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摘要:
當前,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凝聚改革共識。社會心態是改革共識形成的社會心理基礎,折射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反映各種民意訴求,也及時回應社會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對個體或群體的價值觀進行調節整塑,意在規范人們的理想追求、社會認知和行為走向,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對社會心態進行調適,以期達到全民的理想、價值、情感共識,以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適;社會心態
當前,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必須凝聚共識才能實現全面深化改革。隨著人們利益關系的調整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系的變化,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理想、價值觀念都受到巨大沖擊,必然引起公眾社會心態發生相應的變化,進而影響改革共識的凝聚。社會公眾是深化改革的推動力量,對改革的一切認識都反映在社會心態上。社會心態除了反映人們對于社會變化的認知、態度、情緒等,也反映相對來說更為穩定的社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成員從客觀的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到社會心態的中介轉換器、導航儀,具有調適、規范的作用,在變化中正立方向,在復雜中作主導,有效調適不良社會心態,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黨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任務,強調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三個倡導”凝練地概括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同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黨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凝聚共識”。不管是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是社會心態的培育內容,它們既都體現了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期待,又符合人民與國家利益需要的一致性,以及在實現中國夢和全面深化改革上的天然契合性,因而,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識。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規范人們的理想追求、社會認知和行為走向,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對社會心態進行調適,以達到全民的理想共識、價值共識、情感共識,從而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一、社會心態基本內涵分析
社會心態是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是整個社會的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取向的總和。[2]社會心態是一種自發的社會意識,它與特定的社會運行狀況或重大的社會變遷過程相聯系,是對復雜變化的社會存在的直接反映,在一定時期內廣泛存在于各類社會群體內的情緒、情感、社會認知、行為意向和價值取向,具有自發性、直接性、普遍性、歷史性、時代性等特點。社會心態產生于每一個社會公眾個體,又以一種整體的形態存在和影響著每一個社會公眾,是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各種社會問題、社情民意和社會公眾情緒的折射和反映,表述寬泛,內涵有機聯系,具有一定的集合性和整體性特征。社會心態透過整個社會的流行、輿論和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活感受、社會動機、社會情緒等得以表現;它與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作用,通過社會認同、情緒感染等機制,對社會行為者形成模糊的、潛在的和情緒性的影響反映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建構而形成的最為宏觀的心理關系。當前,社會處于轉型關鍵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各種社會問題也不斷涌現,人們利益關系的調整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系的變化,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理想、價值觀念等都受到巨大沖擊,必然會引起公眾社會心態發生相應的變化。社會心態是改革共識形成的社會心理基礎。這種社會心態的改變影響到改革共識的凝聚。社會心態是一種自發的社會意識,盡管它的反映屬于社會意識中較為低級的層面,但它依然能夠對社會存在的不同層次和方面產生有力的反作用。在此過程中滋生的不良社會心態,阻礙改革進程,讓國家為之付出高昂的社會成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密切相關。社會心態是群體認同的共同心理基礎,共有的價值觀才能形成共同的社會心態。因此,社會心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心理取向和價值傾向。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心態的調適分析
社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起支配地位的核心理念,也是一個社會普遍遵循的基本價值準則。“在一個存在著有活力的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中,人們的動機、欲望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對于現實生活境遇的體驗、情緒、行為反映傾向等不僅要受到各自價值觀的引導、制約,而且,還要受到他們共同認可接受的核心價值觀準則的直接或者間接的規范,也就是說,社會心態受到共同標準的調節整塑。”[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凝練在一起,必然對社會公眾社會心態產生調適作用。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們的理想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和靈魂,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主流意識形態和指導思想的基礎上,從中國傳統優秀價值理念出發,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練而成的價值選擇。不僅反映了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趨向,也體現了社會發展的現狀和價值判斷,兼顧了人民的利益訴求和民意表達,更深刻地詮釋了人民的理想信念。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是社會成員在理想信念上的共識。這種共同的理想追求能夠匯聚中國力量,激發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活力和動力。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的社會心態會消解改革共識的凝聚、松懈人們改革的斗志、渙散人們改革的信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民群眾辯證看待改革發展中的不足和成就,引導人們深刻體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生命力,把個人的奮斗和國家的進步融匯在一起,達成改革認同,形成改革合力。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人們的社會認知
當前,我國社會深刻變革,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明顯,社會心態出現一些偏頗現象。社會心態失平衡不僅與人們的情緒基調、價值判斷有關,同時也與各種認知是否協調、是否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狀態有莫大關系。當個人存在不合理認知或信念,并進一步擴大時,就會對個體的行為傾向和價值判斷產生消極的影響,從而衍生不良的社會心態,阻礙改革共識的凝聚。因此,要在眾聲喧嘩中凸顯社會主流價值,在思想碰撞中規范人們的社會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各界廣泛認同、共同追求的主流價值觀,是各種社會認知的最大公約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積極回應老百姓的利益訴求和民意表達,強調自由、平等的核心價值取向,強調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強調公平正義法治社會的共建,讓人民能夠厘清改革和自身發展的密切關系,能夠自覺地理性看待現實生活中的不平等現象,選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大大提高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和信心。網絡輿情表達已經成為社會認知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空間的特征使其成為不良社會心態發酵的溫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內化于心,有利于規范人們的社會認知,清朗網絡空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應了人民的期待,增強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它通過主導人們建立正確的社會認知或者通過改變錯誤的認知來調節社會心態,從而讓人民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參與改革。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的行為導向
