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結構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橫向展開議論
橫向展開議論,是圍繞一個觀點,在同一個層面上,從不同角度展開議論。不同角度之間是一種并列關系,平行展開,互不交叉。這樣展開議論,可以使說理全面,條理清楚。
1.橫向展開議論的關鍵之一是發散性思維
學習橫向展開議論,關鍵在于論證思路的確定和材料的選擇,即如何將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并列的分論點,或者如何找到幾個恰當的論據從多角度論證論點。分解中心論點,關鍵在思維方法。要求我們運用發散式思維模式,圍繞中心論點呈輻射狀展開聯想,迅速找到合適的若干分論點;通過篩選,確定適合寫作的3~4個平行的分論點。各個分論點平行列舉,各個闡述。并列結構的外部語言標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幾個并列的分論點的內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復,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并列式結構模式:
引論(提出中心論點、分論點);
論證分論點1:論據+分析論證;
論證分論點2:論據+分析論證;
論證分論點3:論據+分析論證;
結論(照應全文)。
2.橫向展開議論的關鍵之一是提取分論點
那么如何提出分論點呢?主要方法有:
(1)追問類屬法,即從“是什么”的角度展開。針對話題本身,運用橫向思維,根據它不同的內涵或外延進行多角度分析。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種……”。
(2)追問對象法,即從“關涉誰”的角度展開。就是看話題的兩端可涉及哪些對象。
(3)追問原因法,即從“為什么”的角度展開。就是把中心論點作為結論去追溯這個結論產生的條件和原因。常用的分論點表述方式是“因為……,所
以……”。
(4)追問辦法法,即從“怎么辦”的角度展開。主要是追尋解決或達到的方法和途徑,分論點常用的表達方式是“要……就應該……”。
(5)追問結果法,即從“會怎樣”的角度展開。主要是回答結果和效能方面的問題(意義、作用、價值、影響),常用表達方式是“做到……就會……”。
3.擬寫分論點的要求:分而有范,分而有理,分而有序
(1)分而有范:幾個分論點應該按同一標準(同一角度)回答同一問題。(“扣得住”)
(2)分而有理:分論點之間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疊,互不包容。(“分得開”)
(3)分而有序:分論點排列的先后順序要合乎邏輯,合乎情理。(“排得順”)
4.橫向展開議論的注意事項
第一,要多角度地觀察、分析、認識事物,避免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從同一角度選擇論據,就缺乏廣度,導致論據復沓單調,論證也就顯得以偏概全、蒼白無力。而從不同角度選擇論據,既全面豐富,使論證廣泛展開;又典型精練,使文章嚴謹有力。
第二,分論點角度要統一,不可交叉,不可重復,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第三,一般來說,幾個分論點之間是并列關系,本無前后之分,但要考慮輕重關系、主次關系、先后關系、時間關系。幾個并列分論點的排列順序一般是從主到次、由輕到重、由淺入深,或按人的認識規律來排列。
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應在段首。要特別注意的是,避免給人以泛泛而談的感覺,要注意點題。
5.議論文的寫作中,恰當采用并列式結構展開橫向議論的好處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議論文重在闡明道理,而要說明某個問題,如能分成幾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往往可以使議論顯得有條不紊,多而不亂。
其次,從議論的力度和效果來看,采用并列式結構往往能使議論氣勢恢宏,有如重浪排闊,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從而增強議論的說服力。
最后,議論時恰當合理地采用并列式結構,能顯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維范圍內不同指向的深度開掘,體現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
同時,并列式結構是應試作文寫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縱向展開議論
如果說“橫向議論”是圍繞一個觀點,在同一個層面上,從不同角度展開議論,體現并列關系。那么,“縱向議論”就是圍繞一個觀點,從不同的層面,逐層深入地展開議論,體現遞進關系。
縱向議論主要采用層進式結構,文章各層次之間: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各層的前后順序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改動。或從現象到本質,或從原因到結果,或從一般到特殊,等等。層進式比并列式和對照式更能體現思維的縝密,能使文章更靈活,更具有個性化色彩。
論文標題應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來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盡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省略詞,字符,代號,符號和公式等.論文標題一般不超過30個字.
2.作者姓名和單位
論文的署名包括:參與選定研究課題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員,直接參與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貢獻的人員,參加撰寫論文的人員.如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員聯合完成的論文,應根據每個人員的貢獻大小或根據約定排列名次.
