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出口貿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如李艷麗(2011)在研究人民幣與主要競爭對手匯率變化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影響,得出人民幣匯率對中國出口并無顯著影響。綜上所述,關于匯率變動對出口貿易影響的研究成果已十分豐碩,但目前鮮有文獻深入研究匯率變動對中國木質家具出口的影響,僅有少部分文獻研究人民幣升值對林產品貿易的影響(劉穎,2013;奉欽亮、覃凡丁,2012)。此外,現有關于匯率變動的研究,忽視了貿易伙伴國匯率變化對進口中國商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國木質家具的出口為研究對象,建立一個簡單的分析模型,解析各國匯率變動對中國木質家具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
2中國木質家具出口及匯率變動分析
2002~2012年開始,中國木質家具出口額逐步升高,年均增長率高達21.1%,除2008年、2009年以外,各個年份增長水平相當。如圖1所示,2007~2009年,中國木質家具出口額雖然保持增長趨勢,但增長率有所下降。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我國出口貿易行業受到嚴重影響,木質家具的出口也不例外。據統計2008年木質家具增長率僅為近十年來年均增長率的1/7。隨著各國經濟刺激政策的實行,中國木質家具出口出現回暖,增長率從3.1%增長到34.2%。從圖1看,2002~2005年,美元兌人民幣大體保持在8.2元左右,但自2005年中央銀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有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一直呈上升趨勢。從2002年1美元兌換8.27人民幣到2012年1美元兌換6.31人民幣,人民幣升值明顯。從以上分析,政策變動、經濟波動對國際貿易活動都將產生極大影響,而人民幣匯率與國際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具體的條件下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木質家具的貿易流量。從匯率變動與中國木質家具貿易狀況分析看,2007~2008年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最大,變動0.7個單位。與此同時,木質家具從21.6%增長率下降到3.1%。而后2008~2010年,美元兌人民幣在6.7~6.9之間波動,幅度較小。隨著匯率的平穩,中國木制家具出口額年增長率逐步提高,2010年增長率達到最高值34.2%。2010~2012年,人民幣繼續升值,到2012年,1美元兌人民幣降到6.31元,相應的木質家具出口增長率也從34.2%降到7.1%。綜上所述,2002~2012年美元兌人民幣呈現“下降—平穩—下降”的趨勢,中國木質家具出口額年增長率呈現“下降—上升—下降”趨勢,可見,匯率波動與木質家具的出口貿易兩者之間具有密切聯系。
3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木質家具出口貿易影響實證分析
3.1模型選擇及指標選取
關于匯率波動對出口貿易影響的研究,本文根據殷德生、張家勝等學者已有的研究經驗,得出一國貿易水平與國家的生活水平與匯率變動情況有。由于人口規模與進口需求具有一定關系,人口越多,反映進口的消費需求越大。因此,本文將人口規模納入模型運算中。具體貿易國從中國進口木質家具的進口需求函數設置為:X=f(y,ner,p)(1)式(1)中,X表示一國的進口額,表示貿易伙伴國的人均GDP,p表示貿易伙伴國的人口數,ner則表示本國貨幣與其貿易對象的雙邊匯率,具體解釋變量的含義與說明如表1所示。上述式(1)是一個很簡單的模型,其實影響進出口貿易的因素很多,如本國的國民收入水平,進口國與出口國的距離等。但本文為了能夠準確地反映人民幣匯率與木質家具出口貿易的關系,以匯率為解釋變量,以人均GDP、人口數為控制變量,著重分析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為了消除數據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和降低數據的自相關性,對各自變量作對數處理,具體回歸方程:lnXi=β0+β1ln(nerji)+β2ln(GDPi/popi)+β3lnpopi(2)
3.2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基于2002~2012年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亞、巴拿馬、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國、英國、美國、歐盟(26個成員國)(雖然英國是歐盟的成員國,但沒有加入歐元區,因此本文將英國從歐盟成員國單獨列出來)等12個國家和歐盟從中國進口木質家具貿易流量數據進行面板分析。樣本容量共143個,時間選擇上主要考慮2點,一是考慮聯合國數據庫及12個國家歐盟數據的可獲得性,二是考慮到中國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改革。在2002~2012年期間,也體現了2個重要的時間結點,一是2005年匯改,二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所以選擇以上幾個國家,主要源于上述國家是中國木質家具出口的主要貿易伙伴國,自2002開始,從中國進口的木質家具的比重持續上升,從49.29億美元上升到142.59億美元。2002~2012年樣本國家從中國進口的木制家具總產值的數據來自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和EUROPEANUNION數據庫,人均GDP和人口POP則來源于世界銀行()網站。木質家具按照其功能分為:木質辦公家具(HS940330),木質廚房家具(HS940340),木質臥室家具(HS940350),木質起居室/餐廳和商店家具(HS940360),帶軟墊的木質框架坐具(HS940161),其它木質框架坐具(HS940169)等6種產品。各國的木質家具進口額由這6種木質家具產品的進口額加總而成。
3.3實證研究
