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進城子女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是一個特殊的教育群體,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幫助隨遷子女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培養學生養成積極的學習情緒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校及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隨遷子女心理上的問題,教師要因材施教,幫助隨遷子女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以培養其優良的心理品質,同時實施家校合作,發揮家長的監督作用,營造良好的氛圍。教師要滲透關愛,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關鍵詞]
隨遷子女;學習情緒;自我管理;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改革的迅猛發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城市,其子女也通過隨遷進入城市各類學校就讀。幫助隨遷子女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培養學生養成積極的學習情緒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則成為學校及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隨遷子女與城市學生的心理差別
隨遷子女的學習心理、交際心理、情緒情感和意志力等方面的主流較好,但有少數學生的學習動機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意志力等心理品質不成熟,從而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心理差別主要表現在:
1.學習處于被動狀態
農村外來務工人員絕大多數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所以他們將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渴望他們能夠通過努力學習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能從事較為體面的工作。家庭的影響使得部分學生學習動機扭曲,呈現功利性強的特點,學習處于被動的狀態。學生因學習成績差面臨較大的壓力,這種心理障礙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學習自控能力較差
城市的飛速發展使得隨遷子女越來越多,隨遷子女在學習上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學生的智力發展正常,由于一些非智力因素導致這些學生學習困難,不能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由于缺少家庭的監管,隨遷子女的學習過程從學校到家庭沒有得到延續監督,使得他們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過程過于依賴教師的督促。這些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偏低,不能很好地利用有利因素提高學習能力,卻被不利的環境因素所影響。
3.心理素質較差
隨遷子女在日常交際心理方面有所改善,但部分學生依然存在交往障礙。外來務工家庭的家長們常常為了生計早出晚歸,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再加上沒有良好的教育方法,造成部分學生性格叛逆或性情暴躁,很難接受老師的教育和班干部的管理。外來務工人員有一部分家庭情況復雜,有的是單親家庭,有的家庭不和,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影響。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質量不高,孩子課余生活單調,部分學生存在交往障礙,常常表現出自卑、膽怯、排斥、閉鎖等情緒,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之間的交往。
二、培養隨遷子女學習情緒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對于隨遷子女學習心理上的問題,教師要因材施教,用科學的方法正確地指導他們的學習,培養學習情緒自我管理的能力。經過將近兩年的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認知調適,幫助隨遷子女學生正確認識自己
對于隨遷子女的學習狀態,教師首先要了解這些學生,關心他們,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隨遷子女有著較強的好勝心,對他們表現的積極態度,教師要給予肯定,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別人和自己,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激勵競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可以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喚醒學習動機。這樣的教學引導時機比比皆是。如在《生命、生命》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從飛蛾求生、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傾聽心跳等事件中,認識生命的意義及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生命。生命是脆弱的,又是頑強的。讓學生對生命做出理性的思考,從而學會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用積極的態度應對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讓有限的生命換發出無限的價值。教師要進一步引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學習主人公自強不息的人格魅力和無私的品格。作品向學生展示生命強大的魅力,激發學生面對困難百折不饒的勇氣,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生命。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培養自信心,正確認識自己,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培養優良的心理品質,控制自己的情緒
隨遷子女的心理品質不成熟,才會造成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學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激發學生活潑開朗、勇敢頑強、團結進取的精神,形成遵紀守法、維護道德規范的習慣。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他們優良的心理品質,幫助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如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課的教學時,課文生動地展現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文中對阮恒的神態、動作進行了細致地刻畫。從阮恒作出決定前的動作,可以走進阮恒的內心世界,又可領會出阮恒舍己為人的品質。特別是對阮恒的“哭”,更是描寫得入木三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阮恒的內心活動,感受他的優良品質,教學中,通過學生或教師表演“啜泣”“嗚咽”“哭泣”“抽泣”,讓學生真切感受四種“哭”所表示的程度和情感是不一樣的。這樣,將學生的情感更進一步升華,從而豐富了這位勇敢堅強,富有愛心的小男孩的形象。這是加深感觸,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隨遷子女的心理健康和行為調適,需要教師去不斷研究,讓學生能夠進行自我調控,自我管理,約束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3.家校合作,發揮家長的監督作用,營造良好的氛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校和家長有著共同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加強家校合作,實現雙方優勢互補,使學生在充滿愛與信任的氛圍中健康成長。教師應鼓勵和支持家長參與學生教育,幫助外來務工人員認識家庭教育的意義,使家長意識到參與子女的教育是自己的責任。學校通過培訓講座,家長經驗介紹交流會,給家長的一封信,家校聯合養成要求評價等形式,使家長學習有關教育方面的知識,主動參與對孩子的學習輔導,提高家長的教育技能和技巧。教師也可以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加深對學生的了解,熟悉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成長歷程、家庭背景,方便于因材施教,最終提高教學效率。
4.實施關愛教育,排解學生的心理問題
隨遷子女因為在學習上不如城鎮同伴優秀,常常產生自卑心理。教師要滲透關愛,幫助學生排解心理問題,使他們走出陰霾,沐浴陽光的溫暖。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開展學校養成教育活動,如利用日常的課堂教學,結合生活實際,以學習為切入點,對隨遷子女的點滴進步及時鼓勵、表揚,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再如開展“一對一學習小對子”活動,引導學生相互合作。教師在編排座位時,可將隨遷子女與優秀的學生坐在一起,從學習生活上給以“一對一”的幫助,同進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也可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潛移默化中促進隨遷子女的良好習慣得以養成。在班級可以開展第二課堂,如“我愛讀書”“經典誦讀”等活動,讓隨遷子女融入集體生活,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豐富的課余生活可以增加學生之間互動的機會,為學生提供交流平臺。還可以定期舉行心理輔導講座,排解他們的心理困惑,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結語
總之,隨遷子女是一個特殊的教育群體,教師要多關注這些學生,因材施教,用愛心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使他們快速融入班集體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最終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完成教師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袁同凱.走進竹籬教室———土瑤學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張世文,王洋.社會排斥視角下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作者:陳榕芳 單位:福建省福州市盤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