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課程創新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職院校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場所,而人才的創新能力是目前高職院校普遍缺失的。為此,本文研究了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借鑒國外高校的教育方式,積極探索出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一套完整的創新課程模式,并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這種模式。
關鍵詞:創新課程;創新人才;高職院校
一、創新人才的特點
首先,在這個文化自由的年代,創新人才具備顯著的個性特征。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創新人才顯著的特征是自主、聰明、敏感、想象力豐富、邏輯思維嚴密等。其次,創新人才突破了學校知識的限制,具備綜合性的知識體系。考察創新人才的個性時,我們能夠發現,他們的個性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邏輯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結合、理智與情感的結合。這些個性的形成,需要以綜合性的知識體系為基礎,多種思想、知識的交匯才能碰撞出既矛盾又和諧的個性特征。再次,創新人才兼具人文素質與科學精神。現今提倡的創新人才并非僅是學識上淵博的人,而是具備儒家所主張的“仁”的人,同時也是蘇格拉底所說的有德趨善的人,此種創新人才是兼具人文與科學素質的人。最后,創新人才具備國際化視野。
(一)課程結構綜合化實施理念
針對創新人才綜合性知識體系的特點,高職院校需要在課程結構的設置上,將現實中分門別類的學科知識要素整合成一個系統。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IT課程結構綜合化模式,注重科學、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要求文理科學生要具備綜合的素質基礎,其在學期間的課程中,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所占的總學分的比例各自為40%、13.3%、46.7%。創新型人才需要的是一套完整的知識系統,在這種人才知識儲備的要求下,高校課程結構的創新要以整合知識系統為核心,在分科教學的基礎上,設置綜合的知識教學模式,增長理論學習的廣度。在實施課程結構綜合化的時候,要有步驟、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使課程結構的設置具備較強的靈活性和包容性。
(二)課程資源多樣化開發理念
創新型人才要求人才的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開發多樣化的課程學習資源。國際化的視野,不僅是國際化的知識,還是一種通過交流后融合與自身水平相適應的知識,并將其轉為自成一體的能力。高職院校在開發多樣化資源的時候,需要設置專門學習的網上資源平臺。
(三)弱化課程考查的形式性理念
創新型人才是具備顯著個性特征的人才,其個性中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高職院校在進行課程考查的時候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實質性地進行學習內容的考查。當前高職院校的課程考查基本上是固定考查的內容,確定重點式書籍的學習,這不利于學生實質上地接收綜合性知識。對此,高職院校在進行考查的時候需要有特點地、針對性地進行考查,弱化考查的形式性。課程考核可在每學期設置一個綜合性課題主題,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題目,組成一個學習小組,跟隨課程的進度完成主題任務,配合教學內容進行課程考查。
三、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創新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踐探索
學前教育的課程創新,已逐漸成為教育內容的新趨勢。所以,基于上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性研究,本文對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創新研究進行了實踐探索。
(一)課程結構綜合化實踐探索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內容基本上沿襲中師或高師的課程體系:一類是公共基礎課(語文、英語、政治等);一類是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和為專業課服務的課程);一類是專業實踐課。這種課程體系的弊端在于,實踐課程附屬于理論課程,課程設置重復交叉,學生對實踐環節普遍不重視,培養出來的綜合能力弱化。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廣泛的學前教育機構對教師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掌握學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識,接受幼兒教育技能的基本訓練,具備在托幼機構進行保育和教育的能力外,還要求教師具備幼兒園課程的設計、教育方案的設計與研發等技能。可見,學前教育實踐教學課程機構應力求通過重新配置和內容界定,突出加強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思想,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現代幼兒園的教學工作。
(二)課程資源多樣化實踐探索
課程的多樣化使學校在課程開發、開設上,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為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多樣化的實踐上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增設了國際奧爾夫和蒙臺梭利教學法選修課課程。奧爾夫課程將教育與動作相結合,介紹了多種教學方式,如將形體表演和“聲勢”練習相結合、將形體表演和舞蹈動作相結合等,充分發揮了肢體語言的優勢。學生在這個課堂中充分感知了如何去培養幼兒豐富的情感,也學會了教孩子怎樣去和外界交流。當前,學前教育教師多是用視頻進行教學,播放一個唱歌跳舞的小視頻,如在實習過程中,筆者觀察到學生播放TFboys的《青春紀念手冊》,教小孩子跟著視頻唱歌、跳舞,再反過來指導自己的舞蹈動作或是歌唱,大大激發小孩子的興趣愛好。這種教育方式正是汲取奧爾夫教學理念之后的實踐化。蒙臺梭利課程則注重感官教育。通過工作材料、環境,引導式學習,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增強對課程核心理念的理解能力,通過帶領孩子在戶外游玩等方式來加強感官教育。另外,在教學時注重營造適宜的教學環境,以此配合教學內容的進行。這些教育方式均是對蒙臺梭利教學法的一種精華吸收與實踐應用。課程“菜譜”上的創新空間,最具可操作性的是選修課的多樣化。它能保證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從而培養出個性鮮明的學生。
(三)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實踐探索
現代更多新穎的教育觀念正沖擊著教育工作者的大腦,如“翻轉式課堂教學”、“建構主義教學”、“微課”等。這些新觀念都一個共同之處:認為學生是學習者,課堂不是教師的風采技能展示臺,而是學生學習主觀能動力表現的舞臺。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把獨“立學習的能力”教給學生,“教會學生學習”。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如何學習”比“學習什么”重要,這也是我們為何要做課程創新的核心理念。課程改革的創新,必然導致教學模式的創新,從而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這學期結合課題“微課在學前教育專業歌唱教法課程中的應用”的理論性研究,對合唱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相應調整,給學生布置了多種類型的合唱曲目,讓他們自行分組完成合唱的排練和演唱。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帶著問題進課堂,由教師當場解答。課下,教師會將課程相關視頻發至學生,由他們主動學習并解決排練中遇到的問題。筆者將這一過程總結為四個交流:第一層面,學生與文本(曲譜)的交流;第二層面,師生交流;第三層面,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第四層面,學生與網絡的交流。交流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終身發展提供了基礎。
四、高職院校課程創新改革在培養創新人才中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高職院校課程創新改革實施綜合性的課程結構模式,呈現給學生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幫助他們整體把握世界,全面分析和解決問題,完善知識結構。引進多樣化的資源,可鍛煉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培養獨特的個性與心靈,教授他們突破陳規戒律,探索未知的世界,充分激發起探索外界事物的興趣;有特點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可鍛煉他們思維的連貫性和靈活性。
2.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個性的發展。高職院校課程的教育具有模式化傾向,以將學生塑造為標準化人才為目標,壓抑了他們的個性,導致學生大多是模式化精英,不利于創造性個性的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課程改革應突破模式化教育,解放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五、結語
高職院校創新課程的探索和實踐,與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互通的。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可指導高職院校更好地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創新課程,而探索出的新課程教育模式又是最終服務于創新人才培養這一目標。當前在創新人才培養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課程的研究程度還須更深層次地結合時代特點,更有效地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品.基于構建主義視域的高校英語翻轉課堂教學分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1):117-118.
[2]繆靜敏,汪瓊.高校翻轉課堂:現狀、成效與挑戰———基于實踐一線教師的調查[J].開放教育研究,2015,(5):74-82.
作者:徐晗 單位:湖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