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成人白血病化療后院內感染影響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療后發生院內感染的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延安大學附屬醫院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24例發生院內感染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病理類型不同分為研究組(急性髓系白血病)和對照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每組62例,分析患者化療后發生院內感染的相關因素。結果研究組的院內感染主要為上呼吸道感染(35.5%)及肺部感染(30.7%),主要病原菌為肺炎克雷伯菌、滑假絲酵母菌及曲霉菌;對照組的院內感染主要為肛周感染(12.9%)及胃腸道感染(9.7%),主要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及糞腸球菌,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外周血白細胞數>9.0×109/L、淋巴細胞數<0.8×109/L、粒細胞數<2.0×109/L、粒細胞缺乏(<0.5×109/L)持續時間≥7d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外周血白細胞、淋巴細胞、粒細胞數及粒細胞缺乏持續時間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療后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對于出現上述指征的患者應嚴密監測,做好預防工作,合理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細胞缺乏;化療;院內感染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在成人群體中白血病的發病率也呈遞增的態勢。白血病患者在住院期間因免疫功能低下及化療藥物的作用易發生院內感染,通常與住院時間、化療藥物使用情況及白細胞計數有關[1-3]。化療作為白血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勢必會殺傷機體中正常的免疫細胞,導致效應T細胞或效應B細胞大量受損,從而更易發生病原體、微生物感染[4-5]。本研究探討了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以期為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幫助。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延安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124例發生院內感染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病理類型不同分為研究組(急性髓系白血病)和對照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每組62例。研究組男36例,女26例,年齡34~65歲,平均(46.7±11.1)歲;對照組男38例,女24例,年齡35~63歲,平均(48.1±10.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化療方案依據中國成人急性白血病治療指南確定,并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動態調整化療藥物的種類與劑量,化療期間常規監測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體溫及心電圖變化等。對于化療期間體溫>38.5℃的患者,完善分泌物培養及痰培養等,關注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膚黏膜組織等部位有無炎癥情況,同時在化療后采用預防性抗感染治療,出現重度貧血者給予輸血等對癥支持治療。對所有入選患者的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進行統計,病原菌的采集及藥敏試驗嚴格按照實驗室操作規范進行,選用全自動細菌培養儀進行菌株培養。同時監測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計數,并以7d為域值統計粒細胞缺乏(粒細胞數<0.5×109/L)患者的例數。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經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2.1兩組患者感染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發生上呼吸道感染(35.5%)、肺部感染(30.7%)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發生肛周感染(12.9%)、胃腸道感染(9.7%)的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其余部位感染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比較
研究組以肺炎克雷伯菌、滑假絲酵母菌、曲霉菌為主要病原菌,對照組以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為主要病原菌,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2.3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同炎性細胞水平感染情況比較
當白細胞數>9.0×109/L、粒細胞數<2.0×109/L、淋巴細胞數<0.8×109/L時,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感染發生率分別為78.1%、88.6%、76.5%,與白細胞數<4.0×109/L、粒細胞數>7.5×109/L、淋巴細胞數>3.5×109/L時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見表3。
2.4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同粒細胞缺乏時間感染情況比較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共42例粒細胞缺乏(粒細胞數<0.5×109/L)時間≥7d,其中38例發生感染,感染發生率為91.5%,20例粒細胞缺乏時間<7d,其中15例發生感染,感染發生率為75.0%,二者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4.408,P=0.036)。
3討論