3.論文摘要
摘要即摘錄要點,是對論文內容的簡短陳述,提示論文的主要觀點,見解,論據或概括地簡單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摘要文字要簡明,確切.論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為宜,重要的學術論文不超過1500字數
4.關鍵詞(或主題詞)
關鍵詞是指用來表達論文全文主題內容信息的單詞或術語,供資料查詢之用.每篇論文的關鍵詞一般選取3~5個詞語.
5.提綱
提綱是指論文內容的要點.
6.引言(或稱引論,前言,導言,緒論,序論和導論)
引言是論文的起始部分.內容復雜篇幅長的論文,稱"緒論","序論",要求講清寫作此文的動機,它的內容,意義,欲達之目的.主要是用來簡要說明研究問題的內容,目的,方法和意義,闡明全文的主要觀點(文章論點),借鑒會計領域中前輩及他人的研究情況,知識布局和理論基礎,提出作者本人對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設想以及研究方法,達到的預期成果和現實意義等.如果是調查報告還可以交代背景,說明調查方法.這部分內容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意在概括與領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為宜.在正文里,不用寫"前言"二字,一般寫1個段落,也有寫2個,3個甚至4個段落的.寫完后,在轉入本論時,中間最好空1行.
7.正文
正文是論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論文的主體部分,其功能就是:展開論題,分析論證.正文的內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問題,運用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相結合進行分析論證,揭示出各專業領域客觀事物內部錯綜復雜的聯系及其規律性.正文撰寫的內容反映出文章的邏輯思維性和語言表達能力,決定了論文的可理解性和論證的說服力.正文撰寫必須做到實事求是,客觀真切,準備充分,思維邏輯清晰,層次分明,通俗易懂.
正文撰寫時采用的層次結構方式有以下三種形式:
1.直線推論方式.由文章中心論點出發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由一點進行到另一點的邏輯推演,呈現出直線式的邏輯深入.
2.并列分論方式.把從屬于基本論題的若干個下位論點并列起來,分別進行論述.
3.直線推論與并列分論相結合的方式.即直線分論中包含并列分論,而并列分論下又有直線推論,形成復雜的立體結構.
論文的正文部分通常采用第三種方式(即直線推論與并列推論相結合的方式)的結構層次.
8.結束語
結尾部分,文止而言盡,要照應開頭,要體現全文的整體性.全文渾然一體,首尾呼應,既可以給人一種結構上完整的感覺,又可以收到概括全文,突出中心,加深讀者印象的效果.結尾分總結式結尾,說明式結尾,號召式結尾等三種.
"結語","結束語"等字眼,在正文里不必寫出,視論文體裁和內容而定,照應開頭的,應是一個獨立部分,應與上段之間空一行;若是上部分行文言盡而止的,則不用空一行,等于言盡即止,沒有全文結束部分.
9.致謝語
致謝語可以作為"腳注"放在文章首頁的最下面,也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后.致謝的詞語要誠懇,簡潔恰當.
10.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資料)附在論文的后面,較多的應加頁列出,至少要離開文末四行.書寫論文引用的文獻資料方式,分為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直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號;間接引用,只是轉述大意,又稱意引,不加引號.對于引用的文章內容,要忠實原文,不可斷章取義,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牽強附會;論文寫作中,作者應表明對引文的觀點,立場即稱贊或反對的態度.
1.列舉參考文獻的作用
(1)是尊重原作者,避免掠人之美的嫌疑,同時也表明作者治學態度嚴謹.
(2)文中引文若有差錯時便于及時查對.
(3)使指導教師能清楚地了解作者對問題的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4)反映了作者為撰寫論文而進行閱讀的材料的范圍和水平.
(5)有利于研究相同或相近題目的讀者從參考文獻(資料)中了解情況或受到啟發.
(6)便于在畢業論文答辯時進行審閱和評定成績.
