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問題的提出
我國水源地眾多,列入國家級重點飲用水水源地達175個,其中大型湖庫型水源地占40%[1]。總結我國大型湖庫型水源地,普遍具有集水區域廣、供水范圍大、功能多樣、管理復雜、水質影響因素多等特征。大型湖庫型水源地作為水源的載體,對保障飲水安全至關重要[2]。為加強水資源管理,國務院于2012年出臺文件推進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其中提出要“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并要求到2020年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但受跨行政區、水問題復雜等因素影響,水源地在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方面上尚存在管理思路不夠清晰、管理主體不夠明確、管理制度不夠健全、工程建設尚顯落后等問題。本文以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為研究對象,針對該水源地的特點、存在問題以及水資源管理不足,緊密結合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探索大型湖庫型水源地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思路和措施,從而為類似水源地提供借鑒。
2研究對象概況
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飛云江中游河段,是一個典型的大型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包括珊溪水庫、趙山渡水庫,其中珊溪水庫位于上游,總庫容18.24億m3,趙山渡水庫位于下游,總庫容3414萬m3。水源地集水區主要涉及溫州市兩縣一市,總面積2302km2,主要支流有玉泉溪、泗溪、黃坦坑等14條。集水區內總人口達50萬人,以農業經濟為主。水源地主要承擔了溫州市8個縣(市、區)、500多萬人口的供水重任。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現狀主要面臨2方面問題:①水環境問題突出。集水區內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主要污染物多直排入河,致使河流水體污染嚴重,直接影響了水源地水質,同時受過度捕撈影響,部分區域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②水資源管理水平不高。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水源地跨行政區等因素影響,水源地水資源管理存在管理方式不相統一、管理體系尚未形成、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同時水量、水質監測等基礎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對水源地水資源管理的要求
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作為溫州市水源主體,其水資源管理最主要目的是改善和維護良好水質,保證下游供水安全。由于水源地跨多個行政區且涉及水問題較多,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對水源地水資源管理的要求體現“三條紅線、四項制度”的多個方面。用水總量控制制度要求水源地內各行政區嚴格取用水總量控制管理,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年度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嚴格落實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等管理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要求水源地內各行政區全面加強節水管理,遏制農業粗放用水,加快推進生活、工業及農業等行業節水技術改造,特別是加快城鎮供水管網改造、推進灌溉渠道節水改造。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制度要求嚴格水源地內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開展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強化水源應急管理;加強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注重水源涵養區、源頭區的保護,推進生態脆弱河流的水生態修復。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要求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責任主體,嚴格落實責任并加強考核,確保水源地水資源管理工作協調、有序開展。
4水源地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總體思路
目前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是以行政區為單位逐級落實,最終落實主體為各縣級行政區,在此情況下,大型湖庫型水源地內的各縣(市)一般獨自開展屬地范圍內水資源管理工作,難以實現水源地水資源管理統一協調,降低了水資源管理的效用。鑒此,本文提出水源地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總體思路如下:以水源地集水區為重點,結合水源地的基本特征及治理需求,以水源地水質保護為目的,按照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著力于水源地水質提高和水環境改善,通過實施組織領導、管理制度、工程建設、管理能力、責任落實與考核等方面措施,一方面實現通過行業用水效率的提高、取用水總量的控制、污染物的綜合治理,減少污染物入河排放量;另一方面實現通過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逐步改善河流、水庫水質。
5水源地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措施
5.1加強水資源管理組織領導大型湖庫型水源地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涉及多個地區、多個行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切實有效的組織領導是首要保障。為推進水源地水資源管理工作落實,切實實現水源地保護,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應明確各級政府、各部門責任,成立管理機構,統一領導、指揮、動員和部署水源地水資源管理工作。水源地管理機構按照地域特點、上下游關系等對水源地管理工作進行有效分解,各責任主體按分工共同完成水源地管理工作。水源地管理機構下設日常管理機構,負責水源地保護的統一組織、協調、監督、考核等管理工作,管理機構實行聯席會議制度。
5.2建立健全水源地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保障水源地各項水資源管理有效開展的重要舉措。依據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飲用水水源地應著重建立以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為主、兼顧用水總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管理的制度體系。
5.2.1建立健全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制度根據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的要求,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制度主要就飲用水水源保護、入河排污口管理、水源地應急管理、生態補償等方面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①針對珊溪水利樞紐水源保護工作開展實際,應制定專門的水源保護辦法,出臺《溫州市珊溪水利樞紐飲用水水源保護管理條例》,以法規的形式確定水源保護管理職責、水源保護區管理等內容;②在入河入庫排污口核查基礎上,核定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并嚴格按照水質目標和納污能力,加強入河排污口的日常監管;③完善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珊溪水利樞紐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庫區風險源名錄,加強源頭控制管理;④完善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適時開展供水水價調整工作,探索建立水資源保護補償與造成水危害的賠償制度,建立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區與受益區之間、上下游之間的生態補償協商機制。