3.3.1平穩性檢驗為了保證數據的平穩性,更加準確地考察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木制家具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本文在建立回歸模型之前,必須對變量lnXi、ln(GDPi/popi)、ln(nerji)進行單位根檢驗,以防出現偽回歸,造成參數估計方法不當。因此,本文利用Eviews軟件進行LLC檢驗,具體檢驗結果見表2。檢驗結果顯示,在給定的5%的顯著水平,lnXi、ln(GDPi/popi)、ln(nerji)數列均拒絕原假設(H0:變量數列含有單位根),則認為各變量數列是一個平穩數列。根據單位根檢驗結果,發現變量之間是同階單整,可以進一步檢驗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本文采用Jahansen協整檢驗,具體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根據協整檢驗結果表明,第1行73.81>27.58,即在95%置信水平上拒絕原假設(拒絕了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假設),亦3個變量存在協整方程,同時也說明了3個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因此,本文可以在此基礎上對模型進行回歸。3.3.2模型回歸結果將2002~2012年從中國進口木質家具的主要貿易伙伴國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模型1僅加入1個控制變量人均GDP,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人口規模變量,根據R2和極大似然值,發現模型2的回歸結果更優良。在表4的模型1中,僅人民幣匯率和人均GDP作為解釋變量,由結果所得,人民幣匯率的顯著性為0.0621,相對顯著;從作用方向看,匯率與木質家具的進口額呈正比關系,即人民幣升值,則各國從中國進口家具的總額越大。在模型2中,加入進口國人口規模變量作為解釋變量,發現匯率變動的顯著性更高,但作用方向與模型1相反,表明人民幣升值,降低各國木質家具的進口額。在模型1和模型2中,匯率是影響木質家具進出口的一個顯著因素。根據模型2的回歸結果,如果人民幣升值則會導致貿易伙伴國從從我國進口木質家具產品的價格相對提高,降低國外市場對我國木質家具產品的需求,從而影響我國木質家具的國際競爭力。根據圖2可以看出,2002~2006年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木質家具進口額逐年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29.2%,與此相應的1美元兌人民幣基本保持在8.27元。匯改以來至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21.2%,相應的各國進口中國木質家具總額的呈下降趨勢,從2007年的146.82億美元到2009年下降到114.42億美元,與上述模型回歸結果一致,即本幣升值,降低了他國進口中國木質家具的需求。2009年以來,中國為應對金融危機,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穩定,相應地他國進口中國木質家具的總額也逐步增長,恢復原先的增長水平。2005年中國人民幣匯率改革,人民幣升值。在短期階段對中國木質家具貿易具有顯著的影響,降低他國對中國木質家具的需求,這主要源于人民幣升值,提高其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價格,削弱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但從2009年以后,人民幣升值后匯率穩定在一個合理期間,反而促進貿易的增長,可能源于匯率的變動并不改變出口商品的價值,短期市場波動主要通過匯率變動引起的市場價格競爭,在經過較長期的變化趨穩,會逐步降低匯率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4結論與對策建議
1.1資源優勢。安徽省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平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1%,丘陵和中低山地占全省總面積的61%,水面和其他用地占8%,地形地貌較為復雜。安徽省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位居長江三角洲腹地,為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條件。其次,安徽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芝麻生產和芝麻加工提供了足夠的人力資源保障。
1.2種子選育技術優勢。安徽省種植的芝麻品種總體歸為3類,地方品種、引進外省品種和自育品種。近年來,一些高產優勢芝麻品種不斷被挖掘,安徽省自育品種品質也逐漸提升,這是芝麻單產連年增加的一個主要因素。
2安徽省芝麻出口的不利因素
2.1種植面積不斷縮小。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連年減少,而芝麻的種植面積也不斷縮水。最新統計數據,2012年芝麻的種植面積減少到45.67千公頃,占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的5.4%。
2.2價格高,市場小近年來,由于國內需求的不斷上升,芝麻采購價不斷上升。芝麻的國內價格不斷攀升,以至于芝麻制品的原料成本不斷上揚,許多食品加工廠考慮成本、利潤,不得不調整生產配方,限制芝麻原料的采購。安徽省芝麻產品類型較為豐富。2013年安徽省芝麻創匯約5618萬美元,占全國芝麻出口1/3還強,但經外貿分析網統計發現,安徽省芝麻出口相對集中,近年來主要的芝麻制品出口貿易公司出口到韓國的芝麻及芝麻制品占到90%。
3質量安全問題
近年來,農田中氮肥的使用量在增長,逐漸超出農作物生長最適宜的量,許多農戶不懂種植管理過程中多種營養元素配比平衡,導致氮肥用量過多且不能被農作物完全吸收,不僅使產品質量嚴重受損,而且使得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
4對策分析
4.1培育優良良種,改善加工工藝合理密植可以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株數,擴大芝麻葉充分利用陽光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芝麻單位面積產量、含油量。另外,推廣芝麻新品種,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提升安徽省芝麻的品質,減少勞動力投入及管理。在加工工藝方面。采取綜合利用,統籌兼顧的方法,不斷創新突破,引進國外先進加工技術與工藝,形成適合自身的一系列先進完善的加工體系。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迅猛,貿易額有較大幅度提高,為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從1998年到2001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年均增長分別為3%、2%和4%。