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集束化護理干預對肺炎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運用集束化護理對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睡眠質量進行干預。方法:通過將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分為護理干預組和對照組,將兩組患者的入院后的睡眠狀態,運用焦慮量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打分,并對兩組睡眠質量分別進行分析。結果:通過集束化護理的運用,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質量。結論:通過集束化護理的運用,針對入院后患者的睡眠特點,對患者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睡眠環境和健康宣教等方面進行了有效調節,從而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狀況,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
集束化護理;社區獲得性肺炎;睡眠質量
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在院外由細菌、病毒、衣原體和支原體等非典型病原體等多種微生物所引起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以及伴或不伴咯痰,部分患者有胸痛癥狀。CAP的前驅癥狀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如鼻塞、流涕、噴嚏、咽痛、咽干、咽異物感、聲嘶、頭痛、頭昏、眼睛酸脹、流淚及輕度咳嗽等。但并并不是每一個CAP患者都有前驅癥狀,其發生率一般在30%~65%之間。在我國冬春高發季節,發病的幾率正呈快速上升趨勢,也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同時CAP患者睡眠比期望少且質量差,也越來越受到護理工作人員的重視。眾所周知,睡眠是人體所必需的生理活動,人的精力和體力可以通過睡眠得到恢復。很多CAP患者出現睡眠部分或完全剝奪。這種紊亂會對患者的治療及急性危重疾病的恢復、預后產生消極影響。如果不能避免或減輕這種入院后的不良反應,可能導致患者加重病情,導致患者的遷延不愈,甚至影響患者預后[1]。因此,筆者認為采用適當的措施預防并積極處理CAP患者的睡眠剝奪,根據患者病情給予集束化的睡眠護理干預已經成為當今呼吸內科護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和研究方向。集束護理干預策略(BundleofCare)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來處理某種難治的臨床疾患[2]。通過對本科100例CAP患者住院期間的睡眠狀況及變化趨勢追蹤,給予睡眠集束護理以及相應的睡眠集束護理干預,以便改善患者睡眠,達到幫助患者康復的目的,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4年3月江蘇省中醫院呼吸科收治的CAP患者。入選標準:急診或者門診CAP患者;入院前睡眠情況一般,意識清楚。排除有精神疾病、急性腦血管疾病、長期失眠、嚴重并發癥、腫瘤等病史的患者。共納入100例患者,采用簡單隨機化分組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護理干預組各50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0.25±18.48)歲;護理干預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45.72±17.3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大部分患者在住院治療前后均出現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礙,且住院治療后比住院治療前的睡眠障礙的人數增多。住院治療前與住院治療后發生睡眠障礙的原因不同,住院治療前睡眠障礙主要的表現為:患者主觀表述咳嗽癥狀,精神緊張,入睡困難、較易受外界干擾,常常需要借助藥物,而住院治療后睡眠障礙的主要表現增多了煩躁、環境不適,原因應該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與住院后的體位限制、使用各種藥物等因素有關。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呼吸內科常規護理,包括病情的觀察、一般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等。護理干預組除了按照常規護理外,由責任護士給予系統的睡眠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干預如下:
1.2.1加強護理人員培訓:
①每月組織護理小組成員收集住院患者對睡眠質量的評價,通過科室管床護士、責任護士的學習討論,制定包括控制噪聲、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的方法和措施。在工作區的醒目位置張貼標語以提醒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方式,如夜班請調節燈光、鈴聲等。②治療或護理操作時,應先準確評估患者情況,接晚班時應提前通知患者夜間會有治療操作,囑患者先入睡,到時護士會先輕輕叫醒患者,使患者在有充分思想準備的情況下進行接受醫療或護理操作。④培養夜班護士工作的計劃性,提高夜班護士對玩夜間護理工作的預見性。夜間有穿刺操作的患者,事先置入留置針可避免夜間光線問題影響穿刺,及時添加輸液和拔針,保證患者的管道、呼吸道的通暢,巡視病房時減小噪音。
1.2.2做好睡眠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合理安排作息:
①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活動、休息、睡眠時間表;督促患者嚴格按照計劃表規律活動、定時休息,每天準時上床,通過反復訓練使患者建立起合理的睡眠-覺醒節律。②實施輕度睡眠剝奪。有目的性的進行輕度睡眠剝奪,實施適度的睡眠限制;午睡控制在1小時內,晚上上床30分鐘后睡不著則起床,或散步或聽輕音樂,待困乏時就寢;不論夜間睡眠如何,晨7點必須按時起床或叫醒;補充睡眠在晚間十點左右,向患者講解睡眠限制的意義,鼓勵患者在白天適度減少床上時間,合理安排患者的睡眠時間。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安排患者的作息時間。③指導患者避免晚餐過飽,睡前4個小時內忌服引起興奮的藥物或飲料,避免吸煙。④指導患者睡前可進行40℃左右溫水足浴。⑤光線管理:通過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實現窗簾定時拉放及燈光定時開關,以及在病床之間安裝隔簾,達到減少患者間相互干擾的目的。
1.2.3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
給患者營造一個安靜、舒適、干凈的就寢環境,保持病區安靜,將噪聲控制到最低限度;調節監護儀報警聲、機械聲為低檔次,控制適宜的室內溫度;護士要做到勤觀察;工作人員搶救患者應沉著冷靜,避免大聲叫喊;夜間合理安排治療護理,醫生查房及常規護理操作盡量安排在患者睡前,特殊治療穿插于患者的自然覺醒時進行,減少被動覺醒次數;對于病情輕而睡眠差的患者可靈活掌握夜查房的時間和次數,并與患者共同商定晨間操作,如抽血、測體溫、晨間護理的時間。
1.2.4進行心理疏導:
