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長期股權投資評估方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般情況下,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方法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是成本法,第二是權益法。其中成本法主要指在長期股權投資的情況下,依據現有的股份評估內容評價被投資企業的價值,然后預測再次投資的成本,再次投資過程中要考慮好各種貶值因素,扣除投資中的附帶損失,這種評估方法便是成本法。另一種核算方法是權益法,權益法主要指以投資時支付的資產價值計價,然后依靠持有的被投資企業的股份利益的變化調整投資價值范圍進行核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比較適合應用于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此核算方式主要取決于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的控制力,否則不建議使用此類方法。
二、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會計核算改進措施
在上市公司的管理中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方法可以有很多種,至于使用哪一種就需要會計人員進行合理斟酌,首先可以將企業的股權進行分類,以便于會計核算分析。另外一種情況是上市公司能和被投資單位進行共同控制與相互影響,比如在某項經濟活動中可以實現雙方共同控制較為重要的生產經營決策和財務事件,而相互影響是雙方在另一個企業的財務決策中有參與權,但是沒有控制權,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權益法進行會計核算,如果投資公司對投資單位沒有影響關系,也沒有控制權,那么市場上也沒有任何權益的產生,這種情況下需要采用成本法進行會計核算。在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會計核算中成本法和權益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比如成本法向權益法進行核算時,利用成本法核算的股權投資價值要作為最初的投資成本按照權益法進行相應的核算。這種轉換的主要條件是:投資公司對被投資公司失去了影響力和控制權,長期股權投資的經濟價值不能準確的核算出來,此時投資公司仍然繼續投資,公司對被投資企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控制力,這時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該將原持有的股權與新增股權分別處理。首先可以通過商譽形式,利用應得利益的比例衡量投資企業持有的凈資產價值和原有股份價值之間的差額,如果有余額就沒有必要調整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否則就應該做適當的調整。而權益法向成本法進行轉化的情況一般是由于投資期間,投資企業新增的投資金額或者是追加的投資轉移到其他隸屬公司,應該依據會計核算相關規定調整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另外在投資過程中出現的消減投資現象,導致股權核算方法從權益法轉變為成本法,這時需要改變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以便為改變核算方法提供基本依據。
三、結語
關鍵詞: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會計核算
隨著新會計原則的施行,對企業持有上市公司股權自然存在不同的會計核算途徑但是很多企業對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是不能直接兌現成股份流通的,所以這些企業要通過置換股份獲得利潤一般都采用權益法或成本法進行核算。由于現在對上市公司股份置換的順利實行,使企業掌握的股權變為能夠流通的股份了,那么新會計原則中所確定的資產成本核算方法則更多更繁復了,因此如何正確調整成本法和權益法的適用范圍便成了當下必須之行。
1、股權投資核算方法—成本法
股權投資通常是指通過投資購買其他企業的股票或者以別的形式投資其他企業,從而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這種經濟效益一般是以控制被投資企業相應的股份實現的。
1.1成本法的概念
成本法,是指在長期股權投資的情況下,根據已掌握的股份評估被投資企業的價值預測其再次投資的成本,同時考慮各種貶值因素,將附帶損失從成本中扣除后而得到的商業價值的評估方法。
1.2成本法的適用范圍
成本法一方面體現了會計原則中的重要性原則,一方面很恰當的符合了控制型的股權投資的經濟本質。這種核算方式一般適用于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控制力強弱的兩種不同情況。
2、股權投資核算方法—權益法
2.1權益法的概念
權益法是指以投資時支付的資產價值計價,然后依靠持有的被投資企業的股份利益的變動對投資的價值范圍進行調整的方法。
2.2權益法的適用范圍
權益法適用于長期股權投資,選用這種核算方式主要取決于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當企業對被投資企業掌控越多,控制力越大,影響越大時,一般選用權益法核算。可是,如果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沒有影響力、控制力時,這種方法則不適用,此時應該改用成本法來核算。
3、股權投資中核算方法的相互轉換
3.1成本法向權益法轉化
當成本法向權益法轉化時,成本法下核算的股權投資的所有價值則要作為最初的投資成本按照權益法進行核算。
其一,原持有公司對被投資企業失去控制力、影響力,長期股權投資在市場中沒有得到報價和經濟價值不能很準確的核算的出來的,又因為此時不斷地投資最后導致公司持股的比例上升,從而公司對被投資企業能夠產生重大影響或實施共同控制,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將原持有的股權部分和新增的股權部分作分別處理:
(1)通過投資比較表現的商譽形式,利用應得利潤的比例衡量被投資企業持有的凈資產的價值份額與原持有的股份價值余額間的差額,如果被投資企業的凈資產價值份額超過了原持有股份的余額,就不用調整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而當原獲得投資時因投資成本超出了被投資企業可識別凈資產價值份額時,公司則會出現虧損的狀況,此時理應對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作出調整,并對損虧與盈利進行仔細清算。
(2)對于新獲得的股權部分,將之后新增的投資成本與持有的股份價值做比較,股權投資成本多于在所投資的企業中持有的可識別的凈資產價值的份額的,就不需要調整投資成本了;相反,如果公司的股權投資成本超出了在所投資的企業中持有的可識別的資產價值的份額,沒有給公司帶來正面的經濟效益,反而會虧損,則應該立刻對投資成本作出調整,同時應合理計算考慮來取得別的地方的收益。
(3)對于被投資企業的可識別凈資產價值的波動影響到原持股比例的部分的調整,必須是在對被投資企業投資的日子起到新進行投資的日期之間。在此期間所持有的被投資公司的凈利潤價值份額,應在調整投資賬面價值的同時,調整其他收益;對于新增的股權投資,也應從投資日起到另一投資日截止,對這一時期公司的利潤效益進行核算,應記清虧損及收益,以及合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價值。
