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對物流專業的理解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高職;雙師結構;物流管理;倉儲與配送
0引言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適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同時,教育部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也明確指出,注重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強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因此,按照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要求,大力加強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如何開發建設高水平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也已成為高職院校必須面對和研究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
1廣東省高等物流職業教育的現狀
廣東省高等物流職業教育從2002年開始建設,從開辦物流專業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發展到近百所。經歷了從探索到發展積累,到質量內涵建設的階段。目前,廣東省一般高校總數達112所,在校生約133.41萬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高職院校占64所,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在校生約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在校生總數的68%。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64所高職院校,其專業方向主要為:國際物流、工商企業物流、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物流運輸管理、港口物流設備與自動控制、港口物流與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廣東省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平均有雙師素質教師7人,雙師比率為41%。各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均有開展校企合作,建設頂崗實習基地并邀請企業物流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平均有8個校企合作單位;81%的院校投資建設了校內物流實訓室,全省64所高職院校物流實訓軟件和設備(不含實訓場地投資)建設總投資超億元,各校平均投資物流實訓建設約168萬,各校平均物流實訓面積316平方米。
2高職院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 “工學結合”落實困難,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具有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特點。物流作業包括:運輸、儲存、配送、包裝、流通加工、搬運裝卸、信息處理等多個環節。目前,為了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需求,許多院校投資建設了各種類型的物流實訓室,來實現各種物流作業環節的模擬教學。但由于物流作業的市場綜合性,這些模擬的實訓室還是很難實現全真的市場物流作業環節,同時,各物流專業課程中實踐課時的考核標準及教學方法也還沒有形成統一體系,使得教學難以實現真正的“工學結合”。往往在校內實訓室里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無法有效的融合,學生無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業技能和知識要領。
從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來看,有的采用“企業校區”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業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聯合培養的合作模式,盡管形式各有特色,但這些校企模式大都屬于短期的、淺層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續發展及深度合作的問題。如何有效實現院校辦學與企業經營管理相融合,構建“教、學、做”為一體的課程體系,是當前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存在的第一難題。
2.2師資隊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論聯系實踐、專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 100所高職示范校的建設,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帶動和引領作用。但較突出的問題依然不容忽視,一方面,公辦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來源比較單一,大都缺少企業實踐工作經歷。目前各級政府舉辦的高職院校師資來源的渠道比較單一,專任教師缺少企業工作的經歷。部分學校對兼職教師還存在一些重聘任、輕管理的現象。另外,專任教師的整體學歷層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較小。另一方面,民辦院校教師隊伍兼職比例高,但“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民辦院校兼職教師很多直接來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職或退休教學人員,大多是負責一些普通基礎課的教學,或擔任班主任等學生管理工作,而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專業教師實際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個新興專業,專業開設才10余年,目前國內尚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科體系,高校內總體的專業教學師資團隊的專業背景是較弱的。同時,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由于物流行業發展的欠發達水平,目前物流市場運作仍處于低門檻、低技術含量、經驗運作為主的局面,專業性管理優勢不明顯。因此,目前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物流行業市場內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顯得尤為薄弱的原因。
