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獨立學院中醫學專業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專業建設的基本思路
濱江學院中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基層醫療機構的需要,具備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在基層缺少先進儀器設備情況下,對急、難、重癥具有初步的處理能力;能在基層醫療機構從事預防、醫療、康復、保健以及教育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實踐性中醫人才。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基層醫療衛生特色,如基層醫學教育、全科醫學概論、康復醫學、社區醫學等;在能力與技能培養上,著重中醫適宜技術的訓練,比如小兒推拿治療腹瀉技術,小兒捏脊法防治感冒等。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加重視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及其內涵,既有利于人文素質、科學素質的綜合提高,又有利于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教學運行過程中,嚴格按照這一培養目標,實施全方位過程管理。
2專業建設的初步實踐
2.1優化課程體系,構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公共課和國家執業醫師(中醫學)必考課程為基礎,突出不同能力模塊培養的專業課設置特點,真正實現“厚基礎,大平臺,多模塊”的教學體系;開設“農村定向班”,課程設置上體現出基層醫療衛生特色,在能力與技能培養上,加強對基層常見病、多發病診斷處理的基本臨床技能的訓練,特別是注重提高對急、難、重癥的初步處理能力,提高在基層缺少先進儀器設備情況下,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
2.2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突出中醫學特色教育在教學方法研究方面,積極推進中醫學與現代教育方法學的融合,鼓勵教師在臨床教學中多采用“床邊教學”與中醫PBL教學。目前中醫專業的臨床帶教已經頗具特色,有專門設置的PBL教室,主干課程均開展了PBL教學,自主編寫的教案質量明顯提高[2]。利用學校現有網絡教學平臺,開辟視頻教學欄目,實現網上自測、網上師生互動、教師網上備課等。
2.3加強實驗室與教學基地建設,保障學生中醫能力的培養在現有實驗室、教學基地平臺之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中醫特色教學實驗室建設,確保前期課程的實驗教學質量;充分利用學校附屬醫院的有利條件,借助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完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的建設內容,保證舌診、脈診、針灸以及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科室專業臨床技能的培訓。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強化臨床操作技術培養和基層適宜技術培訓;加強床邊考核、臨床技能考核、中醫適宜技術考核等,不斷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2.4完善成績評價體系,強化過程管理根據培養實踐性、高素質人才目標的要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中醫臨證思維和社會適應能力,不斷完善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法,實行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定體系;實施推廣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與“迷你臨床演練評估(Mini-CEX)”,并自主設計具有中醫特色的評估量表[5]。
3專業特色逐步形成
3.1依托校本部優勢,實施錯層發展立足實際,依托校本部中醫學專業優勢,培養目標側重于“應用型實踐性”,有別于校本部的中醫專業,即專業理論素養方面強于高職高專而實踐教學比重又多于普通本科。
3.2前期趨同、后期分化,彰顯個性化培養構建“平臺+模塊”教學體系,實行彈性、靈活的課程設置,實現“一個專業招進來,三個方向走出去”,設中醫臨床、中醫骨傷、農村定向班;農村定向班體現基層醫療衛生特色。
3.3注重臨床能力培養,突出中醫特色教育體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教學要求,注重中醫適宜技術的訓練,尤其是一些傳統的中醫療法項目,比如小兒推拿治療腹瀉技術,小兒捏脊法防治感冒等,適應基層的需要。
3.4建立“雙導師制”,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結合每一名學生配備理論課程導師和臨床課程導師。理論課程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對醫學理論的學習,臨床課程導師指導學生的臨床實習,目的在于既注重夯實前期基礎理論,又強化后期臨床實踐。
3.5拓展第二課堂,建立與就業單位的無縫對接加強小學期的實踐教學工作,增設“關愛病人”為主題的專業公益勞動、“感知醫學”為主題的臨床教學見習和“感知醫藥衛生國情”為主題的社區醫療實踐等,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進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實踐訓練,實現與就業單位的無縫對接。
4思考與體會
濱江學院的中醫學專業自2012年起成為濱江學院的校級重點專業,本著錯位發展與分層發展的理念,與校本部的中醫專業形成互補優勢,實施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戰略,致力于培養應用型實踐性中醫人才。過硬的培養質量,保障了就業率,濱江學院中醫專業每年向基層醫療機構輸送近100名畢業生,就業率近90%。對用人單位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專業知識獲得“好”和“較好”評價的占98.8%,業務能力獲得“好”和“較好”評價的占93.4%。畢業生中不少已經成為醫療單位的業務骨干,為臨床醫療和中醫藥的傳承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丁曦 姚定國 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