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對話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課堂上實現師生對話,提升學習效果
教師與學生圍繞課程內容進行對話,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引導,達到增加語文課堂的樂趣、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聽課效果的目的。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對話、提問等方式讓學生介紹或回答與課文相關的問題,打開學生思路,提升學習效果。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的課文《美麗的武夷山》為例,在課堂上,一位同學發言表達了對山的喜愛,教師順勢問道:“其他同學有喜歡山的嗎?”這樣一來,學生便集中精力開始說山、讀山;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還沒起名字,你能為它們取個名字嗎?”學生通過觀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過師生對話,不僅巧妙地把練習題“給山起名字”融進課文,還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課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堂上促進學生交流,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根據課程的需要設置不同的議題、圍繞議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這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和探討,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可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天鵝、大蝦和梭魚》為例,文中的三只動物合伙也拉不動車,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能讓大車動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集體交流中,學生進行互問互答:“它們當中有誰偷懶,沒有使勁嗎?”“不是,他們都使勁了!”“它們應該都往前方使勁拉,這樣才能拉動大車!”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師再讓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們合作?”最后學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賽跑、大掃除等。有針對性地設置議題,讓學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又有利于學生自己品味和體驗。
(三)提出與課本對話,促進對文章的思考
新課標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語文教師除幫助學生鍛煉識字、寫字的能力外,還需帶領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在課堂總結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含義深刻之處發起開放式討論,不設置答案,要求學生在討論中將自己帶入文章,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理想的翅膀》為例,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文中的風箏分別代表怎樣的理想?”借此引導學生思考“風箏”的引申意義;接著教師發起進一步的討論:“每個人的理想不一樣,扎出來的風箏也不一樣,你想放飛什么樣的風箏?”以此發起學生關于自己理想的討論;學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為我的理想是……”、“我還沒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飛風箏,慢慢尋找……”通過討論,學生聯系自己的理想,對“風箏”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風箏”與“理想的翅膀”聯系起來。
二、結束語
1.1成人學習特點
通過調查,成人學員學習英語的動機各異,有的學生是為了修滿學分獲取文憑以謀取職業,有的學生是為了在單位憑取職稱,也有想進一步學習出國深造的,所以大部分學員的學習動機都不是為了個人興趣而學習英語,這就使得他們缺乏學好英語的強烈動機。另外,成教學員往往來自不同的年齡段、社會階層和家庭環境,學習時間不穩定,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且相對薄弱,缺少整體的英語學習氣氛,久而久之,會導致學員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2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和低效性
當前成教英語課堂的授課模式大部分還是采用傳統的“講授式”,學生只能被動的去聽取,很難做到雙向的交流和因材施教。教學內容的脫離實際,不僅給學員帶來認知能力上的困難,也使得他們在缺乏學習動機的基礎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更加低落,進而出現上課打瞌睡、厭學、逃課等現象。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成教英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成教學員多元化的學習要求,所以,成教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2“對話式”教學模式在成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1對話式教學的涵義和特點
把對話和教育相結合的重要人物是當代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他認為:“對話作為一種教育原則,從簡單意義上講,強調的是師生的平等交流與知識共建;對話式教學是指體現對話精神,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在這種真正的對話教學情景中,師生雙方都以整體、獨特的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仰和平等的立場,共同探究問題,在各自做出個性化和創造性的理解后,通過對話、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的默契。進一步講,對話式教學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的教學”。它有以下三個特點。
2.1.1對話式教學重在強調一種溝通交流的互動性
對話式教學在英語教學形式上重在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狀態,只有相互間有了溝通與合作,才能形成這種對話行為,才能更好的進一步開展教學,以生動、具有創造性的方式傳遞教學內容,往往是超越一般的教學目的,構建出一種全新的交流功能。
2.1.2對話式教學重在強調教學過程的創造性
對話式教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重在對語言的創造性。教師從簡單的傳授知識到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構建,從師生間簡單的語言溝通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形成師生間的對話平等,精神平等,彼此信任接納對方的一種狀態。
2.1.3對話式教學重在形成一種雙贏的學習狀態
在英語教學中,對話式教學模式強調通過師生交流溝通,互相發現對方或自己的思想、問題和錯誤,達到師生共同受益的效果。對話過程中,沒有完全的對與錯,也沒有誰說服誰,沒有強求,自由發表觀點,重在達成真正意義上的雙贏效果。
2.2成教英語中對話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2.2.1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話熱情
基于大部分成人學員的社會性這一特點,如何讓他們在教室里盡可能的多吸取有用的知識呢,這就要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緊緊結合社會實際,專研教材,為學員營造出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使教學內容和學員的真實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激發學員積極的參與到對話中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重點,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選用源自生活的材料,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對話情景,像面試、廣告、購物、旅游等,越是接近生活,學生對話的熱情就會越高漲。師生間的對話方式可以采用模擬對話,課堂提問等方式,要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調整對話方式。
2.2.2授課形式多變,啟發學員大膽對話
大部分的成教學員英語基礎薄弱,根本不肯開口說英語,如何讓他們敢于大聲用英語交流呢,這就需要教師們善于變換使用多種教學形式,聯系實際,捕捉話題,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事先給學員設計任務,分工明確,讓學員有充分的準備。也可根據不同的話題,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常用的有兩人小組,多人小組,討論等,平等的互動可以使學員間更愿意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來共同解決問題。
2.2.3變換角色,快速反饋
在整個對話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時刻在變化的。首先,教師是對話活動的組織者,組織和調動整個教學過程,在適當時候給予幫助,使得對話活動順利進行。再者,教師是對話活動的監督者,根據學員對話情況,對出現錯誤進行記錄。最后,教師是對話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可不時參與學員間的討論,強調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學員展示成果時,可以采用對話、討論、匯報和競賽等方式,教師應快速給予反饋,適當歸納總結,糾正典型錯誤,適當鼓勵,不要具體點名,以免打擊學生自信心。
3結語
(一)學生個體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
由于學生在心理年齡、知識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和心理安全感。這樣的心理安全感可以促使學生在群體交流時細心的傾聽和自由的交流,并且敢于表達自我的觀點和自我能力的展現。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的交流,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通過相互的交流和切磋,不同的人進行思維的碰撞,就很容易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在交流中提升素養和知識靈感。同時,學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學到知識,并且有助于學生發現他人的長處并進行學習,學會與他人共同分享學習的成果和與他人進行合作。
(二)激勵學生敢于進行自我對話
進行自我對話是人性的一種需求和欲望,由于人類的存在就是對自我的存在進行不斷地認識和進行自我的探究。進行自我對話是對話教學的深化和升華,只有當對話具有反思性時,這樣的對話才真正的具有了意義,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的反思從而最大程度的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幫助學生在比較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數學符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傾聽,這樣才能吸收別人的思維方式,并且可以整合到自己的認知當中,從而提高自己思考能力,從而進一步改進的學習能力。
二、在進行對話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對話并不僅僅是老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
在數學的課堂上的教學對話并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解答,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教學對話。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對話,其主要的目的是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并且師生之間眼完全展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進行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升華。在進行對話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在提問和回答中體現地位的平等,還要在就留和欣賞等方面體現出平等的交流。
(二)對話并不是越多越好
對話教學的根本目標是為學生的學習進行服務,所以進行教學對話的出發點還是應該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對于那些簡單明了、一看就懂的知識可以不使用對話教學的方法,從而避免對話教學的濫用。
(三)對話教學的目的并不是達成師生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