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淋巴管肌瘤病臨床病理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淋巴結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myomatosis,LAM)的臨床病理學特征。方法復習1例子宮內膜樣腺癌合并盆腔淋巴結LAM的臨床資料及病理特征,對其行HE及免疫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復習相關文獻。結果子宮內膜呈高-中分化子宮內膜樣腺癌改變,盆腔淋巴結被膜及髓質內見增生的LAM細胞呈梭形、上皮樣或多角形,圍繞腔隙排列,細胞質嗜酸性或空泡樣,細胞無明顯異型性,未見核分裂象。免疫表型:SMA、Caldesmon、desmin、vimentin、ER和PR均陽性,腔隙內襯細胞CD34和D240均陽性,上皮樣瘤細胞HMB45陽性,MelanA陰性,Ki67增殖指數<1%。結論LAM臨床較為少見,好發于肺部,子宮內膜樣腺癌合并盆腔淋巴結LAM極為罕見,結合組織學形態、臨床特點及免疫組化染色可確診,為今后進一步分析LAM的機制及治療提供重要價值。
關鍵詞:子宮內膜腫瘤;淋巴管肌瘤病;淋巴管肌瘤;盆腔淋巴結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myomatosis,LAM)是一種原因不明、罕見的進行性間質腫瘤,由淋巴管及其周圍增生的細胞組成。LAM好發于肺部,肺外LAM可見于腹膜后、腸系膜、闊韌帶、子宮、網膜及縱膈等沿淋巴管分布的淋巴結。病變局限者稱為淋巴管肌瘤,累及多部位或廣泛發生者,則稱為LAM[1]。發生于肺外的LAM極其罕見,國內僅有個案報道。本文現報道1例子宮內膜樣腺癌合并盆腔淋巴結LAM,結合文獻分析其臨床病理特點、發生機制及預后。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48歲,原發不孕,月經不規律20余年,既往糖尿病、高血壓病史,因腹痛來院行B超檢查:宮腔內實性占位,需除外內膜癌(宮腔內見高回聲,大小48cm×32cm,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回聲不均,周邊見少許血流信號)。盆腔磁共振:符合子宮內膜癌MRI,子宮前傾前屈位、位置右偏,子宮體積飽滿、內膜明顯增厚,結合帶局部模糊,顯示不清,子宮頸管-陰道區見斑片狀長T2信號,膀胱充盈、壁尚光滑。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較多異型細胞及壞死,考慮腺癌。診刮病理:子宮內膜樣腺癌,余檢查未見異常,遂于全麻醉下行筋膜外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卵巢動靜脈高位結扎術,術中探查:子宮增大如孕2個月大小,雙側附件未見異常,右側盆腔淋巴結可見增大。
1.2方法
切除手術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及切片,采用HE及免疫組化EnVision法染色,光鏡下觀察。一抗SMA、Caldesmon、desmin、vimentin、ER、PR、CD34、D240、HMB45、MelanA及Ki67,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根據免疫組化標記不同,分別滴加相應的一抗,選取已知陽性切片為陽性對照,以PBS代替一抗為陰性對照,具體操作步驟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結果
2.1眼觀
全切子宮+雙側附件切除標本:頸管內見一灰白色腫物,大小35cm×33cm×08cm,切面灰白色,質脆,肉眼觀察腫物似侵及淺肌層,距灰白色腫物15cm宮腔內見一大小55cm×3cm×3cm腫物,質脆,肉眼觀察腫物似侵及淺肌層,肌壁間未見明顯結節及出血點,雙側附件未見明顯病變。
2.2鏡檢
術后病理:子宮內膜呈高-中分化子宮內膜樣型腺癌改變。雙側盆腔檢出淋巴結34枚,其中3枚淋巴結可見病變(左側2枚面積分別為03cm×02cm、02cm×02cm,右側1枚面積為05cm×04cm)。盆腔淋巴結髓質及近被膜處見多灶片狀分布的梭形細胞區,其向淋巴組織及淋巴結周邊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組織邊界尚清晰。梭形細胞區內見增生的瘤細胞,散在或束狀分布于血管結構的周圍,細胞形態溫和,呈梭形、圓形、多角形及上皮樣,胞質嗜酸性或透明狀,胞核圓形、卵圓形或短梭形,無明顯異型性,核分裂罕見。可形成竇樣不規則腔隙,內襯以扁平內皮細胞,偶見淋巴細胞灶分散在瘤細胞間,多為淋巴結殘骸。
2.3免疫表型
