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皮氣管切開在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4年第七期
1資料與方法
1.1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在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經皮氣管切開術,患者取仰臥位,墊高雙肩,頭后仰,使其頸部暴露,若患者已有氣管插管,則經氣管插管插入纖支鏡,在纖支鏡直視下緩慢將氣管導管退出。若患者沒有氣管插管,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吸引口注入2ml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進行麻醉,選擇氣管環狀軟骨第2或第3間隙作為穿刺點,固定患者氣管,切開皮膚,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將帶有套管的穿刺針連接有生理鹽水的注射器,刺入氣管,回抽至有氣泡,退出穿刺針,在導絲上套好擴張器,刺進皮內并左右轉動至穿過氣管前壁,隨后將其取出[2]。再將導引鋼絲從擴張鉗的尖端小孔穿人,擴張鉗向下擴張,分離軟組織直至氣管內,再以張開的狀態拔出,然后插入氣管導管及管芯至氣管內,將管芯和導引鋼絲取出來,固定氣管導管,氣囊充氣,退出纖維支氣管鏡。對照組患者則不借助纖維支氣管鏡進行常規氣作者單位:221006徐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管切開術。
1.2觀察指標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進行比較。
1.3統計學方法對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術后,觀察組中1例患者出現皮下氣腫,1例切口感染,對照組中有2例出現出血,1例切口感染,兩組在并發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重癥患者的治療中,氣管切開術是較為常用的救治手段,傳統的氣管切開術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準確進行各項操作,很多患者術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對患者的身體傷害較大,且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經皮氣管切開手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等優點,但是,如果醫生操作不當,極易導致患者術中窒息、大出血、氣道食管萎縮等[3]。借助纖維支氣管鏡的引導,能夠觀察到氣道的情況,幫助施術者快速確定患者的手術位置,糾正導絲進入氣管的方向,減少反復穿刺的次數,提高置管的成功率,還有效避免了因操作失誤而導致的并發癥。在本次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患者不僅在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在術中出血量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在重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經皮氣管切開手術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且其切口較小,有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在救治重癥患者的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今后值得推廣和應用。
作者:王旭東張超黃廣蘇韓大賀郭毅闞辰孟曉燕單位:徐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