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國企業理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對象
1.1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
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說明了發展中國家的技術不斷提高,技術提高在于技術的不斷積累和對外投資活動的增加。他們發現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對外投資路徑是先向周邊國家進行投資,通過技術積累后再向發達國家進行投資。同時,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總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科技產業過渡。這三個理論是研究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早期主流理論,對理解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有一定的幫助。到21世紀初,盡管鄧寧等人指出傳統的OLI框架能夠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行為,但他們也承認19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的環境差異導致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的國際化軌跡差異。同時,一部分學者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不適用于傳統的理論,他們提出一些新的理論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行為。Mathews在《龍跨國公司》中提出了LLL(Linkage-Leverage-Learning)分析框架,即聯系—杠桿—學習。LLL分析框架從動態的角度研究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國際化過程:首先,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通過與發達國家的公司建立聯盟等方式來獲取資源;其次,通過杠桿作用和“干中學”的方式對外直接投資。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可以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從而使其獲得成功。LLL分析框架可以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國際化加速現象。Luo和Tung從跳板的角度來分析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進行國際投資是為了獲取戰略性資產,這使企業能夠與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進行有效的競爭。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將國際化擴張作為跳板,用來彌補競爭劣勢,克服后發劣勢,反擊全球競爭者在本國市場的競爭,并能緩解國內的制度約束,在國際市場中開發自身競爭優勢。
1.2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
主流的對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研究的理論有四個,即戰略—結構理論、母子公司關系研究、子公司角色研究和子公司的發展研究。戰略—結構理論是以錢德勒的“結構追隨戰略”為基礎,跨國企業母公司根據自身戰略方針設立合適的海外子公司。這一理論強調母公司的決策重要性,海外子公司僅僅作為簡單的分支機構來實施戰略。母子公司關系的研究則第一次將海外子公司作為獨立的個體進行研究,這一研究重點分析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縱向關系。Gates對歐美跨國企業的研究發現,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子公司角色的研究是從網絡的角度來研究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這一研究將子公司作為研究的重點。由于不同海外子公司對母公司的角色不同,因此,母公司應該對不同的海外子公司進行不同的控制與調配。對于子公司的發展研究,主要針對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從動態的角度探討海外子公司的角色變化過程。White根據海外子公司的業務范圍的不同,將它們分為戰略獨立型、微型復制品型、銷售型、合理制造型和產品專家型。Paterson認為,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的發展將成為未來研究跨國企業理論的一個重要方向。Anders-son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跨國企業的海外子公司成為其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之一。海外子公司能從東道國獲取資源,并將這種資源在跨國企業的內部網絡中進行傳播。Frost等人研究了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中的“卓越中心”。這是指某些海外子公司表現出卓越的能力,在跨國企業內部網絡中與母公司有很緊密的聯系。這些特殊的海外子公司的能力得到其他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認可。在一定的條件下,“卓越中心”將自身的能力傳授給其他子公司,提升整個跨國企業內部網絡的學習能力。同時,Cantwell研究發現,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的角色由能力利用型向能力創造型轉變。這表明海外子公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他學者也指出,隨著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的力量不斷增大,它們對母公司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適當的環境下,海外子公司會改變母公司的戰略實施方向。
2研究范式
傳統的跨國企業理論主要以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正如折衷理論所描述的,跨國企業主要依靠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來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由于市場環境的日益復雜,傳統的優勢并不能完整地解釋跨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盡管鄧寧在他的理論中也提到過跨國企業的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知識和聲譽等自身資源能促進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并能夠減輕在海外經營所帶來的不利因素,但資源和能力并未被學者們所重視。直到20世紀90年代,資源基礎觀才逐漸被學者們運用到跨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中,并成為新跨國企業理論研究的出發點。資源基礎觀對前面所提及的不同的研究對象能提供很好的理論支撐。對于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來說,當它們對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時,主要是進行成熟的技術輸出,即利用其自身技術資源。Tolenti-no指出,本國的技術對于投資國來說可以推動其技術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在對外投資過程中,跨國企業和東道國可以獲得雙贏。Kumar通過研究亞洲的跨國企業指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是為了獲取發達國家的技術、銷售網絡和品牌影響力等資源,并且這些企業往往用并購的形式進行對外投資。Thomas也做了類似的研究。他發現,企業的技術水平、國際化經驗、是否進行過聯盟、是否是國際企業等因素對發展中國家企業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有重要影響。同時,若企業想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新的技術資源,其自身也需要擁有足夠的可靠性資源。對于海外子公司來說,這些子公司是跨國企業的網絡結構中重要的學習者和知識吸收者。Birkinshaw指出,跨國企業的海外子公司在生產經營階段能形成其特有的資源和能力,這些資源能夠推動子公司的成長。同時,這些獨特的資源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運用,才能成為跨國企業的獨特資源優勢。Gupta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只有當跨國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有學習動機且獨特資源能起到激勵作用時,海外子公司所形成的資源和能力才能被整個跨國企業內部所吸收,形成企業內部的獨特資源。傳統的對海外子公司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母公司對子公司資源的正向流動,而從資源基礎觀的角度來研究海外子公司則反映了企業資源的逆向流動。梅爾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資源基礎觀能很好地解釋跨國企業進行對外投資的動因。一方面,跨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自身資源;另一方面,跨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還可以更加有效地開發企業的資源。Child對這種類型的海外投資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他們認為,跨國企業希望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得新的資源來增加其自身的戰略優勢,或者是將東道國的某些特殊資源轉移到本國,使企業消除在國內的競爭劣勢。Makino對跨國企業海外投資動因進行了分類,即資源利用型和資源探索型。企業的自身資源決定了其是否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安迪對此進行了解釋,如果企業的資源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投資地方而不需要依賴當地的資源;如果企業的資源是具有區域限制的,那么在選擇投資區位時會盡量考慮到資源互補和利用的因素。
3對跨國企業理論研究新進展的評析與展望
從20世紀60年代跨國企業理論的興起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跨國企業理論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在研究對象方面,隨著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不斷涌現,學者們的關注重點便由發達國家跨國企業逐漸轉向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在跨國企業母子公司關系方面,學者們加深了對海外子公司的研究。海外子公司的發展狀況、角色變化、自身資源等成為研究熱點。盡管這些理論不夠成熟和完善,但仍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在研究范式方面,資源基礎觀成為跨國企業理論的新研究范式。傳統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對跨國企業的解釋力越來越小,現在學者們更加看重企業自身資源和能力對其海外直接投資所產生的影響。對于海外子公司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跨國企業的資源獲取和學習能力方面。同時,資源基礎觀也能很好地解釋跨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動因,主要包括資源利用和資源探索兩種類型。從資源基礎觀的角度看,跨國企業進行戰略聯盟的目的之一便是為了獲取成員的資源并進行利用開發,形成自身獨特的資源。對于跨國企業的研究將來會更豐富和深刻。在研究對象上,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仍是研究的重點,但新興市場跨國企業、天生國際企業和海外子公司的角色也會吸引更多學者的關注。在研究范式上,可以在產業組織理論和資源基礎觀的基礎上融入制度觀,同時,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也能豐富跨國企業的理論研究。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深,企業國際化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這將推動跨國企業理論的不斷深化和完善。
作者:張雨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