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瘧疾疫情流行病學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2010-2014年湖北省瘧疾流行特征,為制訂和調整全省消除瘧疾策略和措施提供參考依據。方法收集2010-201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網絡報告中湖北省瘧疾病例資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分析2010-2014年湖北省網絡報告瘧疾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結果2010-2014年湖北省共報告瘧疾病例997例,其中間日瘧618例、惡性瘧352例、卵形瘧18例、三日瘧9例;本地瘧疾病例479例,輸入性瘧疾病例518例。自2013年起無本地感染病例;輸入性瘧疾病例數逐年上升,其中以輸入性惡性瘧病例數上升更為明顯。81.85%的病例分布在襄陽、武漢、孝感、宜昌、荊門和隨州等6個市;男性病例810例,女性187例,男女性別比為4.33∶1。本地瘧疾發病以40~69歲居多,占本地病例總數的78.29%(375/479);輸入性瘧疾發病以20~49歲居多,占輸入性病例總數的88.22%(457/518)。本地瘧疾病例中,職業以農民為主(67.01%);輸入瘧疾病例中,職業以工人、民工和農民為主(63.90%)。結論湖北省本地感染瘧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初步實現消除瘧疾目標;但輸入性瘧疾病例逐年增多,是目前全省瘧疾防控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
瘧疾;疫情;流行病學特征;輸入性病例;湖北省
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寄生蟲病,被WHO列為全球亟需控制的三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1]。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按蚊孳生和瘧疾傳播,屬不穩定中低度間日瘧流行區[2]。歷史上,湖北省曾是全國瘧疾流行的重疫區之一[23],1963年以前曾有惡性瘧和三日瘧流行,1954-1955年和1968-1973年分別發生過2次瘧疾大流行[4]。經過多年綜合防治,20世紀80年代湖北省瘧疾疫情開始逐年下降,在20世紀80、90年代湖北省共有49個縣(市、區)達到基本消滅瘧疾標準[4]。2010年,湖北省啟動了消除瘧疾工作。本研究對2010-2014年湖北省瘧疾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從而為制定“十三五”期間湖北省消除瘧疾工作策略提供參考依據。
一、資料與方法
1資料來源收集2010-201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網絡報告中湖北省瘧疾病例資料。在病例報告后的1周內由專業技術人員對瘧疾病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核實并收集個案調查表。瘧疾病例為終審病例,已剔除重復病例。
2方法在ArcGIS10.0軟件支持下,調入湖北省各地級市瘧疾病情數據庫。以湖北省市界地圖為基礎地圖,與市瘧疾分布圖重疊獲取完整的2010-2014年全省瘧疾流行圖。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瘧疾發病情況、感染來源以及病例的時間、地區和人群分布進行分析。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率間差異的統計學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2010-2014年湖北省瘧疾疫情2010-2014年湖北省累計報告瘧疾病例997例,其中間日瘧618例、惡性瘧352例、卵形瘧18例、三日瘧9例;本地病例479例,輸入性病例518例。自2013年,無本地感染病例;2010-2014年全省輸入性瘧疾病例持續上升,從2010年的39例上升至2014年140例,其中輸入性惡性瘧從2010年的28例上升至2014年的105例,2010-2014年輸入性惡性瘧病例占輸入性瘧總病例疾數的67.95%。
2瘧疾病例分布特征
2.1地區分布全省17個市(州)均有瘧疾病例分布,報告病例數居前6位的地區分別是襄陽市(240例)、武漢市(230例)、孝感市(95例)、宜昌市(88例)、荊門市(82例)和隨州市(81例)。6個市瘧疾病例數占全省病例總數的81.85%(816/997)。其中,襄陽、孝感、隨州市和荊門市以本地感染病例為主,4市報告的本地瘧疾病例數占全省本地瘧疾病例總數的84.13%(403/479);武漢市和宜昌市以輸入性瘧疾病例為主,報告的病例數占全省輸入性瘧疾病例總數的56.95%(295/518)(表2,圖2、3)。
2.2時間分布湖北省全年均有瘧疾病例報告。其中5-9月為本地病例報告高峰,占全年病例總數的57.83%(277/479);輸入性瘧疾病例報告高峰為1月和7月(圖4)。
2.3人群分布
2.3.1性別分布997例瘧疾病例中,男性810例,其中本地病例305例,輸入性病例505例;女性187例,其中本地病例174例,輸入性病例13例;男女性病例性別比為4.33∶1,本地和輸入性瘧疾病例性別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6.76,P<0.01)。