增生的LAM細胞表達SMA、Caldesmon、desmin等肌源性抗體;vimentin陽性,部分瘤細胞PR、ER(圖5)均陽性;腔隙內襯細胞CD34和D240均陽性;上皮樣瘤細胞HMB45陽性,MelanA陰性,Ki67增殖指數較低(<1%)。
2.4病理診斷
子宮內膜高-中分化子宮內膜樣型腺癌,盆腔淋巴結LAM。
2.5隨訪
患者子宮內膜樣腺癌IIIA期合并盆腔淋巴結LAM,目前患者術后2個月,恢復尚可,已行子宮內膜癌1個療程化療,有輕微脂肪肝,余全身檢查尚無異常發現,正在密切隨訪中。
3討論
LAM由VonTsosse于1937年首次報道;1966年Cornog和Enterline將其正式命名為肺淋巴管肌瘤病(pulmonary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AM)。2010年歐洲呼吸學會全球首部PLAM指南,我國對其認識較晚,自1986年首次報道PLAM以來,近30年文獻報道僅有130余例[2],肺外LAM則更是鮮有報道。目前認為LAM來源于血管周細胞,分為散發LAM和遺傳病結節性硬化癥相關肺淋巴管肌瘤病兩種,一般以散發病例為主。本例屬于散發病例。
3.1臨床特點
LAM好發于育齡期女性,偶有男性發生的報道,成年女性散發LAM發病率約1/400000。LAM常見于肺部,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反復發作的自發性氣胸、胸腔積液和乳糜性胸水等。CT示雙肺彌漫性薄壁囊性類圓形低密度影,病灶分布均勻,部分囊壁邊緣可見血管影。肺外LAM臨床極其罕見,多見于縱膈、盆腹膜后的器官或組織等,表現為淋巴結腫大或能觸及包塊等,有時伴腹脹、惡心、乳糜腹水,近半數患者伴發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發生于腹部或盆腔者,CT示囊實性不規則軟組織腫塊,增強后實性部分明顯強化,囊性部分無強化,累及淋巴結者,可表現為腸系膜、縱膈、頸部、盆腔及腹股溝淋巴結廣泛腫大,本例患者因腹痛前來就診,術前診斷為子宮內膜癌,術中發現淋巴結腫大,行淋巴結清掃時無意發現患有LAM,無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表現,肺部檢查無異常,為原發性盆腔LAM。
3.2發生機制
目前,LAM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現普遍觀點有以下幾種。(1)LAM與TSC1及TSC2基因突變有關,TSC1編碼錯構素,而TSC2編碼馬鈴薯球蛋白,此兩種蛋白發生交互作用,結合成TSC1/TSC2復合體,是小GTP酶Rheb蛋白的抑制劑。發生LAM時,LAM細胞內TSC1/TSC2復合體功能喪失,刺激Rheb活化,從而影響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靶點失調,激活TSCRhebmTORS6K1/4EBP1信號通路,促進腫瘤細胞生長與增殖。(2)LAM發生與雌激素刺激有一定關系,Matsui等報道LAM細胞上的ER、PR分布存在異常,而LAM的患者使用外源性雌二醇治療不孕癥后導致LAM病情惡化,說明該病與雌激素刺激有一定關系。此患者表現為高-中分化子宮內膜樣型腺癌,屬于Ⅰ型子宮內膜癌,為雌激素依賴型,大部分學者認為雌激素長期持續刺激是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因素之一,患者LMA中部分瘤細胞ER、PR均陽性,進一步證實雌激素在LMA中有一定作用,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本例雖同時存在子宮內膜癌和LMA,但致病因素卻相同。另外,患者多年不孕,且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壓,與雌激素長期失調可能也存在一定關系。(3)LAM細胞通過降解細胞外基質促進LAM中網絡的形成,細胞外基質在維持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完整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主要成分為Ⅳ/Ⅶ型膠原、層粘連蛋白、蛋白聚糖等;其中,Ⅳ型膠原有六種α鏈。有研究者證實PLAM中Ⅳ型膠原中的α5減少或者缺失,因此諸如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等一些降解細胞外基質的蛋白可能在該過程中起一定作用,有文獻報道LAM中血清MMP9表達升高,且MMP的抑制劑TIMP3有所減少,在PLAM中會導致局部的蛋白水解酶和抑制蛋白酶的不平衡,使基膜的結構破壞,從而形成腔隙樣或囊性結構。推測此過程與瘤細胞遷徙和轉移可能存在一定關系,但是在肺外LAM中此機制仍然有待明確。
