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背景下的檔案管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互聯網+”締造了一個又一個行業的新機遇、新生命。2015年,“互聯網+”成為一種國家發展戰略。在這種大環境下,檔案事業也應該緊隨時展風向標,根據自身情況去抓住機遇。
一、“互聯網+”的發展背景
電商領域最早研究“互聯網+”,將“互聯網+”定義為構建互聯網化組織,創造性地使用互聯網工具,以推動企業和產業更有效地進行商務活動。“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工具,信息流通與共享程度更高,創造性地將互聯網與傳統企業、產業相融合,生產經營活動更高效,提供更精準、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的一種經濟活動形態。國務院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國家要制定“互聯網+”戰略;2015年3月,在回答記者問中,再次提到“讓中國經濟站在‘互聯網+’的風口”。這代表著政府對“互聯網+”的態度,“互聯網+”由概念、愿景,上升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偉大民族的國家戰略。互聯網+檔案意味著什么?也許意味著一種能力,也許是對整個檔案事業發展水平的一種提升。檔案管理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信息管理,互聯網時代歸根到底是一個信息時代,檔案事業的發展更應該感到如魚得水,而不是躡手躡腳。互聯網+檔案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狀態呢?也許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信息中心,通過對信息孤島的連接,全國乃至全世界公開檔案信息的共享與融合,使公眾對檔案信息的獲取更便捷,所獲取信息的壁壘最大程度減少甚至減為零,這也許是檔案事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新可能。
二、“互聯網+檔案”的工作實踐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逐漸引領這個時代的潮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檔案管理應改造升級傳統管理方式,不斷發現并利用新的發展引擎,為打造智慧社會、智慧生活服務添加新助力。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不少檔案館(室)根據自身情況,主動適應大趨勢,不斷探索創新,在持續推進檔案電子化、數字化工作的同時,將檔案工作與互聯網有機結合。在檔案工作宣傳及檔案利用服務方面的應用尤為明顯。
1.“互聯網+”背景下檔案的宣傳。
以2015年“國際檔案日”為契機,各省市檔案局(館)應用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媒體進行檔案文化、工作等的宣傳,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在江蘇檔案信息網、遠教平臺、鳳凰江蘇網開辟“國際檔案日”宣傳專欄;江蘇檔案微博微信圖文信息上百條;江蘇檔案局攜手本土企業,開發國內首款“家庭檔案館”管理系統軟件,多個網站提供免費下載。2015年迎來抗戰勝利70周年,國家檔案局官方網站開辟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專題。專題下分:“慰安婦——日軍性奴隸檔案選”“日本侵華戰犯筆供選”“檔案天天看——館藏抗戰檔案系列”“中蘇聯合抗擊法西斯勝利70周年”四個欄目。在這些欄目中,既有對館藏檔案的介紹(部分檔案還附上英文介紹),又有檔案原件電子版的呈現。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網絡平臺及新媒體平臺對館藏檔案的整合與開發成果的展示,相對于傳統方式而言,其宣傳廣度及深度都不能同日而語,其傳播速度及成效更是超越以往。“互聯網+”仿佛是插在檔案上的“翅膀”,讓檔案信息“飛”了起來,飛入“平常百姓家”。
2.“互聯網+”背景下檔案的利用。
