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泌尿外科護理管理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觀察指標
對留置尿管患者的尿流動力學進行檢查和觀察,同時運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兩組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態度進行調查,每題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三個選項。
統計學處理運用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中留置導尿管患者的尿流動力學檢查情況比較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尿流率和膀胱壓力均較大,殘余尿較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分別為98%和80%,觀察組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3.1循證護理在留置尿管患者中的實踐首先,提出問題。泌尿外科中多數患者會留置尿管,傳統認為更換尿管的頻率應該是每周1次,但是在更換尿管的過程中,患者一方面會感到痛苦,另一方面也更容易發生尿道感染。其次,循證。文獻報道,一般硅膠導尿管發生硬化現象的時間是在使用3~4周后,美國疾控中心推薦的實踐原則即應該將更換尿管的次數減少到最低限度,以對尿路感染進行有效的預防,更換的唯一標準是導尿管發生堵塞。有關醫學研究證實,不同個體的導尿管發生堵塞的時間也不相同,其中患者的尿液pH值顯著影響其尿液生物繁殖和尿液沉淀。和尿液pH值在6.7以下的患者相比,尿液pH值在6.8以上的患者更容易發生堵塞。
隨機控制設計的試驗性研究結果顯示,筆者可以依據尿液pH值將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分為兩種,高危堵塞類和非堵塞類,前者的尿液pH值在6.8以上,后者的尿液pH值在6.7以下;前者更換尿管的最佳間隔是2周,后者是4周。再次,進行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對于留置尿管患者的尿液pH值進行動態檢測,并依據尿液pH值將患者分門別類,依據正確的上述研究方法護理患者。
3.2循證護理在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實踐首先,提出問題。中老年患者在接受前列腺電切術后,當用力、咳嗽等增加患者的腹壓時,尿液就會從尿道不由自主地流出。其次,循證。盆底肌肉筋膜組織松弛、括約肌等功能不全是造成患者壓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治療方法有兩種,其一為手術療法,其二為藥物治療、盆底肌鍛煉和膀胱訓練等非手術療法。盆底肌鍛煉可使患者膀胱頸部和近端尿道在小骨盆內提升,和腹壓一起作用于膀胱頸部到近端尿道,從而對尿道內向造成壓迫,對尿失禁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再次,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督促尿失禁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具體操作為:首先收縮肛門,然后收縮尿道、陰道,使盆底肌上提;然后放松大腿和腹部肌肉,每次縮緊應該保持在3s以上;之后放松連續進行15~30歲,3次/d。同時,讓患者進行間斷排尿訓練,也就是說在每次排尿時減緩尿流或停頓,在彎腰、咳嗽等之前收縮盆底肌,從而對不穩定的膀胱收縮進行有效的抑制,使排尿緊迫感程度、溢尿量等有效減輕。可以讓患者在站位、臥位時進行盆底肌訓練。
循證護理的依據是有價值、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步驟為提出問題-尋找實證-護理干預,它基于臨床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和個人技能,為護理人員作出正確護理決策、選取準確有效的護理措施提供參考,從而給予患者優質護理服務,體現出了護理的人文性,做到了以人為本,極大增強了護理工作的科學性和人文性,促進了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滿意度的顯著提升。本研究結果表明,循證護理在泌尿外科護理管理中能夠顯著提升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作者:周學華單位:石門縣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