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生物教育與自然哲學的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今知識極其豐富,信息爆炸,“魚和漁”的內容形成了自然科學,“為什么漁”和“人與魚的關系”形成了自然哲學,而基礎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均以科學素質的培養為目的,甚至研究人與自然世界、人與人的關系的哲學也成為了學科,是專家學者的禁臠,與普通人相距甚遠,變得高不可攀。更甚的是,這被相當部分的人認為是合理的,這是對人性的剝離,是導致人類出現性格扭曲,形成違背主體世界觀的誕生的源泉。表現于生物教育中便是,只要求中學生具備現代社會人應有的生物學素養,而并非要求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會這些科學知識。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教師只注重將大綱中要求的知識點盡可能地講解清晰,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為主要目的。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忽略了科學的本質———為人類服務的工具。
由于科學技術本身的功利性,青少年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潛意識地逐漸形成了功利性思想。或者說,功利性是人的本性,只是在功利性很強的,以提高學生科學技術素養的教育目的下,把人的功利性畸形地放大了。在學習生物科學時,學生學到了自然界中有什么動植物、哪些是對人類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學習生命現象也是為了更好地獲得自然資源、避免疾病等,并不思考正是由于世界孕育了眾多生命和諸多神奇才使得人類得以存在和繁衍。在這種功利性的教育背景下,才使得青少年只見利益而不知恩,不知恩義就無所畏懼,最終于主體社會背道而馳,被社會毀滅。不知恩義而有所畏懼導致的結果是迷茫、恐慌、焦慮,最終自我毀滅,結局都不怎么好。將中國漢字的“利”字拆開來解,左為“禾”,右為“刀”。字面來解,用刀割禾有米吃,是為“利”。廣義來講,“禾”可解為滿足人需求的資源,“刀”為獲取資源的工具和方法。有資源加上獲得資源才是利,缺一不可,“禾”與“刀”就存在了關系。若沒有資源,有刀也是擺設,但是有禾沒刀,禾也是擺設,看得見吃不著,均無“利”可圖。智者云“蕓蕓眾生,皆為利來,皆為利往”“,利”之一字道盡世間萬象。可以說,理解了“利”的真義也就理解了世間的一切。
以“利”字來看生物科學與自然哲學的關系。“禾”為自然哲學,“刀”為自然科學,在初始時自然哲學與生物科學本為一體,也是人類對世界最早的認知結晶,不分彼此。只是經過不斷的發展,這一部分內容過于龐大,才被后人加以細化分類,自此不相往來,但本質上是不可分的,生物科學只是自然哲學的一部分而已。在注重科學素養教育的環境下,缺失了自然哲學思想的指導,就形成了只見“刀”、不見“禾”的現象,使得青少年只注重學習科學知識,而不重視為什么要學和如何合理地使用科學知識,或干脆厭惡學習科學知識,而現今畸形的社會認知觀念也只以青少年掌握多少科學知識審視青少年是否優秀。社會群體價值取向的單一,導致青少年成長方向單一,使其在形成正確世界觀的關鍵時期走偏。可以說,青少年現存的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因素造成的。從生物科學來看,種子為什么發芽,獵豹為什么跑得快,人為什么生病,螞蟻為什么成群等現象,均是因為個體與個體間的利益關系,群體與群體間的利益關系,物種與世界的利益關系所導致的結果。種子在特定的條件下發芽才能存活,獵豹要跑得更快才能捕到獵物,人因為微生物入侵而生病,螞蟻要成群才能相互依存。可以說,利益是世間一切生物行為的原動力,是世間萬物的根本關聯。在生物教學中,我們天天在講、在學這些關系所衍生的既定的知識點,天天在講利害,卻很少講利害的由來,講它們的根在哪里。它們的根就在自然哲學里,在這些利害背后隱藏的利益關系里。
在這些利益關系中必須要說的是一個“度”的問題,也就是各種利益關系所形成的平衡的問題。從利的角度看,此處的利”可解為“和刀”。就是講“禾”與“刀”要相匹配,還要和諧,資源只有在適度利用的情況下才能源源不斷,科學知識只有在對這些利益關系有充分的認識下合理使用才會產生利益,否則后果難測。所謂人類社會主體的世界觀,無非就是人充分地認知這些利益關系之后,被群體所共認的利益關系,而不被群體共認的世界觀都是錯誤的,是叛逆的,是要被毀滅的。生物科學與自然哲學所講的各種關系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共通的。在生物學的視角下,人與其他生命并無區別,理解了自然界中眾生的利益關系,對人類社會中的種種利益關系自然也看得通透。看得通透了,也就能夠做出利于自己的取舍,面臨社會問題時也能正確應對。具備了這些條件,就可以說這個人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或者說這種世界觀與主體社會所共認的世界觀類似,不會有尖銳的沖突。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不存在了,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由此可見,將生物教育與自然哲學融合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實際上是讓生物教育回歸本來的面貌,讓其在青少年教育成長的過程展現自己本來所具有的功能。所以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途徑便是讓他們認同并形成主體社會所倡導共認的世界觀。生物教育回歸教育本源,無疑是一劑良藥。
作者:張宇 單位:白銀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