其二,對因長期投資導致對被投資企業從無影響力和控制力到有很大的控制能力和及重大影響時,應該按照投資比例的轉變重新確立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3.2權益法向成本法轉化
第一,由于投資期間,對投資企業新增投資金額或其他緣故追加投資,是投資公司對被投資公司的相應股權掌控轉移到對它的子公司或隸屬公司的,應該按照相關規定合法的對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作出相應調整。
第二,除此以外,因為投資期間削減投資,導致對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從開始的權益法改成成本法的,應當以改變核算法時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作為成本法核算的基本數據。
4、新會計準則下股權投資會計核算的利與弊
其一,新會計準則下選用的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有利之處是:簡化了長期股權核算方法,提高了它的簡便性程度,有利會計人員的工作;細化了相關科目的規范對象;充分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更提高和保證了會計工作的質量。
其二,它的弊端是:核算辦法太過注重表決權的比例;處理多重持股和交叉持股時準確度不夠,會引發資產泡沫;過度重視清算性股分利潤,違背了會計原則的重要性原則;
總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發展,各個地方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日趨呈現出多元化。股權投資核算規則的優劣,直接就影響著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所以,選擇適合有效的核算方法是一個公司進行股權投資的重中之重,必需要正確處理與調整好股權投資核算方法之間的關系與適用范圍。
參考文獻:
[1]劉玉芝.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的比較探討[J].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6.
(一)后續計量方法選擇的變化
舊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對子公司、合營公司和聯營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按照權益法進行后續計量。對其他參股企業(不控制,不共同控制,也無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新準則下后續計量方法發生了較大變化。新舊準則下長期股權投資后續計量方法比較見表1:
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與《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的規定相協調,優化母公司財務報表與合并財務報表的分工,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充分;二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子公司實際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之前,母公司墊付資金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的情況發生。
(二)權益法具體應用的變化
按照成本法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后續計量時,新舊準則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但按照權益法進行后續計量時,新舊準則在細節方面差異較大。
1.權益法核算確認投資收益的基礎發生了改變
在舊準則下,企業在按照權益法確認對被投資單位的投資收益時,直接以被投資單位當年的凈利潤或凈虧損為基礎確認即可。在新準則下,企業在按照權益法確認對被投資單位的投資收益時,應當以調整后的凈利潤或凈虧損為基礎,除非這些調整不切合實際。這些調整一般包括:
(1)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調整。取得投資時有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不同的,未來期間在計算歸屬母公司應享有的凈利潤或應承擔的凈虧損時,應考慮對被投資單位商品銷售成本,計提的折舊額、攤銷額以及資產減值準備金額等進行的調整。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較小,按照重要性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也可以不進行調整。
(2)企業與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之間發生的內部交易損益,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歸屬于投資企業的部分,應當予以抵銷,在此基礎上確認投資損益。投資企業與被投資單位發生的內部交易損失,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等規定屬于資產減值損失的,應當全額確認。
經過上述調整,雖然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調整的程序比較復雜,且一般會涉及很多期間,不易操作;二是投資企業當期收取的被投資企業的分紅與前期確認的投資收益之間的對應關系減弱。
2.對超額虧損的確認不同
舊準則下,投資企業確認被投資單位發生的凈虧損時,以投資賬面價值減計至零為限;如果被投資單位以后各期實現凈利潤,投資企業應在計算的收益分享額超過未確認的虧損分擔額以后,按超過未確認的虧損分擔額的金額,恢復投資的賬面價值。
新準則下,投資企業在確認應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凈虧損時,不僅僅限于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首先,應減計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直至沖減為零;其次,沖減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其他長期權益至零(其他長期權益主要指對被投資單位的長期債權,但不包括投資企業與被投資單位之間因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產生的長期債權);最后,如果企業在投資合同或協議中約定履行其他額外的損失補償義務的,還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的規定確認預計承擔的損失金額,確認為一項預計負債。被投資單位以后實現凈利潤的,投資企業在其收益分享額彌補未確認的虧損分擔額后,按上述相反順序依次調整預計負債、其他長期權益和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三)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的變化
舊準則下,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將其賬面價值與實際取得價款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投資損益。新準則下,除將其賬面價值與實際取得價款的差額確認為當期收益外,還需考慮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而計入投資方所有者權益的部分的處理。處置境外投資時,在合并報表層面還需考慮其對應的外幣報表折算差額。
