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針刺放血聯合中藥治療蛇串瘡臨床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與針刺結合治療蛇串瘡的有效方案。方法以西藥加用中藥湯劑為治療1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針刺為治療2組,通過10d治療,對比2組臨床效果。結果治療10d后治療2組VAS評分(1.36±1.08)分明顯優于治療1組(3.23±2.03)分(P≤0.01),治療2組愈顯率明顯優于治療組(P<0.01)。結論活血止痛方療效肯定,加用針刺放血效果更佳,明顯減輕患者痛苦,適合各年齡段患者且費用低廉。
關鍵詞:針刺療法;放血療法;中藥;蛇串瘡;阿昔洛韋
中醫蛇串瘡相當于帶狀皰疹,為急性病毒性皮膚病,一般沿神經帶狀分布,此病毒多潛伏在脊髓后根及神經感覺神經節中,一旦免疫力下降,病毒被激活,在其神經支配區可出現皰疹,并伴強烈疼痛。因中老年人免疫力較低,易發本病。有報道稱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在1.15%,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1]。西醫治療病毒性疾病尚無有效方案,而中藥抗病毒作用明顯,如配合針刺等方法優勢更加明顯,故開展本次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沈陽市第二中醫醫院皮膚科進行治療的96例符合蛇串瘡診斷、納入標準的患者。按照數字隨機表法把9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1組與2組。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VAS評分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細數據見表1。
1.2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八版《皮膚性病學》中帶狀皰疹的診斷,中醫診斷標準參考2014版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分會制定《蛇串瘡中醫診療指南》[2,3]。
1.3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且年齡在18~80周歲;2)發病時間小于7d,且來院治療前未接受過系統治療;3)患者本人神志清晰,無精神障礙,有自主行為能力;4)患者自愿同意,且70歲以上患者另需1名直系親屬同意才能參加本次臨床觀察。
1.4排除標準
1)不符合診斷及納入標準者;2)合并嚴重的神經、呼吸、消化、免疫、血液等系統疾病與惡性腫瘤者;3)患有其他皮膚病且仍在治療者;4)已知患者暈針及對本次治療所使用的中西藥物過敏者;5)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5治療方法
治療1組給予阿昔洛韋片(國藥準字H44021631,深圳海王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每次0.8g,日5次口服;維生素B1(國藥準字H21021686,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0mg日三次口服;外涂阿昔洛韋乳膏(國藥準字H20103530,北京悅康凱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日4次涂擦;自擬活血止痛方(柴胡15g,白芍15g,川芎20g,陳皮15,香附20g,當歸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乳香10g,沒藥10g,紅花15g,桃仁15g,白術15g,甘草10g,雞血藤30g,鉤藤15g,生地黃15g,牡丹皮15g)早飯前晚飯后30min服用,每次150ml。治療2組在治療1組基礎上,減阿昔洛韋乳膏,加用針刺,取病變側脊髓節段的夾脊穴,消毒后三棱針點刺3次,擠出3~5滴血后用碘伏消毒;在疼痛部位向著皰疹方向圍刺,根據針刺部位調整進針深度,每針間距1寸,日1次,每次30min。2組均治療10d。
1.6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視覺類比量表(VAS)法分析治療前、治療第5天、第10天的疼痛變化情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皮疹結痂、消退程度與時間,疼痛程度變化綜合療效進行評價[4],治愈:皮疹完全消失或疼痛消失;顯效:皮疹大部分消退,疼痛明顯減輕;有效:皮疹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減輕;無效:皮疹部分消退,局部疼痛變化不明顯。
1.7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使用t檢驗;等級資料使用χ2檢驗。
2結果
在治療第5天,治療2組VAS評分優于治療1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10天VAS評分與中醫療效評價通過χ2檢驗,治療2組均明顯優于治療1組,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P≤0.01),詳細數據見表2。
3討論
帶狀皰疹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經人呼吸道進入人體,并通過血液傳播,當免疫力低下時發病。初次多發為水痘,愈合后殘存VZV潛伏于脊神經后支等處,當免疫力再次低下時發病。且隨年齡增長發病率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5]。中醫在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已有對本病的描述,以通經活血,清熱解毒之法治療本病。本次研究使用自擬方治療,2組患者在治療上均取得較好效果,加用針刺的治療2組效果更加突出,其中夾脊穴位于膀胱經與督脈間,具有調節全身陽氣,通調臟腑的作用,達到通瘀助陽,行氣瀉熱之功[6]。研究認為針刺局部具有改善循環,抑制神經元變性,加速神經再生與修復能力,進而加快病變局部組織炎性吸收,增加內源性鴉片肽釋放,達到鎮痛作用;激發人體免疫能力。且脊神經后支分布區正是在夾脊穴周圍,是VZV病毒潛伏之地,從根本上治療本病。
為加強療效,我們在其針刺的同時進行三棱針放血,起到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作用。《靈樞》云:“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血出而邪熱盡,脈通而痛自止,毒邪隨血出,故氣血調,毒自解。且治療不是在患處周圍進行大面積針刺放血,而是針對病因所在進行針對性治療,在降低感染的同時,也大大提高臨床療效。自擬活血止痛方中柴胡和解表里,升陽退熱;白芍清熱涼血養陰;川芎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川芎揮發油對脊髓反射具有抑制作用,達到止痛的目的;陳皮煎劑與維生素C結合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力。香附理氣止痛,香附醇具有抗炎及鎮痛的作用。川楝子具有良好的行氣止痛之功,川楝素能夠抑制神經肌肉接頭處病變。乳香、沒藥活血消腫止痛;桃仁、紅花,前有川芎、當歸,后有生地黃、延胡索,取桃仁紅花煎行血順氣,化瘀通絡。雞血藤、鉤藤通脈活絡,具有良好的活血止痛作用[6]。故本方以活血清熱,止痛通經為主,針對主證,兼顧因果,綜合調節,以求實效。綜上所述,針刺放血聯合中藥具有簡便可行,費用低廉的特點,在短時間內可有效改善癥狀,VAS評分顯示其在緩解疼痛方面效果顯著,故臨床治療應以中醫治療為主,深挖中醫理論,探求有效診療方案。
參考文獻
[1]李娟,索羅丹.帶狀皰疹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5):781-784.
[2]張學軍,陸洪光,高興華.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5.
[3]周冬梅,陳維文.蛇串瘡中醫診療指南(2014年修訂版)[J].中醫雜志,2015,56(13):1163-1168.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290-302.
[5]魏建東,程建明,望廬山.局部圍刺配合四妙勇安湯加減治療帶狀皰疹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2):97-98.
[6]馬瑩瑩.自擬活血止痛方治療初期帶狀皰的療效觀察及對預防后遺神經痛的臨床探索[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
作者:李俊 單位:沈陽市第二中醫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