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音樂實踐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鄉土音樂文化的內容、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總是與特定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有著鮮明的區域特征,是其它文化無法替代的。鄉土音樂有很強的滲透力,兒童從出生開始就已經不自覺的被打上了鄉土文化的烙印。將鄉土音樂納入幼兒園課程之中,形成具有自己幼兒園特色的園本音樂教材,那么,幼兒園音樂教育將會更富有生命力和實效性。
1 發揮鄉土音樂的教益功能,陶冶幼兒的品行。
音樂教育是用音樂打動和熏陶幼兒的心靈,引導幼兒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我們在選取教材時注重選擇健康向上的內容,教育過程能否為幼兒提供有益的學習經驗并符合其發展需要。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多方面協調發展,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良好個性,為一生打好基礎。例如:在我們寧波電視臺播放的《來發講啥西》歌曲中有幾句“閑話要講講道理”等,這樣的歌詞既是我們寧波人自己方言而編寫的歌曲同時也是富有教育意義的。意思說:“做人有話要好好說,不能無理取鬧等。從中讓孩子在學唱中快樂的體驗了屬于我們寧波自己的歌曲而感到驕傲,在情感教育上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不能為了一件小事情吵架而不團結。除了地方鄉土文化外還可以灌輸我們中國鄉土文化的歌曲。例如:學習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時可以借助影片資料《雷鋒》讓幼兒觀看,使幼兒感到歌曲中的音樂形象。這時候大班幼兒學唱歌曲的旋律,領悟歌曲的內容就會有一種“滋味”在心頭,而這種“滋味”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所達到的目的。
幼兒的音樂教育還應是“快樂”的,再配上讓幼兒與音樂一起游戲,在快樂游戲中主動探索感受音樂、大膽創造音樂,滿足幼兒活動和交往的需要獲得應有的自我愉悅與審美享受。
2 利用鄉土音樂作教材,培養幼兒創編力。
教師選擇內容應該從幼兒的周圍熟悉的環境選取教材,使本土教材內容既來源于幼兒生活,又高于幼兒生活,引起他們心靈上的共鳴。比如:大班歌唱活動《夸夸我們的家鄉》我可以把它改編歌詞,結合自己寧波美食,美景來改編歌詞。來表達和贊夸我們自己的家鄉----寧波。(歌詞:夸夸夸,夸家鄉,我們的家鄉叫寧波。寧波湯圓甜又甜吶。奉化芋艿香又香吶等)。教師通過圖譜結合,欣賞,學唱,讓孩子在歌詞改編中體驗了夸自己家鄉的樂趣,同時也體會了身為寧波人的驕傲。
在改編歌詞,學會了唱歌曲,欣賞歌曲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變化演唱,結合寧波的美食替換寧波的美景之部分的歌詞。(歌詞:夸夸夸,夸家鄉,我們的家鄉叫寧波。寧波靈橋真牢固吶等)進一步探索表現“寧波人夸寧波的自豪”。我們在美食,風景創編的基礎上還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維。比如:進行引導我們除了是寧波人,還是那個地方的人。還可以說除了我們是寧波人范圍再縮短我們是寧波市什么區的人。例如:寧波鄞州,美景梁祝公園等。寧波慈溪,美食楊梅等。一一進行創編欣賞歌唱。活動后,幼兒意猶未盡,老師們便還可以將此活動延伸到區角中,配上打擊樂器成為音樂角的一大保留節目。
3 結合鄉土音樂教學,滲透鄉土文化習俗。
通過"看"和"聽",潛移默化地使鄉土音樂在幼兒腦中扎下了根,調動了他們對鄉土音樂的興趣,產生了強烈的欲望。從中將鄉土音樂與活動主題相結合挖掘本土音樂資源,激發幼兒對鄉土文化的習俗了解。
比如: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讓孩子欣賞《馬燈調》讓孩子了解春節那喜慶場景。仿佛看到大街上舞龍舞獅,馬燈非常熱鬧,人們在快樂過著新年。使孩子在歌曲中了解了新年的文化習俗。
【關鍵詞】新教材;教學研究;素質;教育
1. 指導思想
在《音樂課程標準》中告訴我們:音樂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目標是“育人”而不僅僅是“育才”;它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樂新課程提醒我:音樂教育應當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要面對全體學生,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探究與創造,弘揚民族音樂也尊重多元文化。
2. 新課程教學在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
2.1 學生“學”的問題。
(1)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源泉。當代學生是聽著各種媒體傳播的大眾娛樂性音樂長大的,因此從心理上比較接受通俗音樂排斥課本音樂;在教學過程中又由于音樂基礎知識的缺乏,對音樂語言運用的理解比較生疏,在實踐和創造中的表現不太理想,合作效果差。
(2)學生學習的動機。小學階段,應接不暇的各種作業使學生一直處于情緒緊張、精神疲憊的狀態下;相比之下, 音樂課沒有升學壓力、沒有高低分之心理落差,自然而然成了一堂休閑放松的調劑課,使學生對學習音樂課不重視。只有良好的學習動機才能促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音樂教學是育人最好的教材,她能啟迪人生,給人以智慧和勇氣。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更重的要是通過音樂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并為其他各科的學習創造寬松的學習條件,以促進教育的和諧全面發展。教學中首先應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材中的旋律、歌詞,都是有潛力可挖的,適時地引導學生學會欣賞,體驗其中的奧妙,學生就會在學習態度上有所轉變,有所提高。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會隨之感興趣,肯下功夫、花力氣。
