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解剖學教學中微課的設計與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專業基礎課,對高職高專醫學專業學生而言非常重要。但因其內容繁雜,知識點較多,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在高職高專醫學專業解剖學教學中,進行微課設計與應用,以提高解剖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職高專;解剖學;微課設計
人體解剖學是通過肉眼觀察研究正常人體器官形態位置結構的一門學科。它是學習各門基礎醫學課程及臨床專業課程的基石[1],但因其內容繁雜、知識點較多且均為形態學變化,加之相對枯燥,傳統授課時程較長,易使學生感到乏味,無法較好地集中注意力。微課以視頻為教學手段,記錄教師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互動的全過程,其特點為時間短,知識點突出明確,易于抓取學生注意力及興趣,從而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要求[2]。本文針對高職高專醫學專業解剖學教學中的知識點,結合微課設計與應用,提高解剖學教學質量。
1解剖學知識點的微課導入
腦血管病人出現的肢體運動障礙及面部肌肉癱瘓是常見病例,但對其發病過程中損傷的解剖結構尚不清楚[3]。微課可以偏癱病人行走視頻及面癱病人圖片為引入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將鏡頭對準內囊出血病人的腦部CT片,逐漸放大基底核及內囊部位,直到清晰顯示出血灶。教師提問:內囊為何種解剖結構?為什么內囊出血會導致上述視頻及圖片中的肌肉功能障礙?讓學生思考,并引入內囊的形態位置及內部通行的纖維束,來解釋此現象的發生。通過微課使學生了解出現偏癱的原因及所對應的解剖結構。
2臨床表現與解剖學知識點結合
解剖學知識點多而枯燥,要求講解時合理地結合臨床表現,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如通過觀看一段截癱病人的視頻,提出問題,為何會出現上述情況,進而介紹脊髓內部結構,講解軀干四肢的深感覺隨著薄束楔束在脊髓后索里上行,軀干四肢的淺感覺隨著脊髓丘腦束在脊髓外側索及前索里上行,支配軀干四肢運動的皮質脊髓束走行在脊髓外側索及前索里下行。脊髓全段損傷出現損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障礙,脊髓半段損傷出現損傷平面以下同側半深感覺障礙,損傷平面以下1~2個脊髓節段對側半淺感覺障礙,通過臨床表現學習脊髓損傷傷及的纖維束進而了解脊髓的內部結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可以促使其進一步學習。
3傳統解剖學知識與微課設計相結合
解剖學知識豐富,日常積累的知識點可為微課設計提供較好的素材,而微課設計的新穎性、靈活性及重點突出的特點又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兩者結合可體現教學中“教”的創新性與“學”的靈動性。但是不能一味在微課中羅列較多知識點,這樣無異于傳統課堂,失去了微課的意義。利用插入視頻、圖片等有效手段,體現微課內容微小但主題明確,知識點清晰,應用性強的特點。
4微課考核設計
微課教學結束后應有思考題及相關內容的提問,便于學生在總結本次微課內容的同時有興趣繼續下個微課內容的學習。如:在視覺傳導通路中,一側視神經受損,視野缺失有何種表現?一側視束受損,視野缺失有何種表現?視交叉內側半或外側半損傷時,視野是如何缺失的?藉此復習視覺傳導通路的解剖結構,更好地理解臨床出現視野缺損的解剖學原因,同時也為其他傳導通路的學習提高興趣點和興奮點。總之,利用解剖學知識點設計微課并應用,可使學生有效掌握解剖學知識并應用于臨床,成為高素質適用于基層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周媛媛,李超彥,周佳佳.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2):70-71.
[2]李超彥,周媛媛.生理學教學中血漿滲透壓知識點微課的設計與實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4):61-62.
[3]孫靜.現代醫學模式下醫學影像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1):159-160.
作者:周媛媛 單位: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