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皮置釘治療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目的比較新型導航通道下經皮置釘與傳統透視下經皮置釘治療長節段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的近期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按治療方法將其分為A、B組。A組18例患者采用傳統透視下經皮椎弓根置釘,共完成200枚椎弓根螺釘,B組20例患者采用新型導航系統輔助經皮椎弓根置釘,共完成210枚椎弓根螺釘,2組患者均由同一手術組人員完成手術。比較分析2組患者的置釘時間、射線暴露時間及置釘準確性,通過術后連續2次復查手術節段CT對2組患者置釘準確性進行評估并分級。結果A組單根椎弓根螺釘平均置釘時間為(13.11±2.32)min,B組單根椎弓根螺釘平均置釘時間為(10.35±1.92)min,A組平均射線暴露時間為(13.07±2.06)s,B組平均射線暴露時間為(8.11±1.15)s,2組間在椎弓根置釘時間及射線暴露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有172枚(86.00%)螺釘被評定為A級;B組患者有185枚(88.09%)螺釘被評定為A級,2組患者在螺釘評定A級組間比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型導航通道下經皮置釘治療長節段無神經損傷胸腰椎骨折能明顯減少椎弓根螺釘置釘時間及輻射暴露時間,且置釘準確性與傳統經皮置釘相近,效果良好。
關鍵詞:
定位;X射線透視檢查;輻射;脊柱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
傳統的胸腰椎椎弓根置釘通常需要暴露后方椎板及關節突關節等重要解剖標志后完成置釘,切開顯露術中的失血、對椎旁肌肉的破壞都會造成患者術后的腰背部疼痛。經皮椎弓根螺釘技術的引進既能減少手術對肌肉的損傷,又能減少術中失血,縮短術后恢復時間[13]。同時經皮微創椎弓根螺釘技術還能通過減少肌肉去神經損害、避免肌肉萎縮及減少肌肉引起的疼痛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遠期效果[47]。在經皮椎弓根螺釘置入的過程中,重要解剖標志的透視及操作過程中的觸覺反饋均對置釘的準確性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操作過程中避免置釘失誤成為微創置釘關注的焦點。傳統的經皮椎弓根置釘整個手術過程均需要在透視引導下完成,術者及患者均需要接受較多的射線暴露[8]。新型導航通道能夠輔助置釘過程中穿刺點的定位選擇,同時,該技術能夠明顯減少置釘時間及射線暴露時間。本文主要比較分析新型導航通道輔助下經皮置釘與傳統透視下置釘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置釘時間、射線暴露時間及置釘準確性,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研究38例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于盤錦市中心醫院骨科行胸腰椎骨折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患者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齡41~47歲。按手術方法將其分為A組和B組。A組18例患者采用傳統透視下經皮椎弓根置釘,共完成200枚椎弓根螺釘;B組20例患者采用新型導航通道輔助經皮椎弓根置釘,共完成210枚椎弓根螺釘。2組患者年齡、體重指數、年齡比例、骨折類型、合并疾病進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方法
新型導航系統包含術前體表定位器和術中導航通道,術前體表定位器由鈦合金金屬制作而成,由19條橫行(長9cm)和4條豎行(長18cm)的鈦合金棒組成,呈長方形格子狀,主要用來術前椎弓根體表定位(圖1)。新型導航通道呈圓柱體形,通道圓柱體前端由透視顯影的鈦合金制作而成,在圓柱體導航通道的前端有3個尖銳的爪子,使通道穩定地固定于關節突關節的骨質,圓柱體通道直徑為1.5cm,長度為12cm,每個圓柱體通道內都包含7個穿刺通道供術者穿刺定位時選擇,且圓柱體通道經環氧乙烷消毒后可重復使用。新型導航通道模式圖見圖2,新型導航通道實物圖(通道直徑為1.5cm,通道長度為12cm,導航通道含有7個穿刺通道,經皮將新型導航通道置入椎弓根皮質入口后選擇合適通道后進行穿刺)見圖3。
1.3評估方式