2001年11月,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該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279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160.7億美元。入世后的六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年均增長分別提升到21%、15%和27%。2002年,即我國入世后的第一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時進口額度也有所上升。2003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達214.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1%。2004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達233.9億美元。2005年,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農產品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8.57%。2006年,農產品出口額穩中有升,繼續保持了2005年的增長態勢。2007年農產品貿易總額達781億美元,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比重約為4%,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農產品貿易總額達991.6億美元,同比增長27%。
根據對以上2000-2007年我國大類農產品出口額(表1)統計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從2000年到2007年,我國大類農產品出口總額呈上升趨勢,各大類農產品(除棉花外)出口額穩中有升。特別是水產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長迅猛,已經成為我國主要出口的農產品。2007年,中國水產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額分別為97.54億美元、62.14億美元和37.49億美元,比2000年分別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這三類產品的出口已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3%,貿易順差為139億美元。同時,2007年我國畜產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長,由2000年的25.9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40.46億美元,增幅達56%。另外,我國谷物產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進口增速,由小額逆差變為順差。2004年,我國糧食貿易出現了13.9億美元的逆差。2005以來,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供求關系得以改善,糧食出口大幅增加,進口大幅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別實現了3.32億美元和16.66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2我國農產品貿易摩擦現狀
隨著我國農產品出口數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國融入世界農產品市場程度地不斷加深,農產品出口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加入WTO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額更持續快速增長,由2001年的279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81億美元,占世界農產品貿易總額比重約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隨著農產品貿易的快速發展,一個嚴峻的現實也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越來越多的障礙。
2.1反傾銷貿易摩擦
反傾銷是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貿易摩擦類型。
加入WTO以來,我國出口產品每年都要遭遇來自各個國家的反傾銷調查達50多起,其中農產品出口遭遇美國等11個國家(地區)的反傾銷調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編織袋、蘑菇罐頭、松香、蜂蜜、大蒜、小龍蝦、非冷凍蘋果汁等17種。同時,我國的同一產品也出現多次遭遇反傾銷調查的現象。這些反傾銷調查,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不斷丟失,給我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響,也給農產品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另外,在反傾銷調查頻發的同時,波及范圍廣、涉案金額高的反傾銷大案也不斷涌現。2004年,美國對我國暖水蝦反傾銷案涉案金額高達2.48億美元,直接或間接影響163家企業、數百萬蝦農和專業捕蝦漁民的生產和生活,是我國歷史上涉案金額最高、影響最大的農產品貿易救濟調查案件。2005年,印度對我國絲綢織品反傾銷案,是發展中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反傾銷較大案件,涉案金額達1.8億美元。
2.2檢驗檢疫型貿易摩擦我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為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國,它們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對進口農產品設置了嚴格的檢驗檢疫標準。這些檢驗檢疫標準也是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受限制的產品范圍由禽肉、水產品等動物源產品擴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產品,幾乎覆蓋了我國出口的所有農產品。
