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急性腦梗死的急診護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心電監護、抽血化驗、臥床休息。觀察組患者給予急診護理流程,即制定科學、有效的急診護理流程以保證患者盡快接受溶栓治療,具體措施如下。
1.1.1評估及分診急診患者急診預檢臺護士在接診3min內需對患者病情進行快速評估,將急性腦梗死患者分診至急診搶救室,并啟動腦梗死溶栓治療應急流程,開啟綠色通道,迅速聯系影像科、神經內科及腦卒中救治單元,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救治[3]。
1.1.2建立腦卒中救治單元建立腦卒中救治單元,并制定該單元內急診溶栓治療的藥物準備規范、護理流程、體質量及藥物劑量換算表等。另外,需準備備用病床為患者溶栓治療做準備,在接到急診預檢臺通知后立即鋪開床位,準備溶栓藥物、心電監護等[4]。
1.1.3轉運途中的護理患者進入搶救室后需立即建立靜脈通道,給予心電監護、吸氧等治療,常規采集靜脈血檢查生化指標、凝血功能,并完成血壓、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的檢測,同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干預。關心、體貼患者,穩定患者及家屬情緒,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對于患者的病情進行耐心解釋,并與家屬進行良好溝通。
1.1.4臥床休息患者需保持臥床休息,發病早期更需注意臥床姿勢,以緩解心臟負荷、減少其他臟器并發癥的發生。另外,患者在發病48h內病情復雜且病死率較高,因此需盡量臥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患者恢復2~4周后可適當活動。
1.2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搶救總時間、住院時間、后遺癥發生率及梗死再發率。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搶救總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后遺癥發生率和梗死再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神經科急癥,其發病機制為不同原因造成的腦組織供血中斷、腦血管阻塞導致腦細胞出現缺氧性損害[7],如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則會造成患者神經功能發生不可逆性損傷。人體各組織結構對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大腦對缺氧及缺血的耐受時間為5~10min、延髓為20~25min、小腦為10~15min[8],因此急性腦梗死早期腦組織中的神經元仍具有存活的可能,如能及時恢復腦組織血供,則可逆轉神經功能的損害。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腦梗死最主要的方法是止痛、鎮靜、抗凝,并給予溶栓藥物治療;另外,需要觀察和記錄患者病情變化,監測患者意識、呼吸、心率及脈搏、指尖氧飽和度、血壓及心電圖等,且注意患者飲食護理。若護理人員發現患者有任何變化應及時報告醫師,并進行處理。有研究表明,及時溶栓治療可有效促進腦組織血流灌注恢復,其臨床價值已得到學界認可[9],而合理的急救護理能為患者溶栓治療爭取時間。
急診護理流程較常規護理具有明顯優勢,急診護理流程對每一護理階段的操作內容進行整合,預先治療及實驗室檢查的合理安排有效縮短了等候時間,從而保證了急救效果[10]。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急診護理流程的觀察組患者搶救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后遺癥發生率和梗死再發率低于對照組,有力地證實了急診護理流程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急診護理流程能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縮短搶救總時間,減少后遺癥發生率及梗死再發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作者:寧伶英單位: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白蕉鎮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