急性髓系白血病又稱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包括所有非淋巴來源的急性白血病,為多能干細胞或者已經輕度分化的前體細胞核型發生突變所致的一類造血系統的惡性克隆性疾病,主要分為M0到M7型[5-7],多數患者白細胞計數增高,甚至可達1×1011/L,但也有部分患者白細胞數量正常或降低。目前臨床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療主要采用米托蒽醌、去甲柔紅霉素、柔紅霉素、阿糖胞苷、阿霉素、高三尖杉酯堿等藥物[8]。白血病患者臨床上較易合并多種感染。本研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感染多見于上呼吸道及肺部,考慮是由于長時間服用化療藥物對患者的鼻竇、肺部及呼吸道黏膜造成損傷所致,另外化療對機體的免疫系統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傷,可使患者的呼吸系統免疫力下降[9-10],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以肛周感染及胃腸道感染多見,這也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感染預防、預后判斷及臨床處理方面應該各有一定的側重點[11]。本研究將院內感染的病原菌分為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及真菌3類分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革蘭陰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見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而大腸埃希菌感染多見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這與上述感染部位相對應;革蘭陽性菌中糞腸球菌感染多見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與后者易發生腸道及肛周感染相一致;真菌中滑假絲酵母菌和曲霉菌感染多見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肺部影像學表現為結節影合并空洞影,與既往報道一致[12]。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當外周血白細胞數>9.0×109/L時,其院內感染的比例高達78.1%,與白細胞數<4.0×109/L時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與臨床上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細胞數明顯增高提示病情惡化的情況一致。本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粒細胞數<2.0×109/L時,并發院內感染的比例為87.8%,此外,粒細胞缺乏(粒細胞數<0.5×109/L)時間≥7d的患者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粒細胞缺乏時間<7d的患者,考慮是由于中性粒細胞的主要功能為清除外來病原菌,當中性粒細胞嚴重缺乏時易發生各種病原菌的感染[13-14]。本研究還發現當外周血淋巴細胞數<0.8×109/L時,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感染發生率明顯增高,考慮是由于淋巴細胞在體內主要起到免疫應答的作用,化療導致淋巴細胞數量降低后,增加了機體發生感染的風險[15-17]。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周血白細胞、淋巴細胞、粒細胞數及粒細胞缺乏持續時間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對于出現上述指征的患者應嚴密監測,做好預防工作,合理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楊芝紅,白永澤,金晶,等.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伴淋系抗原的表達及意義[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6,38(9):1077-1079.
王堂香,孫令妹,關巧慧.血液系統疾病患者醫院感染的臨床護理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1):148-151.
[3]李書壇,唐柳,陳曉敏,等.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療后發生院內感染影響因素及其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8,26(2):412-416.
[4]孔興美,周麗麗,葉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135-137.
[5]張長忠.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55):10891.
[6]張司琪,葛健,夏瑞祥.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NK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6,51(2):218-221.
[7]彭定輝,劉靜,胡漢寧.AML和ALL患者骨髓EVI1表達水平及其與白血病分型、臨床特征和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8,26(5):1323-1329.
[8]鐘巧玉,陳懿建.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25):175-178.
[9]袁萍,張睿,陳斗佳,等.急性髓系白血病誘導緩解期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20):4637-4640.
[10]朱齊兵,陳慧君,唐小萬,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2018,13(1):104-107.
[11]張曉燕,王增勝,王一淳,等.急性髓系白血病誘導緩解期發生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特點及危險因素[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6,10(5):565-569.
[12]龔燕玲,王艷麗,蘇小霞,等.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突變和院內感染情況觀察及護理防治[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8):2342-2344.
[13]羅偉,劉軍民,孫洪波.BIRCP聯合常規檢測在白血病患者化療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3):328-332.
[14]葉世光,李萍,梁愛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的研究進展[J].上海醫藥,2018,39(11):3-8.
[15]何子凡,丘丹,廖紫薇.初發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高表達TAL1基因及其意義[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8,34(6):1134-1137.
[16]劉麗萍,崔景英.CAR-T細胞特征及在復發/難治性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的應用[J].醫學綜述,2018,24(15):2937-2941.
[17]李漢忠,張玉石,鄭國洋.腫瘤免疫治療:回顧與展望[J].協和醫學雜志,2018,9(4):289-294.
作者:汪梅花 趙康 葛繁梅 單位:延安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