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卓越醫師培養背景下預防醫學教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2年2月,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公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界定了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職業價值、態度、行為與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能,交流溝通技能,群體健康與衛生系統,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與研究;闡述了醫學院校畢業生所必須具備60種核心能力。從《醫學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和全國醫學院校的卓越醫師培養模式來看,與傳統醫學生培養目標相比,卓越醫師的培養更強調和注重人文素質。鑒于在卓越醫師培養中,人文素質的培養越來越重要,人文教育的比例越來越大,因此,預防醫學的教學更應發揮學科人文科學的特點,充分利用自己的學科優勢,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起來。
2將預防醫學教育融入臨床教學過程
2.1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的國際趨勢
早在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五星級醫生(醫療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決策者、健康知識傳播者、社區健康倡導者和健康資源管理者)的概念。醫師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疾病治療者,而是一個針對全人群的健康服務者。傳統的培養模式不可能培養出五星級醫生。因此,預防醫學的教育在醫師培養中承擔了更大的任務。從國際來看,預防醫學的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美國,預防醫學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社區保健、預防醫療、統計學、營養學、社會醫學、家庭醫學,并組織學生進行基層社區保健實習和門診保健見習。在俄羅斯,預防醫學也為必修課,定為國家考試科目,其內容包括醫療機構衛生(醫院規劃、衛生技術設備要求、放射防護、微小氣候、照明、噪音、醫院設計、勞動衛生、營養衛生、課間實習),并規定臨床實習時每個學生必須在疾病控制中心實習一個月。在日本,文部省規定預防醫學為社會保健課程,另外由教師制定課題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在德國,預防醫學包括統計學、衛生學、勞動衛生學、社會醫學、公共衛生事業課。在英國,公共衛生課也稱社區醫學,十分重視用流行病學方法來研究基礎保健問題。
2.2結合卓越醫師培養目標,將預防醫學融入臨床醫學教學中
2.2.1預防醫學理論與臨床醫學各學科融合滲透預防醫學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合格的卓越醫師,預防醫學的教學活動都應圍繞這一目標服務。因此,預防醫學的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彌合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裂痕,將預防醫學理論滲透到臨床各學科,提高卓越醫師的思考能力與邏輯能力。如將營養與食品衛生理論滲透到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中;將環境與健康理論、行為醫學理論滲透到病因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中;將流行病學理論和概率觀點,滲透到疾病的病因探索、診斷與治療中;將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健康管理理論與疾病的早期診斷、預防和控制結合起來。
2.2.2預防醫學實踐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增強卓越醫師的崗位適應力人類疾病發生、發展的復雜性和綜合性,要求卓越醫師有廣闊的視野、深厚的知識底蘊與突出的實踐能力。卓越醫師培養過程中的臨床實踐,固然能夠提高醫師的臨床實踐能力,但對于卓越醫師來說,尚不能滿足由于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對健康服務提出新的需求。加強卓越醫師的預防醫學實踐必不可少,我國控制2003年SARS和2009年H1N1流感流行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表明:一個優秀的卓越醫師必須具備能防、能治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預防醫學實踐主要內容包含社區預防、保健、免疫接種、疾病統計、疾病監測、疾病篩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等。在臨床實踐中,不僅要體現預防醫學的實踐內容,而且要將預防醫學的實踐場所從疾病控制中心,逐漸擴展到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臨床場所中,與卓越醫師的崗位銜接起來,增強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
2.2.3培養卓越醫師的科研思維與探索能力創新與探索精神是卓越醫師的重要素質之一,對卓越醫師而言,傳統培養方法缺少相應的訓練。預防醫學學科中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和衛生統計學等學科對培養卓越醫師的科研思維和探索精神有重要作用[5]。預防醫學的教學中應適當加強這些課程的學習,以適應醫學生將來從事臨床科學研究的需要,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提高臨床工作的診療水平。突出循證醫學的地位,培養學生在臨床工作中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2.2.4培養卓越醫師法律意識和職業素養醫學的目標和任務決定了卓越醫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與技術能力,而且應具備良好的法治精神和職業素養。因此,在預防醫學教學中應適當增加衛生法律、法規的知識,讓學生盡早產生法律意識,明白醫學的法治精神;除此之外,應讓學生盡早地參與社區實踐、社區活動,體驗和了解社會實際情況;廣泛與社會人群交流,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訓練醫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從而提高其職業素質。
3編寫用于卓越醫師培養的預防醫學教材
卓越醫師的培養在我國還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全國尚無統一的模式與教材。現階段我國應用于臨床醫學生的預防醫學教材,主要是國家規劃教材,經過多年實踐與數次修訂,內容選擇和安排有很大的改進。但筆者認為尚不能完全適應卓越醫師的培養,尤其是目前我國卓越醫師培養方案均采用模塊式教學,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全部分解到各個教學模塊中,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融合在一起,極大地限制了預防醫學的教學設計,因此如何設計和編寫用于卓越醫師培養的預防醫學教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4綜合應用現代教學手段與方法,改革考試評價體系
預防醫學教學內容涉及理論、知識、技能和科研設計等內容,要全面提高預防醫學教學質量,達到卓越醫師的培養目標,必須綜合應用現代教學手段與方法。現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案例為中心的教學法(CBL)、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以探究為基礎的教學方法(RBL)和團隊導向學習法(TBL)等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基礎理論可采用傳統的講授法;環境與健康、衛生法律法規可采用案例為中心的教學法(CBL);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可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流行病學可采用以探究為基礎的教學方法(RBL)和團隊導向學習法(TBL),鼓勵學生進行流行病學課題的設計、調查。此外,改變傳統的考試評價方式,采用以過程評價和綜合評價為主的評價方法。過程評價重點考查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過程評價采取學生每完成一項任務后,根據學生的表現、結果質量及時予以評分的方式進行。過程評價成績與最終卷面成績一起進行學生成績的綜合評定。
5注重教師發展,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卓越醫師培養必須要有一支與之相適應的出色教師隊伍,而對于傳統教師來說,這是一項全新課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其次,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加強對卓越醫師培養的認識,深刻理解卓越醫師的培養目標與要求,不斷地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加強學習和探索,增強責任感,提升職業素養與專業水平。第三,教師應拓寬視野,廣泛收集教學資料、教學案例,吸取國際、國內先進教學經驗與成果,不斷提高教學設計水平與能力。
作者:張曉方趙靜蔡閩羅曼任伯緒單位:長江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