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實際上也是培養學生學習各門學科的積極性。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民族的文化品位。見于這一觀點,我們就應當重視音樂教學,使音樂教學同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進來,我們的教育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2.2 教師“教”的問題。
(1)教師的教育事業心。良好的教學心態是音樂教師必備的精神狀態。在普通小學教學工作中, 音樂課總是擺在次要地位,常因特殊需要被沖走;除了有節日慶?;顒踊蛞魳繁荣愅?平日里,學校領導是不會踏進音樂教室來關注你教學的;在課堂上,由于學生的不配合而引發的教學事件帶來的情緒沖擊,無論是哪種狀況,作為美好情感的傳遞者――音樂教師只能以平和的心態坦然去面對,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熱誠開朗的心,才能不斷求進,默默中創造不平凡的教學業績,開創屬于自己的特色天地。
(2)教師的教學儀態。微笑、熱情、善解人意的表情會拉近師生的距離,充滿動感的手勢能鼓舞學生的激情,這些無聲語言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最佳媒介。“只有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當你渾身散發著對生活的熱愛、對音樂的癡迷出現在學生面前時 ,他們馬上會感染你的快樂、接受你的鼓動,不由自主地走進你所展示的音樂世界。
關鍵詞: 歌唱教學 興趣培養 能力培養 自信心培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推進,中小學音樂教育也不斷向前發展,中小學音樂教育如何在這一使命中發揮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我們應該對創新教育大形勢進行深刻認識,從創新教育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小學音樂教育。在大力提倡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好壞,將會極大地關系到素質教育發展的成敗。而音樂課堂中的歌唱教學是音樂教育的主要成份,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關鍵。
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有了歌唱的基礎,更高層次的音樂教育就能得以發展. 只有人聲――這個人們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優美的樂器,才是使音樂文化屬于每個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學習歌唱,然后學習其它,將使學生具有多種音樂能力的準備." 因此歌唱教學在音樂教育中舉足輕重。
因此,教師應該大膽重組教材,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如果從以下幾個方面去上課,效果應該不錯。
一、教師要沖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觀念
音樂教育是以面向全體國民提高全民素質為目的的,它既可以樂已也可以娛人,并以其自身的快樂本性使學生沉靜在美的享受之中,而了解學生是教學發展的主體,建立起知情并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融洽的學習氣氛,建立良好的教學空間。內容豐富,靈活運用教材,降低知識難度,強調學習過程,重審美、情感的能力培養;時間上有保證,每節課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之中;課堂氣氛,師生融為一體,共同參與活動,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氛圍。
二、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興趣在音樂教學中,作為音樂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而且更應該在新形勢下積極轉變傳統的觀念,要“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審美觀念為宗旨,培養學生興趣。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音樂教師不但要掌握本專業知識,而且還有會運用網絡技術、多媒體、計算機等先進的教育技術,善于駕馭課堂,創設和諧課堂的能力。既讓學生喜歡上這節課,又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網絡多媒體的介入活躍了音樂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音樂課的教學方式,使音樂從單純的聽覺藝術拓展為視聽藝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自覺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引發了學習的動機。