因此,為滿足市場經濟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及順應高職院校課程整合和理論實踐一體化改革,作為一名教師,無論是學校型還是企業型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都有一個很長的培養和提高過程。高職教師隊伍整體的教學能力、理論水平、實踐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穩定的物流管理專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3以《倉儲與配送實務》課程為例的雙師教學團隊探索
3.1課程基本信息
《倉儲與配送實務》課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專業企業物流方向和國際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專業課程。課程一般開設于第四學期,是以其他所有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功能課程為先導的最重要專業核心課之一,是省市國家級物流技能競賽考點分布的主要課程,是評價校內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實踐課程的主要體現課程之一。由于課程的應用性較強,一般要求實踐課時占總課時50%以上。課程的教學重點在于將倉儲作業的實踐操作與理論教學相結合,使學生能具備一定的理論只是水平,能對操作原理進行分析并設計作業方案,同時又熟練掌握各項操作技能,以提高就業水平和物流專業崗位能力。
3.2雙師團隊教學設計
3.2.1 團隊設計
要形成有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不是簡單的將校內教師和企業教師進行書面組合。而是要切實的將兩個人的優勢共同實施在學生身上。同時又能促進老師的共同進步。因此,在團隊人員設計上,校內教師應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專業理論基礎,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和方法。而企業教師應是一名以上,具備一定的物流專業企業工作經驗,對物流市場需求、市場狀況、物流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業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實踐教學案例及培訓素材。這樣的團隊組合,加之有效的教學設計,方能達到雙師結構團隊的教學效果。
3.2.2 教學計劃及分工
教學團隊的教師要明確雙師結構教學的意義和方法,學目標。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共同參與教學、教研,共同完成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及教案。校內教師主要指導課程理論知識,負責理論教學及考核,實踐教師學習并予以輔助。企業教師負責企業倉儲與配送流程認知指導、實訓設備訓練、課程市場調研、方案設計、物流應用系統操作等實踐教學,校內教師學習并予以輔助。企業教師按實踐項目模塊,設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理論與實踐考核共同形成課程考評成績。
3.2.3 課程設計
《倉儲與配送實務》課程的設計,應綜合考慮先導課程和后續課程的內容,結合物流管理專業崗位定位,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劃分或整合。以所選教材為參考,校企合作單位為支撐,將教學內容、崗位能力和學習模塊一一劃分,并形成有效的對應。校內教師演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總結模塊重難點,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原理、調研方法,優化方案的設計及實施戰略,使學生具備對倉儲活動進行調研和總結分析的能力;企業教師演示與之對應的實踐模塊,使學生掌握倉儲與配送管理中各項作業技能,熟悉各種物流設備、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進行不同的考核和評價,共同形成學生的崗位能力,并提高教師團隊的雙師能力。
4總結
目前各院校對于“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探索,還處于較淺層次,尤其缺乏針對具體課程進行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實踐,往往流于形式和口號,因此,要真正實現“雙師型”教學,優化教師隊伍,必須切實做到:
1)重視“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許多院校對于“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只是形式上應付檢查和評估,并沒有政策規定和相應的建設措施。同時,相關領導和教師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和探討,深刻理解“雙師結構教師隊伍”的內涵。
2)將“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由于物流專業的特殊性,必須要將“雙師型”教師隊伍連同校企合作一起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從而切實推進專業的教學水平。
3)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建立“雙師結構教師隊伍”激勵機制。各院校應在積極引進企業能工巧匠,充實兼職教師隊伍的同時,加強建設“雙師結構教師隊伍”激勵機制。鼓勵教師進行課改、教改,穩定教師隊伍,為學科建設積累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 薛煥玉.中國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m].中國文獻出版社,2006.
[2] 徐東.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問題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07(6).
[3] 鄧志輝,趙居禮,曹喜為.高職教育實施教學質量工程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0(2).
