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秸稈發酵劑生產工藝穩定性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對秸稈發酵劑生產工藝穩定性進行了研究,包括液體種子質量控制、低成本配方的研究、雜菌控制方法研究及生產終點的快速判定方法研究等。試驗結果表明,當光密度(D660nm)在0.2~0.8時,其大小與菌數成正比;加入20%的肥土的培養效果最好,目的菌菌數為150×108個/g,雜菌數為13×108個/g,雜菌率為8.7%;加入抑菌劑亞硫酸鈉效果較好,菌數達到250×108個/g,是對照菌數的1.92倍,雜菌率為12.0%,比對照低8.8百分點。放線菌在固體發酵中用于控制染菌方面未能獲得良好效果,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
關鍵詞:秸稈發酵劑;生產工藝;穩定性
秸稈發酵劑已廣泛用于設施農業中,促進農作物秸稈的快速腐熟,將纖維素大分子轉變成適合植物吸收的小分子化合物,提高轉化利用率,肥沃土壤;成功解決了冬春季地溫低、土傳病害嚴重、二氧化碳濃度不足、土壤板結等制約設施農業冬季生產的主要難題,降低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品質,實現了秸稈循環利用[1]。隨著秸稈發酵劑產品的大量上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只有價格低、質量穩定的產品才能站穩市場[2]。本試驗對秸稈發酵劑生產工藝穩定性進行了研究,包括液體種子質量控制、低成本配方的研究、雜菌控制方法研究及生產終點的快速判定方法研究等[3],為秸稈發酵劑大生產的工藝穩定性提供可靠的方法及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菌種試驗
菌種包括地衣芽孢桿菌、C5、D8、C9、Y6-1、I3、D8-1、BF2、D8+、BF6、BF3、F5、AH、AM、5406、4.1086、11371。
1.2培養基
細菌液體培養基:蛋白胨2.0%,葡萄糖0.5%,氯化鈉0.5%,磷酸二氫鉀0.06%,pH值7.0~7.2。拮抗試驗培養基:蛋白胨1.0%,酵母膏1%,葡萄糖0.6%,磷酸氫二鉀0.2%,硫酸鎂0.02%,瓊脂1.6%,pH值7.0~7.2。固體培養用基礎培養基:稻殼10%,玉米面60%,豆粕10%,麩皮20%,生石灰0.7%。
1.3共生放線菌的篩選
采用移塊法和劃線法2種方法。
1.4抑菌劑的選擇
將濃度為0.2%的抑菌劑溶液做成藥敏片,根據藥敏片對生產菌抑制情況選擇抑菌劑。
2結果與討論
2.1液體種子質量控制
通過測量種子培養過程中不同時間的光密度和菌數,找出光密度和菌數的線性關系范圍,通過測量發酵液的光密度即可快速判定發酵終點。試驗結果表明,當光密度(D660nm)在0.2~0.8時,其大小與菌數成正比。
2.2無機鹽對提高菌數的影響
營養鹽是微生物生長的主要營養要素之一,對菌數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營養鹽對本秸桿生產菌固體培養的菌數影響不大,加入硫酸銨的效果最好,菌數提高了26.9%,添加尿素效果則次之,菌數提高了15.2%。
2.3草炭、肥土等原料對菌數的影響
在秸稈發酵劑的生產過程中,原料成本約占總生產成本的1/3,所以控制原料成本也是生產的關鍵步驟。本試驗主要考查草炭、肥土2種原料在大生產中應用的可行性。
2.4抑菌劑在固體發酵中的應用研究
防腐劑選擇山梨酸鉀、亞硫酸鈉、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和四霉素等4種,采用紙片法進行防腐劑對目的菌的抑制作用分析[6-7],只有四霉素對生產菌有抑制作用,所以本試驗選擇山梨酸鉀、亞硫酸鈉、對羥基苯甲酸甲酯作為固體發酵的抑菌劑。
2.5放線菌在固體發酵中用于控制染菌的可行性研究
采用瓊脂移塊法和劃線法2種方法進行了共生放線菌的篩選。在16株供試放線菌中,菌種C9、Y6-1、I3、5406、D8等5株菌種可以和生產菌共生,BF3、11371和C5對生產菌有強烈的抑制作用,D8-1、BF2、D8+、BF6、F5、AH、AM、4.1086對生產菌有抑制作用。本試驗選擇5406和C5作為放線菌的試驗菌。
2.6生產終點的快速判定方法研究
通過多批次反復試驗確定,從觀察物料的顏色、測量物料的pH值和聞物料的氣味等3個方面可快速判定生產終點。正常的發酵參數:物料顏色呈灰黑色;pH值>7;物料氣味呈堿味。
3結論與討論
在培養基中不加稻殼,加入20%的肥土時,培養效果最好,其目的菌的菌數為150×108個/g,雜菌數為13×108個/g,雜菌率為8.7%。此配方染菌率低、菌數較高,有待進行重復試驗得出結論,為大生產提供可靠依據。在固體發酵過程中,抑菌劑的加入,得到了較理想的效果,亞硫酸鈉效果較好,菌數達到250×108個/g,是對照菌數的1.92倍,雜菌率為12.0%,比對照低8.8百分點。但還需補充抑菌劑對雜菌的抑菌試驗,從而驗證抑菌劑的抗雜菌效果。放線菌在固體發酵中用于控制染菌方面未能獲得良好效果,是否因為共生菌的篩選方法不適合,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在以后的研究中,可探討低溫菌在固態發酵中的抗雜菌作用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陳洪章,徐建.現代固態發酵原理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141-155.
[2]萬素英,李琳,王慧君.食品防腐與食品防腐劑[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38-120.
[3]高鳳菊,陳惠,吳琦.產纖維素酶芽孢桿菌C-36的分離篩選及其鑒定[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6,24(2):175-177.
[4]李晶,楊謙,趙麗華,等.生防枯草芽孢桿菌1329菌株抗菌物質的初步研究[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8,28(2):59-65.
[5]李永剛,宋興舜,趙雪瑩,等.生防枯草芽孢桿菌L1特性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護,2008,34(1):57-61.
[6]劉煥利,潘小玫,張學君,等.產抗菌蛋白芽孢桿菌的篩選及抗菌蛋白性質[J].中國生物防治,1995,11(4):160-164.
[7]郝華昆,賈潔,韓俊華,等.產抗菌蛋白芽孢桿菌R21-4的鑒定及其抗菌譜研究[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6,32(10):54-58.
作者:張慶華;趙新海;鐘麗娟;關艷麗 單位:遼寧省微生物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