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靜脈注射滲漏性血管損傷原因及防護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靜脈注射;血管損傷;防護
靜脈注射主要是通過靜脈用藥的途徑,將藥物快速輸送到全身,以達到治療疾病、搶救危重患者的目的,是護理人員主要的護理技術操作之一。在靜脈注射操作流程中,常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藥物滲漏到血管周圍皮下組織中,輕者可引起局部腫脹、疼痛;重則可致紅斑水皰,靜脈炎及局部組織缺血性壞死,甚至可引起肢體組織功能性障礙。這樣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耽誤了治療時機,給患者經濟與精神上造成很大影響。為減少與避免藥物外滲對人體所造成的損傷,必須尋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值得廣大護理人員關注與探討。現將靜脈滲漏性血管損傷的主要原因及相關防護措施綜述如下,為臨床護士提供參考,以達共進共勉之目的。
1滲漏性血管損傷的原因分析
1.1機械性因素機械性損傷是由于靜脈操作技能較差及工作不謹慎所致。(1)多由于穿刺時進針的深度掌握不好,致穿刺針頭斜面未完全進入血管使藥液順著刺破的血管壁向外滲漏至皮下組織中。(2)穿刺針頭在血管內來回進退,探索性的尋找血管而損傷血管壁引起滲漏發生。(3)多次反復在同一條血管部位進行穿刺,使血管壁受到損傷未得到修復又遭刺激作用下致藥液外滲。(4)選擇血管時未細心琢磨即隨便選擇了細小、彎曲或關節活動部位的血管進行穿刺,以致穿刺失敗后引起局部組織滲漏腫脹的發生。(5)操作中的力度不均:如松止血管、松拳、松開關活塞時動作幅度過大而帶動針頭刺破血管壁引起藥液外滲。(6)輸入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滴速過快和加壓輸液壓力突增,以及大量輸液超過2500ml以上者,由于靜脈管壁承受不了過大的壓力而致藥液外滲。(7)推藥時針頭固定不牢而使針尖從血管內滑出到血管外使藥液外滲。(8)輸液拔針時按壓部位不準確及忽視患者心理護理,造
成患者不合作等均是引起滲漏性血管損傷的機械性條件。據有關人士不完全統計,其發生率為穿破血管占38.7%,患者躁動致針頭滑脫占19.4%,因患者長期局部組織缺血缺氧致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在肢體末梢部位;如手足背、內踝等處穿刺輸液所占比例為41.9%。
1.2機體自身因素指機體全身狀況及局部血液循環發生改變;如各種原因引起休克的患者,全身患DIC的患者,嚴重酸堿平衡失調等各種原因所致缺血缺氧情況下,因機體代謝功能發生異常改變,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慢性老年性心血管疾病引起血管硬化,以及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均是造成滲漏性血管損傷的原因。
1.3藥物因素主要有藥物的理化因素;如藥物的酸堿度,藥物因代謝功能所產生的影響。
1.3.1高滲溶液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等高滲藥液滲漏到皮下組織間隙后,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將細胞內液的水分吸出,導致細胞脫水、變性、死亡,致組織發生壞死。
1.3.2收縮血管藥如去甲腎上腺素、重酒石酸間羥銨、多巴胺、阿拉明等藥物外滲后致毛細血管收縮,使藥液不能順向流入,而反流至毛細血管網引起毛細血管床強烈收縮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進而發生腫脹、蒼白等病理改變,如持續不緩解甚至有發生局部組織壞死的可能。
1.3.3陽離子溶液如氧化鈣、葡萄糖酸鈣等藥液外滲后對局部組織刺激性很大,也可引起毛細血管強烈收縮,致使人體局部組織和血管內膜發生一定程度的損傷,嚴重者可產生病理性的改變。
1.3.4抗生素藥物如乳酸紅霉素、乳酸環丙沙星注射液,這些藥物滲漏后對機體局部組織和血管同樣造成損傷與不良后果。
1.3.5化療藥物如長春新堿、絲裂霉素、環丙酰胺、5-FU、阿霉素等這些藥物對皮膚血管刺激性很大,用藥不當可引起靜脈炎;如出現肢體局部疼痛、紅腫或水腫、靜脈條索狀改變等。一旦滲漏可使血管周圍的組織發生壞死,應特別引起重視。
1.4長期靜脈用藥如持續使用高滲性藥物,使靜脈管壁發生一定程度損傷,引起靜脈炎和靜脈栓塞,還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導致藥液外滲。
1.5輸液中患者不能配合如昏迷、譫妄、神志不清、幼小兒童、躁動后使針頭脫出或移動致藥物外滲。
2滲漏性血管損傷的防護措施
2.1提高靜脈穿刺的技術操作水平有條件者應集中進行專業訓練,要求在崗的每位護士須熟練掌握靜脈穿刺的基本要領與技能技巧,力求一針見血,為患者減輕痛苦。