3.3病理特征
PLAM中肺泡破裂常形成多囊性改變,腫瘤細胞呈小巢狀或小簇狀分布于囊腔的邊緣或沿血管、淋巴管及細支氣管分布。盆腔淋巴結LAM中增生的細胞散在或束狀分布于血管結構的周圍,增生的LAM細胞之間有時可見淋巴細胞聚集灶。雖然發生部位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LAM鏡下有兩種形態,一種為梭形肌纖維母細胞樣,可表達SMA、Caldesmon、desmin等肌源性抗體;另一種為多邊樣上皮樣特征,除表達肌源性抗體外,還可以表達HMB45,HMB45是惡性黑色素瘤特異的標記之一,此外還可以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透明細胞瘤的細胞中表達,超微結構表明這些細胞由血管周細胞的前體衍變而來,從而更加證實包括LMA在內的上述疾病均屬血管周上皮樣細胞分化的腫瘤。HMB45在該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眾多研究認為其為特征性病變,具有診斷意義,僅有較少病例中HMB45呈陰性。
3.4鑒別診斷
LAM好發于肺部,原發于肺外者臨床罕見,患者常無明顯癥狀,有時因其他疾病進行診治時無意中發現,因此肺外LAM極易漏診和誤診,需與以下腫瘤鑒別。(1)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腫瘤內見不同比例的厚壁肌性血管、增生的平滑肌樣細胞和成熟脂肪組織,雖然免疫組化標記HMB45及肌源性標記均陽性,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成熟脂肪細胞可以表達S100,大多數肌細胞及少數脂肪細胞有時可以表達CD117,另外形態上一般不形成腔隙樣結構,且厚壁血管及脂肪成分為LAM不具有的。(2)淋巴管瘤:可見大小不等相互吻合的囊腔,壁薄,內襯單層扁平上皮細胞,腔內充滿蛋白性液體,可見淡染的淋巴液和淋巴細胞,有時腔隙周圍可見不完整平滑肌組織,但是免疫組化標記HMB45呈陰性。(3)多囊性間皮瘤:大小不等的薄壁囊腔,囊壁內襯細胞間皮和角蛋白標記均陽性,而LAM的囊腔內襯上皮CD34和D240均陽性。(4)孤立性纖維性腫瘤:由圓形或梭形細胞構成,胞質密集,界限不清,富于血管,血管形成“鹿角狀”,管腔大小不一,一般CD34、CD99及BCL2均陽性。(5)平滑肌肉瘤:瘤細胞一般具有明顯的異型性,核分裂易見,細胞增殖活性高,多有壞死,梭形細胞不一定圍繞血管排列,且瘤細胞HMB45呈陰性。
3.5預后及治療
雖然LMA瘤細胞一般無明顯異型性,核分裂罕見,Ki67增殖指數較低(<1%),形態表現為良性病變,但LAM呈進行性、持續性病程,瘤細胞可遷徙并轉移,形成新的病灶,故肺部LAM患者預后較差,自然病程一般為8~10年,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衰竭、頑固性乳糜胸水、腹水引起的全身臟器衰竭。放、化療及糖皮質激素治療均無效,黃體酮治療和卵巢切除可不同程度緩解癥狀,最終需進行肺移植。散發于肺外的LAM一般局部切除后預后較好,但有學者指出部分肺外LAM在發病1~2年可發展為PLAM。
近年來,LAM作為低度惡性腫瘤的觀點逐步被國外廣大呼吸科及腫瘤科專家接受。目前,LAM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既往臨床主要采用細胞毒素劑、皮質甾類、抗雌激素進行治療,減緩病程進展速度,但其長期療效尚不能肯定。隨著對LAM分子發病機制的進一步揭示,MMP抑制劑多西環素、mTOR抑制劑、西羅莫司等分子靶向藥物被認為具有潛在的治療價值,是目前的研究熱點。子宮內膜樣腺癌合并盆腔原發淋巴結LAM臨床較為罕見,通過觀察其臨床資料、病理特征并復習相關文獻,為進一步分析LAM的機制及治療提供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張龍舉,梁毅,鐘小寧,等.國內三十余年肺淋巴管肌瘤病130例臨床與病理文獻復習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3):329-334.
[2]楊文圣,胡君程,林搖蓁,等.腸系膜淋巴管肌瘤病/淋巴管肌瘤1例及文獻復習[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1,27(10):1136-1138.
[3]杜雪梅,昌搖紅,陳弈至,等.淋巴管肌瘤病10例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2,28(10):1146-1148.
作者:朱琳1;周莉1;秦東瑞1;遲亞松2;馬廣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