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急救中一種常見的疾病,其主要表現為患者胸骨后發生劇烈且持久性疼痛并伴有心律失常現象,嚴重的會出現心力衰竭,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在長期的臨床救治中,醫護人員發現,在對患者的搶救過程中,醫護人員之間的有效配合是急救成功的關鍵[2]。本文將通過對急診心肌梗死患者急救過程中實施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的急救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資料為2017年-2019年本院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患者,每組33例;常規組,男22例,女11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3.8±2.5)歲;實驗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4.6±2.8)歲。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齡及性別等基本資料組成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常規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常規急救護理和對應的急救措施,當醫院接到急救電話后由急診部門立刻派出救護車接診,對患者實施平臥后插氧,并監護其心電反應的急救措施。1.2.2對實驗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優化急診護理流程:①建立接診組和救治組:當醫院接到求救電話時,接診組和救治組兩組同時進行準備,由接診組迅速出診并保證救護車在十分鐘之內趕到,對其家屬或者求救人員叮囑不要隨意挪動患者的身體,使其保持平躺姿勢,盡量與患者溝通保持患者的意識清醒;當接診組接到患者后由急診護士對患者實施基礎的急救措施,對其生命體征進行數據監測,詢問家屬或者求救人員患者的基本情況以及昏倒原因,之后將實際情況回復給院內的救治組,由救治組在院內準備好救治措施;②急救措施:當患者被確診為心肌梗死后,需要在其左下肢建立靜脈通道,然后由靜脈注射泛影葡胺實施碘過敏試驗,并對試驗時間及結果進行記錄,之后進行右腹股溝備皮,并協助患者更衣,讓患者排尿,期間對患者做好保暖及心理護理,確保患者配合治療。1.3指標觀察對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別進行搶救時間(急救開始到結束)、急診時間(發病時間到接受治療)及住院時間(治療結束到出院);另外記錄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護理滿意度及院內復發率,其中,護理滿意度由本院自有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患者填寫主要內容,80分及以上表示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總例數*100%;其它兩項均由院內護理人員進行統計。1.4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xˉ±s)表示,t值檢驗;計數資料(%)和(n)表示,x2檢驗;組間差異明顯,表示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情況比較實驗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護理滿意度及院內復發率均顯著優于常規組患者,組間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實驗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急診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常規組患者,組間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發病急、病勢嚴重且預后效果較差,臨床研究表明,情緒起伏大、飲食不規律以及劇烈運動等都較容易引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3]。研究表明,實驗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護理滿意度及院內復發率分別為96.97%、100.00%和3.13%,均顯著優于常規組的81.82%、87.88%和22.2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急診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患者,組間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以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工作更叫高效有序,并且縮短了患者的搶救時間、急診時間以及未來住院時間,提高了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崔慧靜.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現狀[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2):166-168.
[2]劉敏,榮燕,翟飛飛,等.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復效果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4):1-4.
[3]郁婭,朱艷梅.急救護理路徑聯合術后運動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8):956-958.
作者:列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