在對長期股權投資按照權益法進行核算時,新舊準則都規定,投資方除了以調整后的被投資方的凈利潤為基礎確認投資收益外,對于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應當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并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在轉讓該投資時,舊準則規定,投資企業應按照相應比例將其從“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科目下調整至“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此處理不改變投資企業資本公積的賬面價值,也不改變投資企業的損益和所有者權益結構。而新準則規定,應將原計入所有者權益的部分按相應比例轉入當期損益。
按照舊準則操作,在該投資已經轉讓的情況下,原直接計入投資企業所有者權益部分依然以資本公積的形式存在,賬面反映的該項投資的整體收益與事實存在差異。新準則的規定明顯優于舊準則的規定,相當于在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完成了該部分股權投資收益的清算,更客觀、全面的反映了該項投資的實際收益。
針對外幣報表折算差,新準則規定企業在處置境外經營時,在合并報表層面應當將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列示的,與該境外經營相關的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自所有者權益項目轉入處置當期的損益。而舊準則對此沒有明確的規定,實務中的處理也不盡相同。
(四)長期股權投資差額會計處理的變化
股權投資差額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初始投資成本與投資方應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之間的差額;二是投資企業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
舊準則對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采取了十分簡單的處理方式。長期股權投資借方差額按一定期限平均攤銷,計入損益。股權投資差額的攤銷期限依照合同規定或在不超過10年進行攤銷。初始投資成本低于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之間的差額,直接計入資本公積(股權投資準備)。
新準則對股權投資差額不再采用過去的綜合攤銷方法,而是區分不同情況做出了較為細致的規定。
對于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形成的對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其投資成本按照應享有的被投資單位賬面凈資產的份額確認,因而不存在股權投資差額,不確認商譽。合并對價與享有的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份額的部分的差額,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
對于其他方式形成的對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差額,區分母公司財務報表和合并財務報表兩個層面進行處理。在母公司報表層面,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應對取得的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的公允價值以及合并成本的計量進行復核,經復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對于負商譽不予確認,在合并當日計入當期損益。在合并財務報表層面,應當將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部分單獨確認為商譽,期末需要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投資企業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被投資單位相關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即需按照購買日被投資單位的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對其財務報表進行調整后再納入合并財務報表。
對聯營企業、合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與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差額的處理基本一致。由于不需編制合并財務報表,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部分不必單獨確認商譽。負商譽復核后計入當期損益。投資企業享有的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與其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在計算投資收益時調整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
(五)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會計處理的變化
1.進行減值測試的前提有所改變
舊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定期對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逐項進行檢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檢查一次。可見,在舊準則下,無論長期股權投資是否存在減值跡象,期末都要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減值測試。新準則規定,在資產負債表日應首先分析長期股權投資是否存在減值跡象,如果存在減值跡象則需要進行減值測試。不存在減值跡象的,則不需要進行減值測試。較舊準則而言,新準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年末減值測試的工作量。
2.減值準備的轉回受到限制
舊準則規定,已確認計提減值準備的長期投資的價值又得以恢復的,應在原已確認的投資損失的數額內轉回。新準則規定,對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合營公司提取的減值準備,一經提取以后期間均不允許轉回;對持有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其他參股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計提的減值準備,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2 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處理。
二、實施新長期股權投資準則對企業的主要財務影響
(一)對母公司資產規模及盈利情況造成沖擊