2.3.2年齡分布479例本地瘧疾病例中,發病年齡以40~、50~、60~歲居多,占本地瘧疾病例總數的78.29%(375/479);其中40~歲年齡組占21.71%(104/479)、50~歲年齡組占23.17%(111/479),60~歲年齡組占33.40%(160/479)。518例輸入性瘧疾病例中,發病年齡以20~、30~、40~歲居多,占輸入性病例總數的88.22%(457/518);其中20~歲年齡組占25.29%(131/518例)、30~歲年齡組占24.13%(125/518),40~歲年齡組占38.80%(201/518)(圖5)。本地和輸入性瘧疾病例年齡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4.73,P<0.01)。
2.3.3職業分布518例輸入性瘧疾病例中,職業分布以工人、民工和農民為主,分別為160例(30.89%)、87例(16.80%)和84(16.22%)。479例本地瘧疾病例中,職業分布以農民為主,占本地瘧疾病例總數的67.01%(321/479)。本地瘧疾和輸入性瘧疾病例職業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輸入性瘧疾病例來源518例輸入性瘧疾病例主要來自非洲國家,其中由非洲30個國家輸入414例,占輸入性病例總數的79.92%,主要輸入國家是尼日利亞、利比里亞、赤道幾內亞、安哥拉、幾內亞和埃塞俄比亞等;由亞洲8個國家輸入100例,占病例總數的19.31%,病例主要輸入國家緬甸和柬埔寨;境內云南省輸入2例,占病例總數的0.39%;大洋洲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南美洲圭亞那各輸入1例,占病例總數的0.39%(表3)。
三、討論
2010年,我國出臺了《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該計劃提出自2010年開始在我國全面啟動消除瘧疾工作,計劃到2015年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實現消除瘧疾目標,到2020年全國實現消除瘧疾目標[56]。湖北省于2010年啟動了消除瘧疾工作,在2006-2011年實施了第五輪全球基金瘧疾項目,2010-2012年實施了全球基金國家策略瘧疾項目。項目的實施使得湖北省本地瘧疾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13、2014年全省連續2年無本地病例報告[7]。從2010-2014年湖北省瘧疾流行特征來看,湖北省本地感染瘧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消除瘧疾工作初見成效;但輸入性瘧疾病例呈逐年上升趨勢。輸入性瘧疾是流行已得到控制或實現消除瘧疾地區的潛在威脅和監測工作的重點[8]。目前,除神農架外,湖北省16個市(州)均有輸入性瘧疾病例報告,輸入性瘧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武漢、宜昌等地,提示這些地區為今后湖北省輸入性瘧疾防控的重點地區[9]。湖北省輸入性瘧疾疫情與本地瘧疾疫情相比,呈現不同的流行病學特征,表現為:①輸入性瘧疾發病以男性居多,發病年齡主要為20~49歲,職業分布以工人、民工和農民為主,顯示目前該類人群是勞務輸出和國外輸入性瘧疾防控的主要群體;而本地瘧疾疫情則以40~69歲人群居多,職業分布以農民為主。②輸入性瘧疾病例的發病高峰與本地瘧疾病例不一致,這可能與外出務工人員在春節和暑期前后集中回國有關。③輸入性瘧疾病例感染蟲種以惡性瘧原蟲為主,而本地瘧疾病例感染蟲種均為間日瘧原蟲。輸入性瘧疾病例主要來自非洲,由于出境人員普遍缺乏瘧疾防護知識和主動就診意識,而且境外診療條件有限,瘧疾感染率極高,從而造成境外輸入性瘧疾防控形勢極其嚴峻[1011]。
根據當前湖北省瘧疾疫情和流行特征,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強重點人群瘧防知識宣傳,輸入性瘧疾患者大部分為青壯年男性,且大多為通過勞務公司輸出到非洲從事建筑等行業的務工人員;故而應在勞務輸出人員相對較集中的地區加強重點人群瘧防知識宣傳,在出國檢疫機構發放瘧疾宣傳單、播放宣傳片等。②進一步完善多部門合作機制,與商務、旅游、檢疫部門密切合作,加強對出入境人員瘧疾發病的監測與管理。③各地應繼續加強對轄區內各級醫療機構相關醫務人員瘧疾診治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進一步提高輸入性瘧疾臨床診治的意識和能力,使患者能得到更及時有效的治療。④繼續落實各項消除瘧疾技術措施,鞏固現有消除瘧疾防治成果。
盡管湖北省本地感染瘧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湖北省在歷史上是瘧疾高度流行區,同時瘧疾傳播媒介在全省廣泛分布,只要有傳染源輸入,極易出現局部暴發流行[1214]。因此,要針對每個瘧疾病例及其周圍(疫點)可能引起傳播的人群和環境,及時發現每個傳染源,嚴格按照“l37定點清除”工作模式對瘧疾疫情進行管理[1517],采取有效措施阻斷其可能造成的傳播,鞏固已取得的消除瘧疾成果。
作者:夏菁 蔡順祥 林文 裴速建 李凱杰 孫凌聰 董小蓉 曹慕民 吳冬妮 張華勛 單位: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