2.列舉參考文獻(資料)的具體要求
(1)按畢業論文參考或引證文章和資料的先后順序排列.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比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介紹,闡述了新型、高效應力結構體系將在我國二十一世紀大規模基本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一、前言
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2種結構形式。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各有所長,前者具有重量輕、強度高、延性好、施工速度快、建筑物內部凈空氣大等優點,而后者剛度大、耗鋼量少、材料費省、防火性能好。綜合利用這兩種結構的優點為高層以建筑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統計分析表明,高層建筑采用鋼——混凝土混合結構和用鋼量約為鋼結構的70%,而施工速度與全鋼結構相當于,在綜合考慮施工周期、結構占用使用面積等因素后,混合結構的綜合經濟指標優于全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綜合經濟指標。
最近建設部和國家冶金工業局在頒布的《建筑用鋼技術政策》中,將鋼——混凝土混合結構列為要大力推廣的建筑新技術,可以預見,混合結構在高層辦公樓、學校、醫院及住宅等建筑中將有較廣泛的應用。
二、索張拉結構
索張拉結構基本受力構件有三類:受壓構件、受彎構件和受拉構件。
對于受壓構件,當構件長細比較大時,由于構件會發生整體失穩,構件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對于受彎構件,由于構件截面應力不均勻,截面邊緣的最大應力往往控制構件的設計,使得構件材料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只有受拉構件,截面的應力均勻,不會發生整體失穩,如利用高強鋼索做成受拉構件,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受拉構件的作用,提高結構的經濟性。
在結構體系中巧妙利用張拉構件,結合少數剛性受壓構件,可構成受力合理的高效張拉結構體系,不僅承載力高、剛度大,且能使各種材料的強度均得到很好的發揮。
三、索穹頂結構
索穹頂結構實際上是一處特殊的索-膜結構,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一種結構效率極高的張力集成體系。其外形類似于穹頂,而主要的構件是鋼索,由始終處于張力狀態的索段構成穹頂,利用膜材作為屋面,因此被命名為索穹頂。由于整個結構除少數幾根壓桿外都處于張力狀態,所以充分發揮了鋼索的強度,只要能避免柔性結構可能發生的結構松弛,索穹頂結構便無彈性失穩之虞,所以,這種結構重量極輕,安裝方便,可具有新穎的造型,經濟合理,被成功地應用于一些大跨度和超大跨度的結構。
四、膜結構
膜結構是張力結構體系的一種,它以具有優良性能的柔軟織物為膜材,由膜內的空氣壓力支承膜面(充氣式膜結構或所承式膜結構),或利用鋼索或風性支承結構向膜內預施加張力(張力膜結構),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剛度、能夠覆蓋大空間的結構體系。膜結構采用的薄膜的材料,大多采用涂層織物薄膜,分為兩部分,內部為基材織物,主要決定膜材的力學性質,提供材料的抗拉強度、抗撕裂強度等;外層為涂層,主要解決膜材的物理性質,提供材料的耐火、耐久性及防水、自潔性等,常用膜材一般為聚酯織物涂敷氯乙烯涂層膜材、玻璃纖維織物涂敷聚四氟乙烯涂層或有機硅樹酯涂層膜材。膜材并接的結構接縫多采用熱焊,非結構接縫采用縫合。
膜結構具有如下特點:造型活潑優美,富有時代氣息;自重輕,適合大跨度的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光,減少能源消耗;價格相對低廉,施工速度快;結構抗震性能好。
充氣膜結構有單層、雙層、氣肋式三種形式,充氣膜結構一般需要長期不間斷地能源供應,在低拱度大跨度建筑中的單層膜結構必須是封閉的空間,以保持一定氣壓差。在氣候惡劣的地方,空氣膜結構的維護有一定的困難,不少建筑曾遭意外的漏氣而下癟。五、高效預應力結構體系
高效預應力結構是指用高強度材料、現代設計方法和先進的施工工藝建筑起來的預應力結構,是當今技術最先進、用途最廣、最有發展前途的一種建筑結構型式之一。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高大精尖的土木建筑結構都采用了高效預應力技術,如,大型公共建筑、大跨重載工業建筑、高層建筑、大中跨度橋梁、大型特種結構、電視塔、核電站安全殼、海洋平臺等幾乎全部采用了這一技術。
近年來,高效預應力技術在我國發展迅速,已制定專門的預應力結構設計、施工規程、工程中應用的預應力結構體系也很豐富。典型工程實例有:面積最大的單體預應力工程是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工程,每層建筑面積約8.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35平方米,在混凝土板、墻、框架、柱以及鋼屋架、鋼梁和鋼管網架中大量采用了預應力技術;柱網最大的預應力工程是深圳車港工程,標準層平面尺寸159×103.5米,標準柱網16×25米,總建筑面積9.5萬平方米;最在的預應力鋼桁架工程是北京西站主站房工程,該預應力鋼桁架跨度45米,桁架上承40米高的中式門樓,門樓總重5400余噸;層數最多的預應力工程是廣東國際大夏主樓,總計63層;高度最高的預應力工程是青島中銀大廈,總高度241米,58層,等等因篇幅所限,文章重點介紹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工程和北京西客站主站房工程。
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工程全面采用了高效預應力技術,僅無粘結預應力筋量就達4000余噸堪稱本世紀國內最大的預應力工程之一。新航站樓的基礎為整體預應力平板片筏基礎,上部結構采用了預應力框架、剪力墻體系和預應力板柱、剪力墻體系,部分屋面采用了預應力空間焊接鋼管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