關鍵詞:高職;雙師結構;物流管理;倉儲與配送
0引言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適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同時,教育部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也明確指出,注重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強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因此,按照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要求,大力加強高職院校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如何開發建設高水平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也已成為高職院校必須面對和研究解決的重大現實課題。
1廣東省高等物流職業教育的現狀
廣東省高等物流職業教育從2002年開始建設,從開辦物流專業的高等院校不足10所,發展到近百所。經歷了從探索到發展積累,到質量內涵建設的階段。目前,廣東省一般高校總數達112所,在校生約133.41萬人。其中99所高等教育院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高職院校占64所,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在校生約為24,900人,占全省普通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在校生總數的68%。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64所高職院校,其專業方向主要為:國際物流、工商企業物流、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物流運輸管理、港口物流設備與自動控制、港口物流與航空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化等方向。
廣東省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平均有雙師素質教師7人,雙師比率為41%。各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均有開展校企合作,建設頂崗實習基地并邀請企業物流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全省各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平均有8個校企合作單位;81%的院校投資建設了校內物流實訓室,全省64所高職院校物流實訓軟件和設備(不含實訓場地投資)建設總投資超億元,各校平均投資物流實訓建設約168萬,各校平均物流實訓面積316平方米。
2高職院校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 “工學結合”落實困難,校企缺乏深度合作
物流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具有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特點。物流作業包括:運輸、儲存、配送、包裝、流通加工、搬運裝卸、信息處理等多個環節。目前,為了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需求,許多院校投資建設了各種類型的物流實訓室,來實現各種物流作業環節的模擬教學。但由于物流作業的市場綜合性,這些模擬的實訓室還是很難實現全真的市場物流作業環節,同時,各物流專業課程中實踐課時的考核標準及教學方法也還沒有形成統一體系,使得教學難以實現真正的“工學結合”。往往在校內實訓室里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無法有效的融合,學生無法掌握真正的物流作業技能和知識要領。
從目前各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來看,有的采用“企業校區”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企業配合”的合作模式,有的采用校企聯合培養的合作模式,盡管形式各有特色,但這些校企模式大都屬于短期的、淺層次的合作,均存在可持續發展及深度合作的問題。如何有效實現院校辦學與企業經營管理相融合,構建“教、學、做”為一體的課程體系,是當前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存在的第一難題。
2.2師資隊伍水平不高
目前,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論聯系實踐、專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 100所高職示范校的建設,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水平提升起到巨大的帶動和引領作用。但較突出的問題依然不容忽視,一方面,公辦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來源比較單一,大都缺少企業實踐工作經歷。目前各級政府舉辦的高職院校師資來源的渠道比較單一,專任教師缺少企業工作的經歷。部分學校對兼職教師還存在一些重聘任、輕管理的現象。另外,專任教師的整體學歷層次偏低,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較小。另一方面,民辦院校教師隊伍兼職比例高,但“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民辦院校兼職教師很多直接來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職或退休教學人員,大多是負責一些普通基礎課的教學,或擔任班主任等學生管理工作,而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專業教師實際比例并不太高。
由于物流管理是個新興專業,專業開設才10余年,目前國內尚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科體系,高校內總體的專業教學師資團隊的專業背景是較弱的。同時,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由于物流行業發展的欠發達水平,目前物流市場運作仍處于低門檻、低技術含量、經驗運作為主的局面,專業性管理優勢不明顯。因此,目前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物流行業市場內都缺乏具有高水平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這也正是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顯得尤為薄弱的原因。