2、運用教師語言激發興趣。
俗話說"言為心聲,音為心語",語言在音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音樂藝術的造型基礎與創作核心,如果在音樂教學中失去了優美,生動的語言,就會使其變得枯燥無味,失去藝術魅力。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在教學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要一往情深,教師的語言,神態要充滿對音樂的濃厚情趣.同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育對象,精心安排設置好語境,在把握好語感的基礎上,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轉移到學習上來,使學生產生高昂情緒和振奮的心理狀態,情不自禁地參與到唱歌教學中來,教師以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使之產生共鳴,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
3、教師要更新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以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可見興趣在教育教學中的力量是巨大的。音樂是凈化心靈的一門藝術,它以優美的旋律、蕩氣回腸的音符、感染聽眾,引起共鳴。“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這種效果是任何學科的教學手段也難以達到的。它蘊含豐富的想像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由地馳騁。這對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學習《雪絨花》這首歌曲時,可讓學生想像冬天下雪時在室外玩耍的情景。讓學生從中去體味音樂優美的旋律和美好的意境,歌唱教學雖然是技能課,但我們主要是培養學生敢于表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良好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鑒別美、審美的能力,而并非是培養高素質的專業音樂人才。作為基礎教學階段的中小學音樂歌唱教學,其基礎性主要不是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音樂學習興趣,或者說音樂興趣是基礎中的基礎,因為,沒有興趣作基礎,包括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內的音樂教學的基本任務就難以完成。
三、教師做好范唱,恰當引導學生
盡管如今的新課程有很好的音像資料,但教師的范唱最能直接影響學生對所學歌曲的印象。要想啟發學生正確表現歌曲的感情,教師就必須通過范唱,讓學生對歌曲有個初步感受,從而進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要想啟發學生正確表現歌曲的感情,教師就必須通過范唱,讓學生對歌曲有個初步感受,從而進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例如:在教學歌曲《我的祖家是歌鄉》時,要求學生把握歌曲中溫柔、甜美的感情。于是,范唱時用輕聲,并配上律動,這時,有的同學的頭就微微地晃動,眼睛注視著老師。通過這種范唱的引導,學生都掌握了輕聲演唱歌曲的,并把握了此曲溫柔、甜美的感情,甚至還想象歌曲的甜美畫面。通過多種教學模式,擴大學生視野,增長知識音樂課中發聲練習是培養學生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我認識到在音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以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對學生的真情來感染學生,使學生喜愛音樂,以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動情表現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來體驗音樂的美感,以自已生動活潑的形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充分的滿足和愉悅健康的審美體驗。同時還課題提出一些問題來恰當的引導學生,在學習七年級《七子之歌》這一歌曲時,在枯燥的節奏教學環節中,依次設計了一組問題“七子”指的是什么?詞作者是誰?歌曲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你是怎樣理解歌曲的?讓學生探究討論。學生結合自已所了解的,不難說出以上幾個問題,然后再通過欣賞,此時學生的情感伴隨著他們內心的心理體驗,自然地流露出來,練習也伴隨著生動的審美體驗。
音樂課堂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新的課標為我們樹立了新的奮斗目標,音樂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從學生的快樂出發,從學生的基礎出發,以發展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不斷改革,不斷進步,增強課堂上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去努力創造情感化、人性化的歌唱教學。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溫恒福. 論教學方式的改變[J].中國教育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