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對話式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歷史教學中,對話教學的展開形式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及教師的自我對話等形式。在真正對話的歷史教學中,其需要多種對話形式交錯進行,互相促進,才能充分體現對話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由于對話教學的理念及對話精神在每一種對話形式中的滲透,是與教師、學生、文本、教學環境及教學評價等要素息息相關的。基于此,在歷史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對話教學的功能及作用,應從對話教學的構成要素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教師轉變
教師是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教學觀念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開展的成敗。在歷史教學中,對于對話教學活動的開展,為了達到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的境地,其著力點應放在教師身上,應注重教師教學觀的轉變,傳統的教學觀主要以知識為本位,以教師傳遞為主要形式,注重強調學生基礎知識及技能的提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但在片面追求知識存量之中,無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由于對話教學實踐價值是回歸教與學的本質,要求教師摒棄舊的傳統教學觀,在對話教學中,教師需要新的對話教學的教學觀,通過自身的成長經驗與情感體驗,才能與學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從而獲得學生的信任。
2.環境創設
歷史教學中對話教學環境的創設,是指對話教學開展的場所、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及人際關系等。根據教學對話的特點,應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然而,在軟環境創設方面,應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努力構造對話型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在對話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善于追問,如講解《春秋戰國的紛爭》課時,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中,應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孟子曾經說過‘春秋無義戰’,你同意這個說法嗎?那么如何看待春秋時期的戰爭呢?”通過對學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二是學會傾聽,盡可能明白學生所要表達的意思,對學生所表達的意思而自己又沒有表達出來的加以闡釋,使學生處于一個民主平等、富有對話氣氛的課堂情境中。
3.教學評價
其是促進教師、學生發展及改進教學實踐的重要手段,在評價方法上,應注重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相結合,注重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及學生自我評價的相互結合。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從而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
4.學生實踐
在對話教學中,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為了促進教師、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即使教師講解了較多的知識,學生反應冷淡,真正的對話也無從談起。因此,在歷史對話教學中,為了提供的對話技能,應從課本預習、傾聽、提問和反思等四個方面予以重視,以保證歷史課堂教學中對話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總結
1.正確理解對話概念,科學開展閱讀對話
對話不是簡單的人與人之間關于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口述,而是通過對某件事情、某篇文章的解讀,將其表達的中心思想和具體觀念運用簡潔明了的語句表述出來,體會其意味深長之意。科學開展閱讀對話,首先,教師要意識到對話是“我們”之間的合作學習與互動的過程,而不是“我”的思想觀念強勢灌輸的過程;其次,教師要認識到語文閱讀本身就是讀者與文章作者之間思想交流互動的過程,要做到尊重彼此;最后,語文閱讀不是簡單地聽說讀寫的過程,而是通過聽說讀寫實現彼此相互學習、共同奮進的目的。
2.合理運用現代化技術,拓展閱讀對話范圍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語文閱讀教學更應該如此。教師要綜合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儀器,為“對話式”閱讀拓展平臺,拓寬學生閱讀范圍,讓閱讀學習渠道多元化。比如在學習《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篇課文時,教師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搜集一些關于火星的圖片和科普知識,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火星的科研宣傳片,然后讓學生對火星的認識進行交流溝通,找出他們所能發現的火星與地球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解答相關課后習題,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完成語文課堂閱讀的學習任務,還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課外知識、探索新事物的積極性,達到教學目的。
3.創建和諧對話環境,促進閱讀對話實施
“對話式”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是要通過師生以平等、互學的心態交流,以強烈的求知欲力爭創新,以包容謙和的態度多思善學來創設一個和諧的對話環境,保證生生交流、師生溝通無障礙、無束縛、暢所欲言,讓學生的創新觀點和發散性思維得到充分尊重和發揮,保證閱讀對話的順利進行。
二、注意問題與反思
一方面,“對話式”閱讀教學容易犯以我為中心、強制灌輸思想的錯誤,這需要師生共同意識到合作學習中“我們”的重要性,剔除個人情緒的影響,要努力實現思想的溝通和融合,保證閱讀的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對話式”閱讀教學不應該僅僅是師生之間的對話,還應該是生生之間的對話,學生之間由于生活閱歷、學習能力、成長背景等大體一致,所以他們之間的交流更方便、更容易、更有效。師生和生生互動是實現閱讀“對話式”交流的重要途徑。
三、結語
(一)課堂上實現師生對話,提升學習效果
教師與學生圍繞課程內容進行對話,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引導,達到增加語文課堂的樂趣、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聽課效果的目的。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對話、提問等方式讓學生介紹或回答與課文相關的問題,打開學生思路,提升學習效果。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的課文《美麗的武夷山》為例,在課堂上,一位同學發言表達了對山的喜愛,教師順勢問道:“其他同學有喜歡山的嗎?”這樣一來,學生便集中精力開始說山、讀山;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還沒起名字,你能為它們取個名字嗎?”學生通過觀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過師生對話,不僅巧妙地把練習題“給山起名字”融進課文,還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課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堂上促進學生交流,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根據課程的需要設置不同的議題、圍繞議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這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和探討,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可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天鵝、大蝦和梭魚》為例,文中的三只動物合伙也拉不動車,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能讓大車動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集體交流中,學生進行互問互答:“它們當中有誰偷懶,沒有使勁嗎?”“不是,他們都使勁了!”“它們應該都往前方使勁拉,這樣才能拉動大車!”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師再讓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們合作?”最后學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賽跑、大掃除等。有針對性地設置議題,讓學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又有利于學生自己品味和體驗。
(三)提出與課本對話,促進對文章的思考
新課標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語文教師除幫助學生鍛煉識字、寫字的能力外,還需帶領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在課堂總結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含義深刻之處發起開放式討論,不設置答案,要求學生在討論中將自己帶入文章,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理想的翅膀》為例,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文中的風箏分別代表怎樣的理想?”借此引導學生思考“風箏”的引申意義;接著教師發起進一步的討論:“每個人的理想不一樣,扎出來的風箏也不一樣,你想放飛什么樣的風箏?”以此發起學生關于自己理想的討論;學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為我的理想是……”、“我還沒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飛風箏,慢慢尋找……”通過討論,學生聯系自己的理想,對“風箏”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風箏”與“理想的翅膀”聯系起來。
二、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