CAP患者入院前大多已經被病痛折磨,且該類發作較為迅速,使得他們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情緒消極。護理人員首先應該與患者就治療情況與進行充分溝通,向他們講解該病的預后良好,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在護理時態度和藹、面帶微笑,從而使患者的情緒受到正面地影響。在進行每項護理操作前應盡量采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向患者說明該項護理的意義、操作過程以及可能產生的不適感等,消除患者的顧慮,并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充分調動患者內在積極的心理因素。加強床旁巡視,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尊重患者,給予患者心理宣泄的機會和個體化心理疏導,幫助患者的睡眠。通過增加探視頻次以及延長探視時間這兩個方面的努力,使患者既能感受到家人的關懷,又能體會醫護人員的鼓勵、關愛,從而降低了患者不良應激發生率。
1.2.5對病理生理因素的干預:
①通過護理干預幫助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心理:睡前安排護工給予患者指壓和背部按摩20分鐘放松肌肉,如按壓或按摩百匯、涌泉等穴位,使患者減輕疲勞,幫助入睡。②充分的鎮靜止咳,對咳嗽、咯痰較重的患者通過適當鎮靜止咳,達到減少患者對痛苦事件的記憶的目的,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睡眠。
1.3評價方法
1.3.1焦慮水平測評:
SAS是主要用于分析患者臨床主觀癥狀的一種工具,共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其標準為:“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3-5]。
1.3.2睡眠狀態與質量測評: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1)量表。由19個項目構成,其中包括睡眠時間、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效率、安眠藥的應用和日間功能7個成分,采用“0~3”記分,總分0~21分,以總分≤7分認為睡眠質量較好,>7分認為睡眠質量較差,總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4-6]。比較兩組患者入院后24h、3天、5天的焦慮水平、睡眠質量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焦慮水平評分及與睡眠情況比較:將對照組和集束化護理干預組的患者入院后24h、3天、5天的焦慮水平、睡眠質量評分進行對比,結果提示入院后24h、3天、5天護理干預組患者的焦慮水平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睡眠質量評分入院后24h集束化護理干預組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入院后3天、5天護理干預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提示護理干預組睡眠質量有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中度過,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的功能不僅在于鞏固記憶、保證大腦發揮最佳狀態,還擁有延緩衰老,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等重要功能。所以正常的睡眠對人類自身非常重要。良好的睡眠對病患更加重要,能促進疾病康復和使人體生理功能恢復[3-4,7-8]。CAP患者是心內科常見病患,高質量的睡眠對于CAP患者來說尤為重要。然而,實際情況往往事與愿違,由于對自身病情嚴重程度或預后產生的疑惑感以及由此引發的緊張、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及不良心理狀態,使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配合不良,睡眠質量極低,致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降低。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常用治療藥物不良反應大多包含有對睡眠的影響。加之醫院本身是一個患者集中的環境,患者及醫護人員關于疾病的交流信息、各種儀器發出的噪聲,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甚至加重患者的睡眠障礙。以上這些因素使得CAP患者的睡眠障礙尤為突出,影響患者的康復。筆者還通過規范的培訓使護理人員在醫療和護理過程中高度重視集束護理干預措施,從而能及時調整、規范自身的行為。患者大多病情不穩定,綜上所述進行了集束化的護理干預,因而了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集束化護理干預措施一是通過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二是幫助患者學會克服恐懼心理,提高了戰勝疾病的信心。三是通過集束化護理進行綜合干預,使患者學會疏導自身不良情緒,這一點更為重要。在日常的醫療活動和護理工作中,每一位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和理解一定是不同的,其所處的心理改變時期也不盡相同,即使在不同階段的患者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但是必須得承認每個階段也有其特殊性,而且這種差異往往就是直接影響干預的效果的原因。正因為若此,所以我們更加實事求是的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集束化護理干預措施,從而達到提高干預效果的目的[4-6]。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提示,通過集束化的護理干預后對患者睡眠質量產生了較好的正面影響,除了對患者的生理方面,還對患者個體的心理方面以及睡眠環境和健康宣教等方面進行了有效調節,從而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狀況,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4參考文獻
[1]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29.
[2]陳永強.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與中心靜脈導管集束干預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0):889.
[3]徐進,裴大軍.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睡眠狀況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30):3759.
[4]向邱,徐素琴,陳華文,等.重癥監護室患者睡眠剝奪的集束護理干預策略[J].護理學雜志,2013,28(11):32.
[5]朱小玲.睡眠干預對呼吸內科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0):31.
[6]田麗華,官計,王金蓮,等.集束化護理干預對惡性腫瘤患者的影響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6):4.
[7]陳芳,朱麗麗.護理干預對內科住院患者睡眠狀況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8):5.
[8]徐翠蓮,王亞紅.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質量的護理干預[J].吉林醫學,2012,33(21):4690
作者:韋葉 單位:江蘇省中醫院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