記錄2組患者每根椎弓根螺釘置入時間及術者射線暴露時間,所有病例均在術后1~4d行腰椎椎弓根螺釘CT掃描,并且由2名并未參與本次手術且經驗豐富的脊柱外科醫生根據CT掃描結果對螺釘準確性進行前后間隔2周的2次評估,2名醫生共4次的評估結果平均值作為最終評估結果。再根據Rampersaud[89]評分進行分級,分為A~D4級,A級:螺釘完全位于椎弓根內,椎弓根螺釘未侵及椎弓根皮質;B級:椎弓根皮質受到螺釘小于2mm的侵及;C級:椎弓根皮質受到2~4mm的侵及;D級:椎弓根皮質受到大于4mm的侵及。比較分析2組病例之間置釘時間、射線暴露時間及置釘準確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椎弓根螺釘置釘分級采用秩和檢驗,其它統計學參數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8例患者410枚椎弓根螺釘,A組單根椎弓根螺釘平均置釘時間為(13.11±2.32)min,長于B組平均置釘時間(10.35±1.92)min,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單根置釘平均射線暴露時間為(13.07±2.06)s,長于B組單根置釘平均射線暴露時間(8.11±1.15)s,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共完成200枚椎弓根螺釘,有172枚(86.00%)螺釘被評定為A級,其余螺釘呈不同程度的侵及椎弓根皮質;B組患者共完成210枚椎弓根螺釘,有185枚(88.09%)螺釘被評定為A級,其余螺釘呈不同程度的侵及椎弓根皮質。2組患者在螺釘評定A級組間比較及B~D各級分布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χ2=0.689,P=0.512)。
3討論
Magerl[10]在1984年提出經皮椎弓根置釘作為外固定方式治療脊柱骨折及椎間盤炎的手術方式,多項研究認為經皮椎弓根置釘可通過減少術中輸血及失血提高圍手術期效果。此外,該術式可在與傳統切開置釘取得相同手術效果的同時減少術后使用止痛藥物的劑量及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更重要的是,該術式神經損傷概率與傳統切開置釘相同。但經皮椎弓根置釘同時也具有潛在的局限性,例如:較長的手術時間、術者及患者較長的暴露射線的時間、較高的置釘失誤率及陡峭的學習曲線[1113]。新型導航通道輔助經皮置釘可通過精準的入釘點定位使進釘點的選擇更為準確、簡單,較傳統透視下經皮置釘明顯縮短手術時間及暴露輻射時間。經皮置釘過程中精準的切口能夠有效減少軟組織損傷及縮短射線暴露時間,精準的切口定位通常體表格子行定位器實現,相比于傳統體表定位方法(參照髂棘、數肋骨、克氏針定位),體表格子定位器能夠同時定位多節段椎間隙及雙側椎弓根體表標志,既能使術前體表椎弓根定位更為精確,又能明顯縮短術前透視定位時間。傳統的透視下穿刺定位椎弓根通常需要多次定位嘗試,而新型導航通道的建立能夠在穿刺前為術者提供準確的穿刺位置,極大地縮短了穿刺定位時間及接受射線時間。新型的導航穿刺系統還特別適合于對肥胖患者行經皮椎弓根螺釘置入術。肥胖患者背部增厚的脂肪層會使X射線影像變得模糊,影響術者對解剖標志的精準判斷,且肥胖患者發達的多裂肌同樣為置釘失誤的潛在風險[1415]。
4結語
綜上所述,肥胖患者采用經皮椎弓根螺釘存在著透視不清楚、術區切口較深、多裂肌肌肉發達等造成的操作困難,因此術者對肥胖患者采用經皮椎弓根螺釘置入需要格外小心。新型導航系統在X射線透視下,能夠輔助術者精準定位椎弓根進釘點,減少肥胖及肌肉發達等因素造成的不利影響。近年來,2D及3D成像系統越來越普及,2D及3D成像系統能夠輔助外科醫生在減少射線暴露的前提下更精準地完成置釘。但2D及3D成像系統同樣也具有明顯的缺點:①成像系統需要術者在術中對每例患者的重要解剖標志(棘突、雙側關節突關節)進行術中采集并將數據輸入術前的3DCT數據內,上述步驟會增加手術時間,且對不同患者棘突及關節突關節解剖數據采集會要求切口暴露胸腰椎,單純行微創置釘無法完成對上述數據的采集;②由于術中麻醉后患者體位通常與術前行CT檢查體位不同,因此術中全麻后患者的解剖標志數據與術前CT數據會存在誤差,會明顯增加CT導航的失誤率;③絕大部分醫院并沒有上述成形系統的購買力,上述系統存在實用性不足的缺點。但新型導航通道系統為一種經濟、實用性強、易普及的導航通道。下一步研究需要比較新型導航通道、CT輔助導航系統、機器人系統之間在經皮置釘方面的優越性,且研究需要明確新型導航通道在不同體重指數及不同骨質密度患者置釘的準確性。但目前研究顯示,新型導航通道在保證置釘準確性的前提下,明顯縮短手術時間及射線暴露時間。
參考文獻:
[14]謝雁春,項良碧,劉軍,等.KRod動態固定系統在多節段腰椎退變中的近期療效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24(6):654-657.doi:10.11659/jjssx.02E015017.
[15]劉列華,張鴻,.Wiltse入路在脊柱后路手術中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24(6):453-456.doi:10.11659/jjssx.01E015052.
作者:王鵬 許建英 孫國昌 劉樹新 許士超 劉立國 單位:盤錦市中心醫院骨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