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動導向護理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部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于2003年1月開始實施推進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全國衛生職業學校系列教改方案,孕育并成熟了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構想。在這個構想的指導下,怎樣才能結合中職護生實際,突出護理專業特色,全面改革和提升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品質等研究內容,成為了時下大家比較關注的研究方向。強調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的行動導向教學,正因為能培育出更貼合崗位需求的中職護理人才,因此在這場教育改革中引起大家的注目,成為目前護理職業教育研究的熱點。目前行動導向教學正在我國職業教育的各個領域開展,護理職業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地滲透了行動導向為指導的教學改革方案。而作為我國護理職業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職護理教育[3],培養出用人單位滿意、社會歡迎的高素質護理人才,也需要行動導向教學的指導。這就要求我們在衛生職業技術教育中,不光要培養護生具有扎實雄厚的專業知識、熟練的護理技能,還應培養例如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做計劃和決策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交往與合作能力、集體意識、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飽滿的工作熱情、嚴謹的工作態度等,這些跨專業的能力和專業能力一起構成護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是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體現。但是目前關于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大多集中在某一門課程及某單項操作的改革中。以《內科護理學》為例,它是護生的核心職業能力課程,是關于疾病基本知識及其治療、護理措施、促進病人康復的重要課程,與護生將來的臨床護理工作密切相關。在舊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我們常按照疾病概述、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理措施、護理評價、健康教育這一模式分塊進行講授,雖然它能較好地保證知識的系統性,但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方面卻暴露出很多缺點。學生常是被迫地接受護理知識,學習主動性不高,而且接受的只是乏味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是脫節的。這樣培養出的學生一旦進入醫院的工作環境,很難較快地適應護士角色。如何培養具有更高綜合職業能力的護生,怎樣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目前大多數中等衛生職業學校在日常教學中常采用代表性的行動導向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創設真實或模擬醫院教學情景,營造理實一體的學習氛圍的教學方法。黃惠清等[4]在基礎護理學的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由教師先給出護理任務,學生按要求收集健康資料,制訂護理計劃,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實施計劃,最后進行總結評價。
結果顯示:提高了學生護理計劃書寫水平,提升了學生角色扮演能力,理論考試成績較前期提高,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得到促進,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角色扮演法:教師設計相應的臨床護理場景作為活動背景,由學生扮演病人、醫護人員等角色,完成相應的臨床護理工作程序。毛靜芳[5]將角色扮演法應用在外科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自學能力得到提高,增強他們的協作能力,鍛煉了交流能力,為他們能盡快進入職業角色打下基礎。頭腦風暴法:又稱智力激勵法,它強調讓所有與會者在自由的氛圍中暢所欲言、交換思想,激發靈感和創意,找出最佳方案,它促進了課堂向以學生為主的轉變,課堂教學更具有趣味性和實踐性。汪漫江[6]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恰當地使用頭腦風暴法,使學生的集體思維在不受別人批評的無拘無束的情況下進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它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就特定護理主題集中注意力與思想進行溝通的方式,這種教學不失為一種可資借鑒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就是給出一個真實的或假想的病例,提出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參與,研究案例提供的信息,并根據具體情況做出適當的護理建議。任秋愛[7]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在《護理管理學》教學中,探討適合護理專業學生的新型教學方法,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案例教學法表示認同,采用案例教學法,提高了教學效果,加強了抽象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工作的聯系,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應用使教學內容更直觀、生動,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8]。這些單一課程的行動教學法的改革已在教學工作中獲得了較好的成效,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學習目標,加強了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都得到了培養和鍛煉,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在護理教學中的展望—重構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