新準則規定,對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由原來的權益法改為成本法,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再按照權益法進行調整。該變化對合并財務報表沒有影響,但對母公司,特別是控股型母公司的個別財務報表影響較大。權益法和成本法兩者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如何確認投資收益。權益法要求按照被投資企業當年實現的凈損益進行調整后確認投資收益(投資損失),收到現金股利沖減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成本法則規定,只有在收到股利時才確認投資收益,被投資單位當年的盈虧不會影響投資企業的利潤。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發放的股利遠低于其當年實現的凈利潤。核算方法改變后,在子公司持續盈利的情況下,母公司采用成本法確認的投資收益要低于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收益,賬面所反映的資產總額和凈資產也遠低于按照權益法核算時的資產總額和凈資產;在子公司持續虧損的情況下,則正好相反。這一變化對集團公司的母公司或者控股型公司影響較大,客觀上也要求企業適時調整業績評價體系中的財務指標。
(二)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可能導致企業資產的大幅波動,為企業操縱會計信息提供了新途徑
新準則下,對于除子公司、合營公司和聯營公司之外的企業長期股權投資,如果其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應當將其確認為一項金融工具,并按照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非金融類企業所持有的可以確認為一項金融工具的長期股權投資,絕大多數是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或者戰略配售時在一級市場上申購的,其成本一般情況下均低于市場價值,因此對此類長期股權投資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在首次執行新準則時將會大幅增加公司的資產總額和凈資產,對公司財務狀況帶來較大影響。而在首次執行日之后,需要按照公允價值的變化來調整賬面價值,在資本市場劇烈震蕩的情況下,公司的凈資產也將隨之大幅波動。
新準則還規定,當對一家公司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響的情況下,如果該公司股權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則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實務中判斷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控制程度時一般都按照享有的表決權確定。企業可以通過出售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等途徑,來減少其所享有的上市公司的表決權。進而將持有的該上市公司的股權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從而達到增加凈資產,降低資產負債率,調整當期收益的目的。新準則的這一規定為企業操縱會計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徑。
(三)迫使公司改變原有的財務政策
1.需調整公司的利潤分配政策
實務中,一般都以母公司的凈利潤為基礎進行利潤分配。采用成本法對子公司進行后續計量后,在子公司不分配利潤或分配較低的情況下,如果母公司自身沒有經營活動,或經營活動的收益不足以彌補費用支出的情況下,實施新準則后母公司的凈利潤有可能很小,留存收益甚至有可能為負數,這樣就不具備分紅的前提條件。但按照國家財政及證監會的要求,或者為了滿足資本市場的預期,企業需要進行利潤分配,為此就必須調整對其所屬子公司采取的利潤分配政策,要求子公司進行利潤分配。
2.需適當調整公司的籌資策略
執行新準則后,公司的資產狀況和經營成果會有較大變化。其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發展能力與之前相比也會有改變,這種改變有時候甚至是顛覆性的。在準則執行之初,這些變化必然會引起利益相關者,特別是債權人的高度關注。因此公司在進行耐心解釋的同時,需適當調整公司的籌資策略,采取合理的籌資方式,調整籌資規模。
(四)對會計實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需增設備查簿,做好相關信息的記錄和存檔工作
實施新準則后,部分會計處理和會計信息將不會進入企業的會計賬簿,但這些會計信息是以后進行會計核算、編制報表所必須的。企業應當設置備查簿,記錄這些信息。如:編制合并報表時對子公司的投資進行權益法核算的調整分錄;投資取得日被投資方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等。上述信息的記錄和管理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需制定確定公允價值的內部流程
新準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但公允價值的確定不能單獨依靠財務部門,需要其他業務部門配合。應當在企業內部建立確定公允價值的內部規范和流程,明確公允價值確定的依據和方法,做好公允價值確定過程的記錄,做到有據可依。在長期股權投資取得階段,首先應當聘請有相關資質的中介機構對被收購對象進行審計、評估;其次,由專門部門對評估結果進行審查。重點審查評估方法是否合理,評估增值的理由是否充分等。審查通過的,需報公司相關機構批準評估結果。評估結果批復后,將評估報告交會計處理并存檔。
三、有關政策建議
從目前的實施情況來看,筆者認為,新長期股權投資準則還存在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一)在不斷加強和完善會計信息監管的情況下,允許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在減值因素消失,價值回升的情況下進行轉回。之所以不允許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轉回主要是為了防止企業利用減值準備操縱利潤,另外也是考慮到長期股權投資一旦發生減值,其價值恢復的可能性較小。但事實上并非所有的長期股權投資發生減值后其價值就不會恢復,新準則如此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經濟業務的實質。
(二)在母公司報表層面對合營公司和聯營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亦采用成本法核算。在母公司財務報表中對長期股權投資按照成本法核算,旨在強調法律實體的概念,重點在于從法律實體的角度反映投資資產的業績。權益法則強調同一管理階層下的經濟實體,使用權益法提供的損益信息類似于通過合并得到的信息。新長期股權投資準則規定僅對子公司采用成本法,而對合營公司和聯營公司采用權益法,這構成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一項實質性差異。從控制以及掌控被投資單位分紅能力的角度來講,對子公司的控制力度顯然要大于合營公司和聯營公司,但為什么反而要對掌控力度不強的未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予以確認?因此建議在母公司報表中對合營公司和聯營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也采用成本法進行核算。
主要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戴德明,毛新述,姚淑瑜.合并報表與母公司報表的有用性:理論分析與經驗檢驗.會計研究,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