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音樂教師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音樂師資;聲樂教育;思考
聲樂專長是音樂教育師資非常實用的教學手段。因此,聲樂教育的質量對于學生十分重要。我國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隊伍的提高與發展。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革,教師的課堂生活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音樂教師的聲樂教學水平主要取決于高師的聲樂教學水平。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深切地感到目前教學中存在弊端,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夠掌握音樂教學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學生出校之后不能立即適應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需要。新世紀中國的教師隊伍將是21世紀中國社會最具變化的職業。同時,教師角色的轉變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實踐,是學校確定師資培養方向的重要依據,必定會引發師資教育的深刻變革。
一、聲樂教師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聲樂藝術的發展同聲樂教育的發展總是緊緊相聯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歌唱藝術水平往往反映著聲樂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師的教學和演唱水平是至關重要的,要提高高師聲樂教學水平,必須要有一支素質優良的聲樂教師隊伍。
1教師要有總的正確的歌唱藝術觀念,掌握正確的唱法,只有老師明白了,學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師本人都沒有搞懂正確的唱法,教學時難免陷入“盲人騎瞎馬”的境地。因此,聲樂教師尤其是剛畢業的年輕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的學習和提高,形成正確的歌唱藝術觀念,盡可能地掌握多種風格的作品演唱。
2要有個好耳朵。聲樂教學這門藝術主要通過聽覺來進行,聲樂中的絕大多數問題,只能靠聽覺去把關,教師必須借助敏銳和有經驗的聽覺,去準確地判斷學生發生和演唱時的音準、節奏、音質、音色、共鳴、氣息、讀字等情況并及時對學生的發聲和演唱作出調整。如果耳朵不靈辨別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導到錯的方向上去。
3聲樂教師必須具有“對癥下藥”的能力。每一位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歌唱發生技巧和歌唱藝術表現上的問題,聲樂教學過程就是師生合作及時發現問題運用有效的訓練手段,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
4聲樂教師應具有較強的舞臺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鋼琴伴奏能力。具備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師可以使言傳與身教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的教學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
5聲樂教師必須具有全面的文化藝術修養和相關學科知識。聲樂是音樂詩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結合的藝術,好的演唱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發聲技巧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之上,聲樂教師的修養越全面知識結構越完備,越有可能成為聲樂教育家,并培養出大量優秀的聲樂人才。二、教師的角色轉變與師資隊伍的培養
1隨著改革的發展,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在教學實踐中,迫切需要能適應教育和新《音樂課程標準》實施要求的大批優秀音樂師資隊伍。而傳統的音樂教育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一些基礎的知識技能缺乏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節奏感的培養,準確的歌唱能力的培養,聽覺能力的培養,多聲部能力的培養,讀譜能力的培養,音樂創造的培養;音樂中合作能力的培養兒童訓練及青少年變聲期的訓練等方面。如果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教師僅僅只是琴彈得好,美聲唱得好,這樣能解決學校教育的實際問題嗎?教師的角色不能是等學生畢業以后到工作崗位才培養,這樣學生在學校學習是盲目的。改革后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首先是把學生作為未來的教師培養,并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使他們早一點地進入教師角色,為學生創設特殊的環境,使學生像教師專業發展。同時,讓學生參加與學校的改革,使學生感到自己既是學生又是未來的教師。教師不僅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教授給學生,還要通過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養,言傳身教地去影響學生。所以,高師聲樂教育專業培養未來的教師要加強人格和道德的修養,更好地適應基礎音樂教育。
2盡管近年高師音樂系科的師資建設有了大的發展,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問題是師資隊伍建設發展不平衡,一些院系師資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問題,教授、副教授的年齡偏大,沒有提供必要的條件對年輕教師進行培養,忽視學科隊伍的梯隊建設,師資水平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因之,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3合理的師資結構,重點培養思想覺悟高、業務能力強,有一定教學科研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師,使他們盡快成長。
4各系院的領導應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合理使用人才,為教師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
手勢是一種無聲的語言,音樂課上教師的肢體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會在教唱歌曲或是帶領學生欣賞一首作品等等都需要用一些肢體的動作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欣賞能力。例如在《行進中的歌》一課中,老師為了使學生親身感受進行曲的風格,帶領學生在《進行曲》中走正步,感受它旋律的鏗鏘有力,節奏鮮明等特點。通過參與培養了他們的樂感和創造性思維,也使得他們得到情感體驗,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把指揮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學生跟隨手勢變化會在自然的狀態下進入音樂,這種肢體的動作會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作品中一些音樂要素的變化,使得他們自覺、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當中來,從而培養他們的樂感和想象能力。
二、以樂感人的教學思路
(一)積極備課