2.1目前國內護理課程體系設置研究目前國內對于護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等護理課程方面,而較少有研究者關注中職護理課程設置,從研究內容看,現有的研究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朱秀麗[9]在系統的分析了美國護理課程設置的理念、具體課程及教學過程之后,她指出應該汲取美國現有的課程模式中經驗,對我國護理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走多樣化的發展道路,既注重學科知識整體性,又要改進教法,改為合作式學習,加強課程設置評價機制的完善。濮麗萍和聞彩芬[10]則吸取了荷蘭的社區護理教育模式中經驗,她強調護士分級,不同級別的護士從事不同的工作,因此他們所受的教育也是不一樣的,這樣就達到了最優化利用資源及合理化使用人才的目的,避免出現資源與人才的浪費,給我國中等職業護理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胡衛珍[11]提出衛生職業學校課程設置的一般原則為適應性與定向性相結合,靈活性與原則性相結合,重點性與整體性相結合,專業性與基礎性相結合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學校課程設置調整的策略,即根據崗位需求和學校辦學的實際需要來調整課程的設置。田貞尚等[12]則認為課程設置應適應系統化整體護理的需要,注重對人的整體護理和人文關懷,注重奠定繼續教育基礎,強調關鍵能力的培養、通用技能的訓練,如在具備一般臨床護理技能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社區服務能力,具備從事各種護理服務工作必備的技能和知識。趙艷和趙玲[13]則闡述了護理人文教育發展在我國的現狀,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護理人文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體系、教學手段和方法、考核及評價機制等。
2.2重構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課程,它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但是行動導向教學僅僅限于某門課程、某個單項操作的改革中還是遠遠不夠的,對于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來說,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必然應該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護理中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課程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護生的知識和職業技能結構、綜合素質水平,也影響到我國護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成效,德國職業教育專家裴措特教授研究提出:行動導向的職業教育,其表現形式應該為行動體系課程或工作過程導向課程。姜大源[14]認為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設置應該突出行動導向的特點,“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以行動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就是當職業變更、勞動組織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學生仍能重新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它應該從縱向的角度理清一個專業到底應該有多少門課程。而這個課程的起點則是職業,來自于崗位需求,通過對具體崗位工作任務歸納,形成典型工作任務,即行動領域。而目前中職護理教學計劃體系仍沿用學科體系,分為文化基礎課、基礎醫學課和臨床護理課三大板塊。三大模塊自成體系,各自獨立,互不關聯。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云山霧罩,而教師則是口干舌燥。因此我們認為,中職護理課程體系必須改變現狀,建立行動導向的護理教學領域,以護理工作任務為載體,以教學大綱內容為依托,難易度要適中,使學生既可以運用學過的知識,又有一定的拓展空間,可以不斷創造、發揮,從而在學習和運用新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解決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建立以護理職業能力為培養方向的課程體系[15]。因此我們設想可以將臨床護士按照護理程序進行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制訂護理計劃和實施護理措施涉及的教學內容與認識該疾病所需的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診斷方法、治療措施等知識整合為臨床護理課程群,課程內容以疾病為載體,病人為核心,護理程序為框架,培養護生發現、解決護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臨床護理思維模式;此外,當前臨床正在探索發展的規范單病種診療過程的臨床路徑,與我們所倡導的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工作崗位任務驅動法也不謀而合,按照由崗位工作任務(即臨床路徑中所確定的相應病種或某種手術)決定學習領域的路線,采用臨床醫學模式劃分課程,根據臨床路徑中所選定的典型工作任務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再將教學內容分別整合到基礎護理技術、健康評估和內科護理三門課程中,真正做到任務驅動的課程體系構建。
綜上所述,行動導向教學的理念雖已引入護理專業,但是其應用多是集中在單門課程改革、某些護理操作的改革中,對具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框架的構建、課程體系重建的研究和實踐都很少。對于職業傾向明顯的衛生類職業技術學校,單一課程的行動導向教學改革還是遠遠不夠的,學校職業行為能力的培養方式必須解體原來的舊學科體系,轉變為構建新的行動體系課程[16],強調行動體系之中的隱性實踐知識的構建和積累。行動導向教學重實際工作過程,要實現教學與臨床工作的近距離對接。中職護理專業教學必須以行為活動為依據,綜合各有關學科的知識、技能,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形成以培養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為目標的新學習領域課程結構,努力為學生提供或準備符合臨床護理工作的情境。因此,基于護生關鍵能力發展的中職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勢在必行。
作者:鄭軍楊穎王衛東單位:山西職工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