從整體來看,肉類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產品、食用菌、茶葉及谷物均是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國出口風險較高的大類商品。據初步測算,受影響最大的茶葉出口涉及就業310萬人,蔬菜涉及314萬人,烤鰻涉及43萬人。另外,歐盟和日本等進口國也以我國出口農產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農藥殘留等衛生安全問題為由,多次對我國農產品進行封殺,并逐步強化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疫,嚴重阻礙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3技術壁壘型貿易摩擦
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
近年來,據商務部調查,我國有近9成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受影響的農產品范圍廣、周期長,造成每年的經濟損失約合90億美元。
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有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等國家,這些國家都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而又繁瑣的技術標準,防止外國農產品進入本國,這樣就增加了我國農產品打入國外市場的難度,嚴重制約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
3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初探
對外貿易必然會伴隨著不確定的對外貿易摩擦風險,這些風險源自于貿易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外貿企業的實力與能力的局限性。
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就是為了盡可能地防止對外貿易摩擦風險的出現、蔓延和加劇,避免對外貿易受到過大的損失。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不斷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貿易摩擦,因此對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機制的研究和完善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我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建立較晚。2003年5月,商務部確定了對456個大類、2733個稅號的重點敏感產品進行預警監測分析,還先后在汽車、化肥、鋼鐵、紡織和電子信息產品等行業建立了產業損害預警機制。
2006年5月22日,商務部對外貿易司與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聯合《對日出口農產品風險評估報告》,正式啟動農產品出口行業預警機制。這些年來,農產品出口預警機制處在不斷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政府對農產品市場風險的監測能力和先兆預警能力,保障了農產品安全,加強了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資源缺乏問題。
具體表現為,一是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僅僅是未經分析的原始數據,不能從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夠及時,往往是外國的相關措施已經開始實施了,我們才意識到對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傳遞也不夠及時,在傳遞的過程中也有損耗,造成信息到達企業時已經失去意義了。因此,針對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建議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統。信息收集系統主要用來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標準化、信息存儲、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體可細化為如下流程(如圖1)。
3.1數據采集流程
根據預先設定的時間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數據采集人員通過預定義的采集規則抓取涉農網站(如中國農業信息網、新農村商網等)的相關農產品出口貿易信息,抓取的內容經審核后,根據預定義的規則與現有的數據信息進行對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對較新則覆蓋現有的數據信息,否則新建該條信息并存儲。
3.2數據提取流程
根據預先設定的時間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術人員從相關涉農資料庫、數據庫中提取相應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數據,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清洗、處理及格式轉換,使其符合我們現存信息的數據格式并存儲。
3.3數據的整合
將從涉農網站采集來的信息和涉農數據庫中提取的信息進行整合,并按分類、按主題進行劃分和組織,然后裝載到核心的數據庫中,形成農產品出口貿易信息數據倉庫。數據倉庫內的數據是將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后的有效數據,且頻繁的更新率保證了它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預警機制信息收集系統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緩解農產品出口貿易信息匱乏且時效性不強的問題,并為下一步分析預警提供有力的數據保障。另一方面,也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依據,并為廣大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提供幫助,有效避免生產經營的盲目性和趨同性,減少了政府層面和出口企業層面雙重的經濟損失,保障農產品安全,抵御國際市場沖擊,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