在備課中老師所選的作品直接會影響到學生的興趣,每一首作品都需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結合學生喜好,符合學生接受心理。一遍又一遍地聆聽音樂作品是最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備課步驟,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對作品有一個深入細致的了解。包括作者簡介、創作背景,及有關作者的一些小故事都可以講給學生聽。在教學設計一環節中要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通過設計“聆聽、律動、表演、欣賞、編創”等環節,使音樂要素融會貫通于整個教學設計當中,發展學生的音樂思維,提升他們的音樂情感,積累相關的音樂知識。
(二)創設音樂情境
音樂作為情感的載體,雖無語義,但卻是最生動的心靈語言。在課堂中應把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審美心境,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過程中。有一位老教師說的一句話曾讓我記憶尤深,他說:“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關注音樂本身上來,而不是額外的東西上。”在音樂教學中,感受與鑒賞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領域,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學生通過音樂課獲得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對于豐富學生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有位老師曾在講《黃河》這一節課當中,他關注了作品中最本質的特征,從四個樂章中挑選出來幾段鋼琴對黃河水聲的描繪,使學生如同置身于黃河之中。情由境生,學生便很容易理解作者流淌于黃河當中的真摯情感了。因此教師要善于動腦,牢牢把握情感這條主線,多設計一些能與所要欣賞作品相一致的情境,多讓音樂本身面對學生,用音樂的情感來呼喚學生的情感。
(三)深挖音樂要素
一、師范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
我國師范音樂教育是在借鑒西方音樂教育的基礎上產生的,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體系,這種教育體系是圍繞更好地傳播西方古典音樂開展的,雖然我國音樂教育在借鑒中有創新,但在師范院校開展的音樂教育中,從樂理知識到演奏練習基本還是以西方音樂為藍本進行教學設計。以和聲理論這門課程教學為例,教學還是在借鑒西方古典和聲教學的基礎上展開的,在某一個歷史時期,這種教育內容和教學體系能夠適應師范音樂教育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了很多具有較高音樂素養的專業教育人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品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音樂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傳統的教育體系,就顯得與時尚脫節,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最重要的是,這種借鑒而來的音樂教學內容和方式無法更好地傳播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同樣,也無法有效適應師范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必須進行改革,而在師范音樂教育中引入音樂流行音樂,通過流行音樂與時尚結合起來,更新教育內容,改革教育途徑,將對于未來師范院校人才培養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在師范音樂教育中引入流行音樂的必要性
(一)音樂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音樂文化本身就是隨著社會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人們的審美品位的變化而變化。現在音樂從形式上和內容上,雖然與傳統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更有很大的差別,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審美文化的變化。因此,音樂教學要獲得發展,必須緊跟時展,緊跟音樂文化的發展步伐,進行音樂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的創新,作為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也需要將現代音樂形式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不斷充實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能夠對現代音樂文化進行深度解讀和研究,不斷創新音樂教育,這樣才能滿足時代的發展需要,才能有效培養音樂教育人才。
(二)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需要
在師范音樂教育中,我們面對的是一群血氣方剛的青年學生,他們極力推崇流行文化,喜歡跟時尚,喜歡流行音樂。而在傳統的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中,恰恰缺乏這種流行元素,音樂教育重點是傳播一些聲樂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美聲、民族唱法練習,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他們感覺這種教育內容與生活聯系不夠緊密,感覺這種教育內容不夠時尚,學習的積極性不強。但如果師范音樂教育能夠引入流行文化,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就能得到顯著提升,因此,在師范音樂教育中,引入流行音樂,對于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更有效地傳播現代文化思想
流行音樂不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表現手法獨特,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更重要的是,流行音樂與時尚掛鉤,其內涵豐富,意蘊深厚,能夠有效地傳播現代文化,傳播現代思想。流行文化語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親民性和娛樂性,因此,在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中引入流行音樂,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現代文化思想,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精神發展的需要。在師范音樂教育中引入流行音樂能夠有效完善音樂教育,有效地進行祖國燦爛文化的傳承。
(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的需要
流行音樂引入教學,能夠使學生有效認識到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更好地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通過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的教育比較,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兩種文化的優缺點,可以有效豐富音樂教學方法,對于開啟學生的創作天賦,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塑造學生的良好審美心理和審美品質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五)學生未來工作的需要哦
對于師范生而言,他們在畢業后基本都要從事音樂教育工作,他們面對的是小學生或者是初中生。中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有限,他們平時接觸最多的,最有感覺的音樂就是流行音樂。因此,作為師范院校畢業生,要想在未來的工作中做出一番事業,就需要掌握流行音樂教學方法,能夠把自己在流行音樂的學習中的體會更好地引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對中小學生進行引導,提高中小學生對流行音樂優劣的辨別能力,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流行音樂的優劣,從而有效促進自己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