國家檔案局開通“國家開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利用系統”,利用該系統可以在線瀏覽全國各檔案局(館)開放檔案的原件。該系統是對全國開放檔案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全國各地乃至全球的檔案利用者打破時間及地域的限制,提供了便捷的利用方式。目前,眾多科研研究項目均以互聯網為平臺,進行信息資源的整合。以“北京城市記憶”為例,該項目由人文北京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承擔,將著眼于北京城市建設中的有形建筑與設施,深入挖掘從古至今與之相關的檔案、圖書和實物資料,通過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記錄手段,建立專題數據庫,并搭建網站平臺,用中英文兩種語言編輯和展現數字資源的深加工和闡釋成果,構建北京城市文化的集體記憶。該項目研究成果的呈現及該項目成果的利用都將離不開互聯網的大環境。
三、在“互聯網+”背景下,對檔案工作的新思考
1.破除思想藩籬,形成創新思維。
檔案工作者應培養互聯網網絡思維,特別是移動網絡思維,善于將自身工作與網絡結合來開展工作。在互聯網背景下,檔案機構積極應對新形勢,利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方式開展檔案服務,利用網絡開展遠程的業務指導、教育培訓、經驗交流、學術交流等。利用網絡組織檔案工作志愿者進行開放檔案的編目、關鍵詞著錄、編研等工作,延伸檔案工作手臂,壯大檔案隊伍。在檔案服務方面,與之前傳統服務方式相比有長足進步。但是網絡思維創新性不強,利用互聯網開展工作的指導思想還是傳統工作思想,只是利用網絡工具將傳統工作進行簡單結合,沒有真正形成網絡創新思維,所以一些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
2.加強數字化建設,進行數字資源整合。
目前,檔案工作者更加注重紙質檔案數字化,卻對于互聯網、新媒體信息的收集、整理、歸檔的意識不強。就目前來看,互聯網信息已經占相當大的比重,忽視對互聯網及新媒體信息的歸檔,不利于檔案信息的完整性保存。在重視互聯網信息檔案歸檔的同時,檔案管理部門還要對互聯網信息、新媒體信息的分類等方面進行研究,其特性決定了與傳統檔案分類的區別,使用傳統檔案分類必定是不合時宜的。此外,在政府部門牽頭下,檔案機構應共同協作,建設全國開放檔案信息資源平臺,真正將互聯網與檔案融合,不斷完善“互聯網+檔案”的資源建設,逐步把全國已上網開放的的檔案信息集中收集起來。積極推進檔案信息資源共享,通過信息平臺或傳播渠道把檔案信息傳播到公眾中去。國家檔案局網站已經開通“國家開放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利用系統”,個人認為,其內容有待豐富與補充,要構建一個涉及內容更廣泛的信息利用平臺。
3.建立用戶思維,做好檔案服務,實現高效查詢利用。
在建立“互聯網+檔案”模式中,檔案機構應建立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和平臺思維。用戶需求與用戶體驗是此模式下的重要問題。互聯網+檔案可以形成一個檔案信息供給平臺,平臺的良好運作可以推動檔案事業的發展。在2015年1月,溫州市檔案局及縣(市、區)檔案局(館)正式推行“智慧檔案”,實現異地查詢、跨館服務,群眾可到就近綜合檔案館進行檔案查詢。此外,基于互聯網的開放系統可以為檔案服務評價提供新的方法。從大數據中獲取檔案服務評價信息,促進檔案機構服務質量的提升,如根據積累的數據,提前填寫好一些基本數據,提高公眾獲得服務的效率。把檔案機構的服務對象進行細化,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
4.做好互聯網下檔案信息安全防范。
在傳統檔案安全問題中,主要涉及確保檔案實體安全及信息安全。在“互聯網+”時代,檔案的安全防范同樣也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保存時的安全問題可以用技術進行解決,在“互聯網+檔案”模式下,主要安全問題為信息泄密問題。在“互聯網+檔案”的模式下,檔案利用的便利與檔案泄密是一對主要矛盾,所以,在該模式下,對檔案利用者身份認證及權限設置是關鍵,只有對檔案利用者身份核實并將權限準確分類,才能保證檔案信息安全性。筆者設想,隨著檔案信息資源平臺的建設,平臺可與公民身份證系統嵌合,這樣可以達到對檔案資源的實名查詢,同時根據身份信息對其應用權限進行分類。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最主要的趨勢是實現信息及數據的互聯、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加快各類信息平臺的整合,避免重復建設和數據“打架”。“互聯網+”是一個新機遇,對于檔案事業的發展來說可能是“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新生命”,在電商行業看來,互聯網時代,具體的產品或服務是競爭力的核心,如何吸引用戶的眼球、增加用戶的黏性及提高用戶的轉化率是關鍵,此看法對于檔案事業發展也同樣適用。
作者:孟凡玲 劉云霞 韓真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