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車輛工程專業教課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臺灣大部分與車輛相關的專業都隸屬于機械工程,相當于211以上的臺灣科技大學,近似二本左右的屏東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私立的明志科技大學。臺灣科技大學的車輛工程培養目標是培育車輛產業所需專業工程人員,并針對車輛產業的零部件研發、設計、制造、裝配,以及營銷管理、售后維修等各項技術進行相關教學及研究,以開發先進車輛零部件增進車輛性能及安全性。臺灣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課程路線圖如圖1、圖2所示。臺灣科技類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研究分析:
(1)合理加強公共、專業基礎平臺的教學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不代表授課內容系統性越強越好、深度越深越好、難度越難越好,恰恰相反,應用型院校應該不脫離培養目標的核心思想,授課內容應該越簡明越好,越通俗易懂越好,關鍵是把要求掌握的、重要的知識點融匯到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比如高等數學、工程圖學、機械大類等課程都有需改進的地方。
(2)根據專業特色,增設前沿性課程汽車新技術課程除了汽車專業基礎課,如汽車構造、汽車理論、發動機原理、汽車設計等為必修課必須開設外,增設前沿性的汽車新技術課程,如汽車空調、電動汽車、軌道車輛等。
(3)專業模塊各具特色各校學科發展方向不同,課程設置有所側重。其課程設置中則充分體現了這一特色,如屏東科技大學為車輛動力系統工程師、開發工程師、服務工程師、生產制造工程師開設了不同特色的課程。
(4)學生接觸專業早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學期即安排設置了專業基礎課程,如屏東科技大學在一年級新生的課程中安排了“車輛工程概論”、“車輛實習”以及“車輛應用材料”等課程。
2.三明學院車輛工程專業課程設置
2.1人才培養目標
面向二十一世紀科技進步和海西經濟區建設需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全面工程技術基礎理論和必要專業知識與技能,了解并重視與汽車技術發展有關人文社會知識,能在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管理等部門從事與車輛工程有關的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制造、試驗檢測、應用研究、技術服務、經營銷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2.2業務培養規格
學科基礎知識的要求以及對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通過本專業的學習,要求學生較系統地掌握與汽車相關的機械領域基礎理論、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基本知識,受到當代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車輛及其相關機械產品設計、制造及設備控制、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大學外語水平達到學校規定要求。本專業基礎知識的要求:(1)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技術、汽車工程材料、汽車結構與原理、汽車設計、汽車營銷等基礎知識;(3)掌握本專業領域內汽車設計制造方向或汽車服務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實踐能力的要求:(1)具有解決本專業必需的制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等基本技能,掌握汽車常見結構拆裝、汽車駕駛等基本操作,能夠應用計算機進行設計與分析工作;(2)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3)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就業方向的要求:可直接從事汽車及其零部件設計、制造、運營維護與檢測等工作,亦可從事與汽車相關背景的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工商管理、戰略策劃、軟硬件應用或機械工業領域的相關教學、培訓和科學研究等工作。
2.3課程設置研究
通識教育平臺52學分:其中必修課44學分,占25.9%。主要包括:大學英語(Ⅰ-Ⅳ)、大學體育(Ⅰ-Ⅳ)、計算機基礎、文獻檢索等。選修課合計8學分包括:人文社科類4學分、藝術類2學分、心理健康類2學分。專業大類平臺62.5學分:其中大類基礎課程24學分,數學4門13學分,包括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等;大學物理7學分;高級語言程序設計4學分;大類核心課程38.5學分,包括材料與力學類3門10.5學分;設計制造類課程3門17學分,熱學與流體類1門2.5學分,測量檢測與控制工程基礎3門8.5學分。車輛工程專業平臺17.5學分占10.3%,其中汽車設計制造模塊包括:汽車結構、汽車理論、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設計等4門課程;汽車服務模塊包括:汽車構造、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電器與電子學、汽車服務工程、汽車運用工程等5門課程。專業選修課11學分,主要有:專業英語、汽車動力學、汽車CAD/CAE技術、載重汽車技術、汽車振動與噪聲控制、汽車安全技術、人機工程學等總共開課近20門。實踐教學環節28學分,共8門專業相關的主要有:機械制圖測繪、金工實習、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汽車結構拆裝實習、汽車工程認知實習、汽車設計課程設計、汽車制造工藝課程設計、駕駛實習、汽車生產實習、綜合論文訓練。
3.結論
通過對新建應用型本科學院新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得到如下啟示:
(1)應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不是研究性教育,而是一種為工作做準備的教育,具有明顯的擇業性傾向或就業導向。這種選擇就業不是面向單一職業,而是面向某類行業或職業群,使學生具有較大的就業彈性和適應性。接受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直接就業,只有少量的學生有機會立即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或出國深造。課程體系設計應該從源頭上化解這個矛盾。
(2)無論是直接面向特定職業群的課程,還是設置學科課程,都應為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服務。應用能力可以分為:關鍵能力或基本能力,即面向所有職業、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具有的能力;專業基本技能,即與具體學科專業相聯系的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即與職業群相聯系的能力,主要通過構建不同的課程平臺達到不同能力培養的需求。
(3)學習結果是檢驗課程體系的最終標準和依據,同時理想的課程體系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而且還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根據杜智敏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般院校即應用型大學的學生學習動機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理想職業提高經濟地位”,其學習動機非常實際、實用。學習動機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在設計課程體系時必須予以考慮。
作者:劉建軍單位:三明學院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