社會心態產生于個體,又以一種整體的形態存在和影響著個體,是對復雜變化的社會存在的直接反映,它屬于社會意識,能夠對社會存在的不同層次和方面產生反作用。社會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一方面是人們行為價值意念的總和;另一方面,作為社會心態比較穩定的部分,又引導人們的行為導向,具有制約和導向作用。我們應該在價值觀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并做出自己的行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黨的十八大對公民個人基本道德價值要求和行為規范進行的高度總結,對凈化人們其心態、規范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明確公民職責和權力,重誠守信,愛崗敬業,增強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規范自身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們判斷行為得失、明確價值取向和提升道德修養提供了基本標準和規范,有利于傳遞時代強音,內化于心,規范人們的社會認知,外化于行,引導人們的行為導向,有利于沖破思想迷霧,凝聚社會共識。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適社會心態路徑探究
人民群眾是深化改革的推動力量,對改革的一切認識都反映在社會心態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社會成員從客觀的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到社會心態的中介轉換器,具有調適、規范的作用,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對社會心態進行調適,以期達到全民的理想共識、價值共識、情感共識,以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凝聚理想共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對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堅定信仰,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統一意志才能統一行為,必須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社會心態需要高尚的價值觀來引領、需要高尚的精神來激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國家以目標、給人民以理想和信念、給改革以精神支柱,是人類社會最先進的價值體系,具有激勵人們追求目標的無窮力量,將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也具有塑造良好社會心態的獨特優勢。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沒有精神共識的引領。當前,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復雜,人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指引下,求同存異,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凝聚改革共識;堅定理想信念,掌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體系,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
(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凝聚價值共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們對理想社會狀態的向往和價值訴求。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訴諸于社會管理及個人社會生活實踐而形成的基本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對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國社會存在的價值失范、道德滑坡等現實問題進行了回應,而且從社會價值層面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愿景。這就為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奠定了價值共識和思想基礎。不僅反映了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價值取向,而且更為深刻地在自身發展問題上做出了自己的價值判斷,表達了人民自己的價值追求和價值主張。隨著人們利益關系的調整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公眾社會心態發生相應的變化,進而呈現價值多元化。價值共識是連接人們行為規范和思想追求的紐帶,價值共識的凝聚可以有效調適不良社會心態,是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必然選擇。形成具有價值認同感的社會心態,要以相同的價值判斷為基礎。現代社會不可能打破價值觀多元,也不可能消滅利益沖突,因此,要凝聚價值共識,即形成一個具有廣泛社會認同的社會共有的核心價值觀;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讓全體人民享有改革成果,縮小貧富差距,社會公平公正;要弘揚自由平等競爭,鞏固機制體制建設,提高人民深化改革的動力和積極性,為改革奠定根本的、內在的、持久的的群眾基礎。
(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凝聚情感共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闡明了每個公民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應持的態度和應盡的責任;是對每個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判斷是非善惡的基本標準,是各社會群體甄別利益得失的基本準則;它不僅注重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而且關注每一個人精神層面滿足;并以其鮮明的調適性、規范性和勸導力,引導人們理性地表達愛國情感、利益訴求和個人愿望,并將個人發展和國家前進融匯一起,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是真善美的執著追求,也是培育社會心態的重要遵循。社會心態由于和社會現實緊密相關,直接反映當前社會運行或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動態,具有較強烈的情感情緒色彩。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需要廣大民眾的支持和參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行動航標,具有強大而神奇的力量,引導社會心態的發展,為個人提供信仰支撐,激發個人參與改革的熱情,激發強烈的改革認同,并匯聚精神力量,凝聚精神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廣泛而深刻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精神共識,引導人們溫潤心靈、優化心態,增強社會成員的歸屬感與向心力,凝聚改革共識。
參考文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楊宜音.個體與宏觀社會的心理關系:社會心態概念的界定[J].社會學研究,2006(04).
[3]馮婷.核心價值觀建設與社會心態調適[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2(05).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梅萍,楊珍妮.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心態的有效引領[J].中州學刊,2015(03).
[6]胡宇南.試論社會心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4(04).
[7]劉揚.轉型時期的社會心態與價值觀調節[J].江西社會科學,2002(06).
[8]沈建波.社會心態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J].思想理論研究,2013(05).13
作者:溫圓玲 葉飛霞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