反應聯合治療組患兒在接受抗IFD治療后腎功能損傷和消化系統損傷的發生率均為9.1%,顯著低于伏立康唑組患兒(分別為15.9%和21.1%,P<0.05)。聯合治療組和伏立康唑組患兒在肝功能損傷、視覺損傷和神經毒性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伏立康唑是第二代三唑類抗真菌藥物,常被推薦作為侵襲性真菌感染的主要治療藥物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抗真菌預防藥物[14]。在一項多中心隨機試驗中,伏立康唑用于IFD患者比傳統兩性霉素B有更好的生存率[15]。伏立康唑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但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易引起不良反應。卡泊芬凈是半合成棘白霉素B衍生物,可特異性地破壞真菌細胞壁的完整性,在血液惡性腫瘤患者IFD原發性和挽救性治療中發揮巨大作用[16-19]。體外研究表明,卡泊芬凈聯合伏立康唑對真菌臨床分離株具有協同作用[20]。與新型三唑類或棘皮苷類藥物單藥治療相比,該聯合用藥可降低動物組織中IFD的真菌負擔[21-22]。MarrKA等[23]回顧性評價了伏立康唑聯合卡泊芬凈和單用伏立康唑治療少數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療效,與單獨使用伏立康唑相比,聯合用藥的病死率較低,且不受其他不良預后變量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卡泊芬凈和伏立康唑聯合治療與伏立康唑單獨治療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77.3%和36.9%,且聯合治療組的中位治療時間短于伏立康唑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卡泊芬凈和伏立康唑聯合用藥在治療白血病患兒IFD方面較伏立康唑有更強的抗真菌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死于感染相關因素的患兒少于伏立康唑組(P<0.05),治療方式是IFD致死的風險因素(P<0.05),說明卡泊芬凈和伏立康唑聯合用藥與較好的患兒預后有關。不良反應可嚴重影響白血病患兒的治療效果,統計學分析表明,聯合用藥治療的患兒出現腎功能和消化系統損傷的概率小于伏立康唑(P<0.05),表明卡泊芬凈和伏立康唑聯合用藥可降低治療副反應,提高抗感染治療效果。綜上所述,卡泊芬凈和伏立康唑藥物聯用對于白血病患兒的IFD治療具有一定優勢,具體表現在治療有效率增加、感染相關死亡減少和不良反應發生率下降方面,對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本研究尚且存在三個局限性:有關體征、癥狀和不良事件的數據僅限于患者病歷記載,回顧性設計可能導致選擇偏差;本研究的樣本均篩選自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因此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反映不同機構的流行病學差異;納入研究范圍的樣本量較小。開展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臨床研究將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趙淑玲 白玉新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