5.2.2建立健全用水總量控制管理制度根據用水總量控制紅線要求,水源地用水總量控制管理應著重從水資源的日常管理、計劃用水管理等方面加強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實。①強化水資源管理的日常性工作,水源地內各縣(市)要嚴格落實《浙江省取水許可制度實施細則》、《關于進一步加強水資源論證工作的通知》、《浙江省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規范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取水許可證發放,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嚴格水資源費征收;②加強計劃用水管理,按照《浙江省節約用水辦法》、《取水戶年度取水計劃管理規定》的要求,水源地內各縣(市)建立計劃用水管理制度,加強區域內重點取水戶取用水計劃的核定、下達和監督管理工作,并逐步將重點灌區納入到計劃用水管理工作。
5.2.3建立健全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制度根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要求,水源地用水效率控制管理應從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強水平衡測試、建設節水型載體等開展節水管理工作。①推動水源地產業結構調整。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各縣(市)應充分利用其天然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優勢,重點文化旅游、生態休閑旅游等產業,同時鼓勵發展藥材、高山蔬菜、有機水果等經濟效益高、環境污染少的產業;②水平衡測試是加強用水科學管理,最大限度節約用水和合理用水的一項基礎工作,各縣(市)應選擇一批服務業單位、工業企業開展水平衡測試;③為推進內各縣(市)灌區、工業企業、服務業單位等加強節水工作,選擇水源地內重要灌區、用水量較大的工業企業和服務業單位等開展節水型載體創建工作,引領其他灌區及企事業單位開展節水工作。
5.3建設水資源保護和節約用水工程工程措施作為開展水源地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抓手,對水源地水質改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節水工程建設、污染物防控、水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等。
5.3.1加強節水工程建設為提升區域用水效率,控制區域取用水量,達到減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目的,考慮到水源地內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以農業和生活用水為主,因此應明確要求水源地內各縣(市)著重加強區域生活、農業節水工程建設。農業節水工程主要是針對灌溉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不夠的問題,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根據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內農業產業特點及分布,各縣(市)以農業“兩區”建設為重點,加強農業灌溉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建設,著力推進噴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生活節水工程針對部分城鎮供水管網老舊破損、節水器具普及率較低等問題,以城鎮供水管網建設及老舊管網更新改造、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節水器具配套推廣等為著力點,不斷提高生活節水水平。
5.3.2實施污染物綜合整治工程為減少水源地內生活、生產活動帶來的入河污染物,在掌握水源地主要排放污染物基礎上,針對不同污染物處理方式的差異,有重點的實施污染物治理工程建設。通過調查,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有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針對生活污水治理,城鎮地區實施截污納管工程,由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后排放,難以納管的通過建設生態化治理工程實現污水達標排放。針對畜禽養殖污染,通過劃定禁養限養區、拆除欄舍、無害化處理等工程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排放;針對農業面源污染,主要加強種植業“肥藥雙控”,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降低污染物的產生量。
5.3.3實施水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受前期人類活動影響以及污染物處理能力不足,大部分水源地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導致部分河道生態功能喪失、水源地生態系統結構受到破壞。水生態修復作為恢復水體功能的重要手段,在綜合考慮河道或水源地實際狀況基礎上,針對重點河段或水體建設水生態修復工程,如在庫區主要支流、河口、水岸帶建設生態濕地系統、人工浮島和生態河道等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同時,為減少水庫內藻類異常增殖,實施保水漁業工程,定期投放濾食性魚苗,逐步恢復水庫水生態系統結構。
5.4加強管理能力建設管理能力建設作為開展水源地水資源管理的重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管理隊伍和監測監控能力建設。管理隊伍作為保障水源地各項管理制度和措施得以有效執行和實施的機構,通過落實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和技術裝備,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人員培訓,確保機構能力與水源地水資源管理要求相適應。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成立聯合執法隊伍,配套出臺多項工作制度,切實有效開展執法工作,減少了水源地水污染違法事件。監測監控系統建設作為水源地水資源管理的基礎性工作,能夠便于管理者及時掌握水質狀況,監控重要水事件發生。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通過建立并逐步完善水質自動監測系統以及水庫庫周監控設施,構建水質、水事件實時監測監控網絡,實現水源地重點區域內水質、水事件全天候監測監控。
5.5建立考核評估辦法由于水源地水資源管理工作涉及多部門,為確保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需嚴格落實責任,加強對各責任主體的考核評估,建立考核指標體系,制定考核辦法。鑒此,珊溪水利樞紐水源地管理機構應針對主要入庫支流制定了嚴格的水質考核與獎懲辦法,同時建立了水質監測月通報機制,將水質考核結果與專項資金安排及相關縣(市)黨政領導的綜合考評掛鉤。
6結語
本文主要針對大型湖庫型飲用水源地的特征及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需求,以珊溪水利樞紐為研究對象,依據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從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工程項目、管理能力、考核評估等5個方面給出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對策。本文研究內容能夠為類似水源地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借鑒,但在具體實施過程,應進一步結合水源地實際,制定具體明確、便于操作的方案。
作者:李其峰 溫進化 胡榮祥 單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