因此,為滿足市場經濟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及順應高職院校課程整合和理論實踐一體化改革,作為一名教師,無論是學校型還是企業型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都有一個很長的培養和提高過程。高職教師隊伍整體的教學能力、理論水平、實踐能力有待全面提高。有必要建立一支有效的、穩定的物流管理專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3以《倉儲與配送實務》課程為例的雙師教學團隊探索
3.1課程基本信息
《倉儲與配送實務》課程是管理系物流管理專業企業物流方向和國際物流方向共同的核心專業課程。課程一般開設于第四學期,是以其他所有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功能課程為先導的最重要專業核心課之一,是省市國家級物流技能競賽考點分布的主要課程,是評價校內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實踐課程的主要體現課程之一。由于課程的應用性較強,一般要求實踐課時占總課時50%以上。課程的教學重點在于將倉儲作業的實踐操作與理論教學相結合,使學生能具備一定的理論只是水平,能對操作原理進行分析并設計作業方案,同時又熟練掌握各項操作技能,以提高就業水平和物流專業崗位能力。
3.2雙師團隊教學設計
3.2.1 團隊設計
要形成有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不是簡單的將校內教師和企業教師進行書面組合。而是要切實的將兩個人的優勢共同實施在學生身上。同時又能促進老師的共同進步。因此,在團隊人員設計上,校內教師應是一名以上,具有良好的專業理論基礎,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和方法。而企業教師應是一名以上,具備一定的物流專業企業工作經驗,對物流市場需求、市場狀況、物流崗位工作之分了解,熟悉物流作業操作流程,掌握大量實踐教學案例及培訓素材。這樣的團隊組合,加之有效的教學設計,方能達到雙師結構團隊的教學效果。
3.2.2 教學計劃及分工
教學團隊的教師要明確雙師結構教學的意義和方法,學目標。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共同參與教學、教研,共同完成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及教案。校內教師主要指導課程理論知識,負責理論教學及考核,實踐教師學習并予以輔助。企業教師負責企業倉儲與配送流程認知指導、實訓設備訓練、課程市場調研、方案設計、物流應用系統操作等實踐教學,校內教師學習并予以輔助。企業教師按實踐項目模塊,設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理論與實踐考核共同形成課程考評成績。
3.2.3 課程設計
《倉儲與配送實務》課程的設計,應綜合考慮先導課程和后續課程的內容,結合物流管理專業崗位定位,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劃分或整合。以所選教材為參考,校企合作單位為支撐,將教學內容、崗位能力和學習模塊一一劃分,并形成有效的對應。校內教師演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總結模塊重難點,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原理、調研方法,優化方案的設計及實施戰略,使學生具備對倉儲活動進行調研和總結分析的能力;企業教師演示與之對應的實踐模塊,使學生掌握倉儲與配送管理中各項作業技能,熟悉各種物流設備、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按一定的考核方式,進行不同的考核和評價,共同形成學生的崗位能力,并提高教師團隊的雙師能力。
4總結
目前各院校對于“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探索,還處于較淺層次,尤其缺乏針對具體課程進行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實踐,往往流于形式和口號,因此,要真正實現“雙師型”教學,優化教師隊伍,必須切實做到:
1)重視“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許多院校對于“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只是形式上應付檢查和評估,并沒有政策規定和相應的建設措施。同時,相關領導和教師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和探討,深刻理解“雙師結構教師隊伍”的內涵。
2)將“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由于物流專業的特殊性,必須要將“雙師型”教師隊伍連同校企合作一起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從而切實推進專業的教學水平。
3)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建立“雙師結構教師隊伍”激勵機制。各院校應在積極引進企業能工巧匠,充實兼職教師隊伍的同時,加強建設“雙師結構教師隊伍”激勵機制。鼓勵教師進行課改、教改,穩定教師隊伍,為學科建設積累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 薛煥玉.中國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M].中國文獻出版社,2006.
[2] 徐東.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問題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 2007(6).
[3] 鄧志輝,趙居禮,曹喜為.高職教育實施教學質量工程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0(2).
中職(3年)與高職(3年)分段培養體系,打通了中高職之間的銜接,體現了終身學習理念,為構建中高職教育的協調穩健發展做出了很好的嘗試。
2012年,江蘇省共批準了45項中職和高職銜接的項目,當年未設物流管理專業。2013年,《省教育廳關于公布2013年江蘇省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的通知》(蘇教高〔2013〕20號)文件中指出中高等職業教育“3+3”分段培養項目有101項,其中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健雄學院”)已作為高職院校開始與江蘇省太倉中等職業技術學院就物流管理專業對接。2015年,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商務城中專”)和健雄學院開展品牌和特色專業――物流服務與管理的中高職銜接。
