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護士護理教育能力提升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運用護理程序的步驟安排病人健康教育程序
護理程序是一種科學的、邏輯的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理論及工作方法,[1]它不僅適用于臨床護理工作,同樣也適用于健康教育,因而應將護理程序應用于健康教育的全過程。
1.1評估即收集資料
在評估病人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能力時,指導護士考慮生理、心理兩方面的因素,既考慮病人是否有學習的體力,又要考慮是否有學習的愿望、知識水平、生活經歷。由于護患角色的差異,對疾病和健康的感受、認識不盡相同,護士不能以主觀臆斷判定病人知識學習的取向,應樹立病人是健康教育的中心,也是最終的決策者的觀念。在評估過程中,了解病人已掌握或未掌握的有關疾病知識,找準病人真正關心的問題,讓病人的需要成為教學的內容。幫助護士認識到,并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學習的愿望,護士應激發其學習愿望,確定他的需要。同時指導護士注意資料收集的連續性,注重病人健康教育后的反應與變化,以便動態調整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
1.2計劃即確定目標與選擇教育內容、方法
1.2.1護理目標的確定
在確定目標時,護士要把每位病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根據不同病人的接受能力、知識和技能、態度與興趣等實際情況,明確病人是否處于學習狀態和需要學習的內容。與病人及家屬共同商討制定目標,讓病人參與制定自我護理目標,調動其實現目標的積極性,這樣病人更愿意去達到這些目標。同時考慮教育者自身具備的知識水平、教學條件、設備,衡量目標實現的可能性。目標的設置應是可測量、短期可達到的,如果目標的設置脫離實際、難以實現,勢必會挫傷病人學習的積極性。護士應當明確,一個參與式的教學應該考慮病人的意愿,而不應把自己當作權威。
1.2.2教育內容的選擇
在規范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病人對健康教育的要求,綜合分析病人存在的可能加重病情的危險因素,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如對病程長、病情反復、合并癥較多、預后差的病人,抓住他們易產生焦慮,接受教育的態度不積極的特點,教育的內容應放在控制癥狀的治療、護理方法、指導防止復發的措施、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及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系上;針對文化層次高的病人求知欲望高、接受新知識快的特點,增加病因預防知識、性格、家庭、生活習慣等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的教育內容,并提供宣傳材料,鼓勵自學。
1.2.3教育方法的選擇
1.2.3.1教與學的方式:采取群組教育、個體教育或二者相結合的教與學方式。指導護士特別注重不同個體的要求,充分考慮病人的病情輕重、身心狀況、文化水平、理解判斷能力、視、聽、語言狀況,選擇有針對性的個體化教育方式。盡管這種教育方式所需人力、時間較多,但它在護患之間可最直接具體的接受和反饋信息,護士可掌握病人對健康教育的動態反應,及時采取相應指導,是最受病人歡迎的教育方式。[2]
1.2.3.2教育的形式:可采用授課、討論、角色扮演、自學等方式。很多作者強調自學的重要性,并特別指出計算機輔助教學是今后教學的發展方向。[3]護士應根據病人的理解能力,采用易被病人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
1.2.3.3學習的媒介:采用文字、圖片、小冊子、錄音、錄像等視聽教材,提高病人、家屬的學習興趣。
1.3實施即具體的實施教學過程
1.3.1教育對象
在實施健康教育過程中,對于在群組教育中,能夠接受、理解教育內容的病人,要善于啟發病人主動參與,引導病人提問。在面對文化層次較高的病人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不能立即做答時,不要怕丟面子,不好意思面對,鼓勵病人提出問題,待查閱資料或請教別人后給予準確回答,增加病人對護士的信任感。對文化程度低的病人,教育中應突出重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
1.3.2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并不是越多越好,應根據病人和家庭的優先需要來選擇,把“必須知道的信息”與“需要知道的信息”區分開,重點學習“必須知道的內容”。教學越簡單,重要信息放在越靠前,病人對這部分信息記憶越深刻。
1.3.3教育時機
護士應根據病人所處的身心狀況選擇教育時機,在病人具有學習愿望和具備學習能力的身心條件時給予適時的教育。若病人處于否認狀態,表現焦躁不安時給予宣教,身體的應激反應促使病人對任何刺激產生抵御,對其教育是徒勞的,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護士應學習并掌握病人的康復過程,選擇病人愿意學習某方面信息的教育時機,在病情平穩,情緒穩定時進行教育。
1.3.4家屬教育
不容忽視對家屬的教育,在疾病恢復中,同時受過健康指導的病人家屬在對病人的心理支持、飲食、功能鍛煉中起重要作用,病人接受教育的態度往往受家屬參與興趣的影響,因此健康教育應爭取家屬的配合,護士要做好家屬的學習教育工作,使其積極協助護士,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4評價即對教育過程和效果的評價
評價應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且應是動態的,通過教育—評價—反饋—再教育的過程,不斷評估教育策略、教育內容是否適合教學對象,測定教育對象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以便隨時準備變更、修正教學計劃,改進教學工作,[3]達到教育目標。真正體現健康教育是一個具體、連續、系統、動態的過程。
1.4.1評價方法
通過采用問、聽、視的方法,向病人提問有關問題,聽取病人復述及自我評價,由病人/家屬演示護理技能,觀察病人是否出現因知識缺乏或鍛煉不當引起并發癥,從病人的交談及行為表現中了解其接受健康教育知識和掌握自我護理技巧的程度。
1.4.2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應突出以病人為中心,重點從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評價轉變為對病人得到實際效果的評價,圍繞著病人對健康教育的知、信、行,衡量病人是否受益為原則,注重實效。健康教育的結局評價應著眼于提高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2增強護士對健康教育的認識,提高其健康教育能力
護士作為病人獲取健康知識的具體操作者,對健康教育認知水平和業務素質,直接影響到健康教育效果。
2.1強化角色意識,提高護士對教育角色的認知水平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因此,應指導護士把健康教育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放在使教育對象通過知識改變、態度轉變逐步達到行為轉變。將健康教育的操作體系從一般的知識“灌輸”轉變為教育計劃的設計、實施和監測評價。[4]使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逐步過渡到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康行為”上來。同時,增強護士健康教育的責任感,把健康教育作為對病人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自覺行動。
2.2加強臨床實踐,提高護士的健康教育技能
在健康教育實踐過程中,組織護士學習有關行為科學、傳播學、預防醫學等知識,豐富健康教育內容,開拓健康教育的視野。引導護士按照護理程序的步驟進行健康教育,體現健康教育計劃的評估、計劃、實施、評價這一原則。根據健康問題的特征和角色變化而采取相應教育形式,制定教育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指導護士利用以健康教育為主的床邊查房、講授、討論、角色互換等方式,示范各種健康教育方法,使護士掌握為病人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的技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準確性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