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供應鏈模式下企業質量管理特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進入了21世紀之后,“橫向一體化”思想開始興起,一種新的運營與運作思想模式——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建立這種高效精細供應鏈的目的在于使用盡可能少的資源,快速、低成本、高質量地開發新產品和提高現有產品質量,滿足客戶現有的及潛在的需求,贏得客戶對企業品牌及產品的信賴。
關鍵詞:物流;供應鏈;質量管理
1質量的涵義
在制造企業管理中,質量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制造企業是通過在各制造環節中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從而實現增值以此來實現企業價值。從對質量管理學科中產生嚴峻影響的質量界巨匠對質量的論斷中,能夠將質量的定義分為兩類:一是產品和服務的特性符合給定的規格要求,通常是定量化要求;二是產品和服務滿足顧客期望。
第一類定義的代表人物是克勞斯比和田口玄一,克勞斯比認為質量就是符合規定要求,而田口玄一則認為質量就是產品上市后給社會帶來的喪失。第二類定義的代表人物有休哈特、朱蘭、戴明、費根堡姆和石川馨,其中被廣為傳播的定義是朱蘭博士的適用性質量,朱蘭博士認為產品質量就是指產品的適用性即適合使用的特性。其實休哈特博士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對質量有過精辟的表述,他認為質量兼有主觀性的一面(顧客所期望的)和客觀性的一面(獨立于顧客期望的產品屬性);質量的一個重要度量指標是一定售價下的價值;質量必須由可丈量的量化特性來反映,必須把潛在顧客的需求轉化為特定產品和服務的可度量特性,以滿足市場需要。正是由于質量的主觀性一面,質量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而且隨著顧客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同樣正是由于質量的客觀性一面,使得對質量進行科學的管理成為可能。
2質量鏈與質量管理體系
質量鏈管理是供應鏈環境下產生的新的質量管理理論及模式。從企業內部看,質量鏈起源于企業的市場調查和分析,也包括對產品的設想、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等與產品質量有關的全部過程,這些過程在形成產品的同時,也形成了產品的質量。從企業外部看,企業與質量鏈上的供應商、外協廠商、合作伙伴、分銷商等實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質量鏈上的所有質量活動,都緊緊圍繞產品質量的不斷改善而協調一致地開展。
所謂“質量鏈”管理體系,就是核心企業和各個供應商共同面對顧客服務,在統一標準和平臺上保證質量。質量鏈管理完全打破“質量壁壘”的封閉界限,分析運用技術、管理等多種手段,從觀念、方法、過程、體系等方面營造基于開放、合作、協同模式的新型企業間質量關系,以整體的、系統的、集成的觀點看待和組織產品全生命周期與全過程的管理,在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及最終用戶之間建立一條敏捷、暢通、受控、優化的質量鏈路,在整體上提升供應鏈成員企業的質量水平。
3供應鏈環境下產品質量形成過程
供應鏈是企業間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產品和服務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顧客等組成的運營網絡。在供應鏈環境下,產品的生產、銷售、售后服務需要由供應鏈成員企業共同完成,產品質量客觀上由供應鏈成員企業共同完成,產品質量的形成和實現過程分布在整個供應鏈范疇內。具體來說,產品制造質量由ODM/OEM/EMS廠商、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保證;運輸及銷售過程的質量分別由運輸服務提供商、經銷商保證;而售后服務質量由售后服務提供者保證。
4供應鏈環境下質量鏈管理的實施框架
實施質量鏈管理的基礎架構如下:(1)基礎環境層。質量鏈管理策略的實施需要一定的基礎環境,以下幾個方面形成了在全球供應鏈環境下實施質量鏈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礎架構。(2)技術平臺層。質量鏈分析管理機制、質量鏈消息共享機制與質量鏈協同工作機制共同形成了實施質量鏈管理策略的技術支撐平臺。(3)執行層。在執行層上,基于基礎環境層與技術平臺層,對供應鏈成員企業的局部質量系統從組織、管理、過程、消息等多個方面加以整合與集成,組建敏捷、高效、協同運轉的質量鏈系統。(4)目標層。實施質量鏈管理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供應鏈系統中的順暢、快速、連續、平穩的質量流,包括質量消息流、設想質量流、需求反饋流、質量計劃流、質量改進流、質量控制流等諸多方面。
5“質量鏈”管理方案的實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實現質量管理的突破性改善,只有概念與決心是不夠的,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工具。“質量鏈”管理體系最大特點就是為企業提供了一系列有系統的、按部就班的方法與工具。這種工具使工程技術人員能在短時間內精確地找到形成產品和制造工藝中的缺陷,和分析出其根本原因和加以消除。
不只如此,“質量鏈”管理體系改善方案還將一個企業的運作方法和文化從處理問題模式提升到不斷改善模式。“質量鏈”管理體系能從觀念、方法、過程、體系等方面營造基于開放、合作、協同模式的新型企業間質量關系,以整體的、系統的、集成的觀點看待和組織產品全生命周期與全過程的管理,成功實施“質量鏈”管理體系能夠顯著降低企業成本和增加生產柔性。
結束語:全球供應鏈體系在地域與職能上,以及成員間的文化差異與利益沖突,協同質量鏈管理不是基于單一企業環境的傳統質量管理模式,而是一項涉及到技術、管理和社會環境等多個層面的復雜的系供應鏈。它涉及的范疇廣,但自始至終都貫徹了質量管理思想。質量鏈在供應鏈的基礎上,無論是管理、人力、物資還是消息都圍繞質量展開,質量鏈成員共同參與產品開發、共同進行生產控制,共同降本增效,共同為顧客服務,共同提高整條供應鏈的合作力。新晨:
參考文獻
[1]顧立剛.基于供應鏈質量管理模式研究[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7(4).
[2]景平.基于供應鏈的質量管理模式探討[J].商業時代,2009(7).
[3]毛寧.基于SCOR的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7(10).
[4]景平.面向供應鏈的質量管理模式和方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9(2).
[5]林曉.基于供應鏈的質量再造[J].商場現代化,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