具體來說,學生在商務城中專學習期間的三年期間,必須完成各項考核指標,尤其是轉段課程的考核,方可進入健雄學院學習三年,達到畢業要求,可獲得高等職業教育的大專文憑。此文憑與通過高考進入大專院校獲得的文憑是無差異的。
轉段課程,可以理解為“轉段升學考試課程”。轉段課程往往是核心課程,在中職階段考察學生對專業核心技能的掌握情況,體現職業教育重視技能的特質,為今后高職教育的系統培養奠定基礎。倉儲崗位課程就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轉段課程。兩校經過兩年多的合作,在以下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
1課程標準的對接――整體統籌設計
課程標準是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諸多中高職院校在進行對接時并未對課程進行一體化設計,導致了各自為政的現象。對接學校應根據中高職階段不同的培養目標,打破中高職階段原有的教學模式,共同設計、統籌安排轉段課程的課程標準。
中高職課程標準對接的過程中,應認真厘清倉儲崗位課程分別在中職和高職階段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統一不同階段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要求。
在課程標準建設過程中還可遵循服務地方經濟的原則,按照市場的要求為企業提供所需的人才。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主打服務外包產業,尤其在商務城中專周邊有寶灣物流、迪卡儂、安地物流、京東物流等大型的倉儲區域。中職課程標準的建設,應充分考慮這些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需求,重點培養學生倉儲方面的操作技能。健雄學院位于太倉,2016年太倉港貨物吞吐量達23億噸,全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081萬TEU。高職課程標準的建設,應充分考慮港口物流的需求,重點培養學生的港口倉儲技能。兩個階段結合各自地方經濟的發展特色,各有側重,循序漸進,遵循多元化原則。
2課程內容的對接――分層設計理念
經過調研,中高職階段的課程內容的確存在很大的重復性。在中高職銜接過程中,要讓這種重復僅僅是表面的重復。設計教學內容時,應根據不同階段的能力要求,進行分層設計,有的放矢。
商務城中專開設的倉儲崗位課程是《倉儲作業實務》,健雄學院對接的課程有三個方向,分別是《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儲配作業方案設計》和《倉儲崗位實訓》。因此需要整理出重復點和交叉點,合理厘定課程的銜接點,開發碎片化的信息化教學資源。
以中高職均會涉及的出庫作業模塊為例,中職階段要求學生會進行分揀、配貨、補貨和流通加工操作。高職階段的《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方向要求學生繪制訂單處理操作流程圖,并與配送進行有機貫通,要求會車輛積載和配送線路選擇;《儲配作業方案設計》則要求學生能分析訂單有效性、客戶優先權,進而完成庫存分配計劃表和揀選作業計劃;《倉儲崗位實訓》側重出庫流程的整體銜接和信息管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
3職業考證的對接――考核要求對比
中?階段需要學生取得物流師國家職業資格四級(物流員)證書,高職階段需要學生取得物流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助理物流師)證書。從考核方式看,均有理論和技能考核;從考核模塊看,均有倉儲管理。現從考核能力要求上銜接,比較兩個階段的倉儲管理模塊考證要求,如下表所示。
通過對比可見,物流員是助理物流師的基礎,助理物流師是物流員的拓展和深化。
4技能大賽的對接――能力需求分析
中職階段的技能競賽項目是現代物流中心作業。參賽選手分為信息員、倉管員角色,在倉儲管理系統中完成入庫訂單處理、出庫訂單處理和補貨任務。
高職階段的技能競賽項目是現代物流作業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分二個賽段實施,要求方案設計的內容存在邏輯關系,前后數據相互嵌套,通過方案實施環節進行自我驗證:第一賽段,參賽隊員制定全程規劃方案,預算所有操作的成本;第二賽段,根據第一賽段提交的設計方案,協作完成訂單受理、出入庫、揀選、配送等現場作業流程,要求完整流暢,以檢驗方案的可實施性。
在中高職銜接中,要考慮與技能大賽的能力要求對接,中職階段要求學生能使用倉儲作業設備和完成出入庫等環節;高職階段則在中職能力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要具備管理的思維,探究“來龍去脈”。學生能力得到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培養,本身也體現了中高職銜接的意義。
5考核方案的對接――嚴謹規范靈活
課程的考核是中高職銜接的保障。江蘇省對轉段課程的考核,采取“課程考試+過程考核+技能測試”的方案。轉段課程的考核應加強過程性考核,而高職院校對中職學校的有效監督會促進中職教育的優化。在考核過程中,如何做到既規范又靈活,充分發揮中高職院校雙方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也是值得深思的。
商務城中專和健雄學院全面貫徹江蘇省轉段考核方案,針對四門轉段課程,分別在第二、三、四、五學期末進行考試。教、考、閱分離,并對轉段考核的組織過程進行嚴格監控。在考試當天,由健雄學院教務處派專人遞送試卷,監督考試過程,收卷后當場把試卷帶回健雄學院,專業老師閱卷后給出分數。整個考核過程嚴謹,比較規范,但是在靈活度上有待增加。
第一,評價結果可將總結性評價與學生過程性評價有機結合。目前采用的評價結果就是最后健雄學院的閱卷分數,卷面滿60分合格。建議增加商務城中專任課老師的過程性評價比例,既避免一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頑疾,又增強中職學校的積極性,發揮中高職院校協同合作的教育功能。
第二,增加技能考試比例,體現職業學校重視技能的特色。職業學校重視技能,增加技能測試的比例,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6對接注意事項――交流信息共享
61定期交流研討,共同管理教學工作
兩校物流專業教師通過定期召開教師座談會、學生座談會、查閱教學資料、聽評課和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對教師教風、學生學風和教學質量等多方面進行督導,共同完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考核方案,以此搭建中職和高職的深度交流的平臺。尤其以期中、期末考試為契機,高職加強對中職的指導,促進中職教學質量的提升;中職去高職院校參觀,學習高職的教學模式和先進的理念。
62運用“互聯網+”,打造資源共享的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