選擇血管時應謹慎小心,反復琢磨所選擇的血管能否取得一針見血的成效,不可隨心所欲,馬虎草率從事。根據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血管采取不同的進針方法,以及操作前應做好應有的準備,對血管細小、營養不良、禁食者,慢性腸胃炎引起脫水以及患者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由于靜脈血管不充盈,應考慮到穿刺進針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故穿刺前應指導患者先做局部熱敷,也可輕拍揉搓局部血管,使之充盈顯露后再進行穿刺,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如果穿刺告以失敗,不可繼續使用同一條靜脈的遠端,因使用已穿破的同一條血管進行輸液,在沿靜脈進行過程中容易導致滲漏發生。
患者血管較顯露,易滾動者,在固定牢實后,可采取快速進針法,如進針速度過慢,使血管易向兩邊滾動,來回掏找時難免刺傷皮膚和刺破血管,引起輸液滲漏。肥胖患者皮下組織較厚,穿刺前應摸清血管所處的位置,然后采取緩慢進針手法,因血管在皮下較深的部位,如進針速度過快,很難一針找準,對這種雖不明顯但很固定的血管,略帶一點探索性進針手法,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前對患者血管情況應做到了如指掌,如何選擇及穿刺應事先做好充分醞釀,切忌在沒有足夠把握的情況下輕舉妄動,盲目地進行穿刺。
操作時針頭不可在血管內來回進退,探索性尋找血管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容易穿破血管引起滲漏的發生。
在做靜脈穿刺時應做到三輕,松止血帶、松拳、松開關活塞避免力度過大而動針頭刺破血管致藥液外滲。
對長期靜脈輸液者經常指導其注意保護血管;如輸液后時常按摩肢體末梢血管,輕揉手足背,促進血液循環,加強營養,增加血管彈性,減少脆性。穿刺時盡量避免選擇細小、彎曲、關節活動部位的血管。注射刺激性強的及抗癌化療藥,應選擇外周較粗且彈性好的靜脈,并有計劃地由遠端小靜脈開始逐漸向上選擇,并雙側肢體交替注射,經常更換給藥的靜脈,減少藥物對血管壁的有害刺激,以利于損傷靜脈的修復。對使用化療藥引起的靜脈炎患者可用50%硫酸鎂濕敷,鎂離子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環作用,并可降低血管對致痛物質的敏感性,從而減輕局部刺激癥狀,硫酸鎂還是具高滲作用,能促使滲漏到組織間隙的藥液盡快吸收,促進局部組織水腫的消退。
搶救休克患者用升壓藥維持時,最好同時開放兩條靜脈通道,輪流置換輸液部位,以減少升壓藥物化學性刺激對血管內膜的損傷,如不慎發生滲漏和靜脈血管受到損傷時,可用硫酸鎂或馬鈴薯切片濕敷。以減輕局部組織的刺激癥狀和對血管的損傷。
2.2穿刺后處理穿刺完成后應妥善固定針柄,防止針頭滑出血管外引起滲漏。對少兒、昏迷和躁動不能合作者,須用夾板將肢體固定牢靠,防止因躁動引起針頭滑脫及針頭與輸液皮管分離。輸液結束拔針后應用拇指指腹按壓針眼處3~5min,仍有出血者應延長按壓時間,防止因按壓方法不正確與時間過短而引起局部皮下組織淤血、青紫、滲漏性腫脹及穿刺針眼出血等情況發生。加壓輸液時液壓要保持均衡,防止靜脈壓突增而引發輸液外滲,滴注刺激性強的藥物時適當控制滴速。新晨
2.3熟悉和掌握用藥的濃度、性質、配伍禁忌及所需要的滴速如紅霉素靜滴濃度為0.1%,氯化鉀靜滴濃度不超過0.3%,滴入速度約40滴/min,乳酸環丙沙星注射液滴速宜慢,一般應控制在約30滴/min,滴速過快對靜脈刺激性較大,沿靜脈走行方向易出現發紅、腫痛、皮膚痛癢的刺激癥狀。應用化療藥物時,正確掌握給藥的方法,濃度、速度,為減少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先注入生理鹽水確認有回血后方可注入化療藥物,輸液完畢后用生理鹽水沖洗,使藥物完全注入血管內,以防外滲而造成對血管壁的刺激與損傷,如萬一發生藥物外滲情況,應及時抬高肢體,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的吸收。早期用2%普照魯卡做局部封閉,并用歐來凝膠或者喜療妥局部濕敷,以減輕藥物對局部組織的刺激作用,防止靜脈炎及局部組織壞死的發生(應特別提示,發生化療藥物滲漏、肢體腫脹情況,切忌采取局部熱敷,以免加速局部組織對藥物的吸收,而很快促使肢體組織發生壞死),并及時報告醫生配合緊急處理。
2.4職業道德觀培訓護理人員應加強職業道德觀念教育,愛崗敬業,忠于職守,對工作應具有高度責任心,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和輸液情況,用藥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有無藥物過敏反應,不良反應、輸液反應,注意滴速的快慢,輸液有無停滯,隨時排除輸液故障,針頭固定處有無滑脫松動,注意穿刺局部有無滲漏,肢體腫脹、患者有否疼痛感覺等,對小兒、昏迷和意識障礙者應特別注意加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杜絕滲漏性血管損傷的發生,特別是組織壞死性損傷的發生,避免造成醫源性損傷與不良后果。注意隨時增添藥液,輸液完畢注意拔針。加強心理護理,做好患者解釋疏導工作,消除輸液前后的緊張恐懼心理,以取得患者的信賴與合作,在治療上以取得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