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科普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首先運用實地考察法、資料查閱法等對某循環農業示范園園區區位、資源等現狀進行調查,繪制出較完整的園區物質循環流程圖,然后遵循知識性、趣味性、科技性的設計理念,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完成適宜不同人群的較完善的園區科普教育方案。
2園區概況與科普教育方案設計
2.1園區概況
調查顯示該園區所在地屬于太行山脈,最高峰海拔400m。位于暖溫帶半濕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3.2℃,年均降雨量514.4mm。園區規劃山下面積約366668.5m2,山上面積約166667.5m2。種養植規劃如下:山上種植酸棗樹、山楂樹、柿子樹、花椒樹等;山下種植牧草、野菜、蔬菜大棚、糧食作物等;園區防護林由梧桐、楊樹等構成;畜禽養殖園主要養殖豬、牛、羊、驢、蛋雞等。在整個園區中,蚯蚓是實現廢物資源化的主導者,其可以將動物糞便、植物秸稈等轉化為自身蛋白和蚯蚓糞,巧妙地把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地聯系起來。以蚯蚓為核心,以“畜禽—蚯蚓—植物—畜禽”為生態鏈條,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4],有效地解決畜禽規模養殖糞便污染問題,基本實現園區物質循環。
2.2園區科普教育價值挖掘
整理園區種養物種的馴化史、生物學特性、種養管理要點、用途、相似物種地區分布等知識,通過制作解說牌、園區物質循環流程圖展示牌、科普宣傳欄、導游解說等,結合實物向參觀者進行系統的科普教育宣講,介紹循環農業的定義、循環農業前景,讓參觀者了解農業中的動植物、農業發展史、現代農業技術等。例如在畜禽養殖園可以參觀了解不同生長階段動物的行為與管理要點;在果園內可以向參觀者講解剪枝、疏花疏果、套袋等管護技術,到金秋時節還可組織參觀者進行采摘;在大棚種植園向參觀者介紹白色農業、立體種植、無土栽培等技術。園區后期還將設立DIY園和農業科普中心,如DIY園可以傳授用山上柳條或荊條編織盛物筐、簍的技術,或者讓城市參觀者有機會承租園中小塊土地進行種養管理實踐等。農業科普中心可以設置各階段農耕用具展區、現代農業科技展覽區、虛擬農業展示區等,讓參觀者身臨其境,了解植物播種、發芽、生長的過程,常見動物生長發育過程等。此外,還可以在供參觀者休息的長廊內設立科普宣傳欄,使參觀者在休息的同時了解農業發展歷史以及本園區建成前后所形成的鮮明對比。
2.3園區科普教育方案設計
2.3.1園區科普教育游園路線的設計根據游覽目的、興趣、時節不同,規劃了三條路線。
1)循環農業觀光路線:林木深處—田園灌溉—畜禽糞便沼氣發酵—蚯蚓園—大棚種植—農業科普中心,主要了解循環路徑、觀賞循環農業景觀、現代農業技術、自然景觀等。
2)農俗體驗路線:林木深處—采摘樂園—DIY園—農業科普中心,主要可以識別常見農業物種、干農家活(根據時節不同組織參觀者采摘等),了解綠色、循環農業。
3)特色專題路線:主要有春季踏青節、盛夏狂歡節、金秋采摘節、重陽登高節以及以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為主題的夏令營等專題旅游。
2.3.2以解說系統為基礎的科普教育方案的設計解說系統分為向導式解說系統和自導式解說系統。向導式解說系統,也稱導游解說系統,一名合格的農業示范園專業導游既要具備農學、生物學相關專業素質,又要懂得教育學、旅游管理學等相關知識,方可抓住參觀者的心理,熟知參觀者的需求,更好地進行農業科普宣傳。自導式解說系統由圖文、語音、聲像導游等設施、設備向參觀者提供靜態的、被動的信息傳遞,可通過園區設立的各種解說牌、科普宣傳欄、音像制品等傳遞科普信息。
1)針對兒童的向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方案。兒童學習的目的性不強,寓教于樂對兒童至關重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在教學中要采取以“導奇式法”為主,走農俗體驗路線。在實施過程中主要應注意:路線不宜太長,考慮兒童身體、心理狀況,內容上要控制難度,專業內容要淺,主要目的使兒童了解與生活相關的農業常識,建立環保意識和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2)針對青少年的向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方案。青少年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有一定的農業常識。針對青少年采用PBL法(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任務為導向,以問題為基礎[5],挖掘青少年潛力,逐步引導青少年關注農業、了解農業。游覽路線以循環農業觀光路線為主,講述現代農業技術,以識別物種為輔,糾正青少年的錯誤認識。如在蚯蚓園,可以讓青少年們動手挖幾條蚯蚓來觀察,說出蚯蚓的生活習性、用途等,根據蚯蚓的生活習性還可以延伸到利用菌渣、畜禽糞便養蚯蚓的技術,而蚯蚓糞還可以作為生物肥;在果園中通過青少年們提問交流讓學生了解水果生長對日光、溫度等條件的需求及果樹的管理。
3)針對成年人、老年人的向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方案。對這一群體可以采取參觀法,即在解說員的引導下,成年人、老年人對具體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驗證已有知識。針對成年人、老年人主要是農俗體驗路線,輔以循環農業觀光路線。
4)針對成年、老年人的自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方案。成年人、老年人生活閱歷較豐富,也可以采取自導式解說系統游覽循環農業園區,園區科普教育中心可以制作針對性的自導式解說系統科普教育指導書、語音、聲像等資料提供給參觀者。其中解說牌要重點研制適宜本園區物種特色的科普教育解說牌、現代農業技術解說牌、文化長廊宣傳欄等。為了達到較好的科普宣傳效果,根據參觀者年齡不同還可具體設計系統的科普教育方案材料供自導式解說系統的參觀者選擇。
3園區科普教育的展望
(一)講授內容
作為課題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從2013年2月起,課題組先后開出公共選修課《大學文科數學》和《簡明概率統計》。同時,課題組成員還參加了網絡課程《數學文化》的輔導答疑和期末考查工作。
(二)教學情況
2014年1月初,在教學過程中,課題組就文科學生選修數學素質教育類課程的選課動機、學習興趣、學習難度、學習方法、內容設置、教學方法、教師評價等方面在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法政學院、藝術學院2012級和2013級選修《大學文科數學》的部分同學。共發出問卷65份,收回有效問卷58份,其中男16份,女42份。
二、文科類學生的學習狀況
在問卷調查中,課題組同時獲得該校文科類學生關于數學素質教育課程學習狀況的一些信息,主要調查內容和統計結果如下。
(一)文科專業學生提高數學素質的必要性
在回答“您認為文科專業的大學生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數學素質嗎?”時,約有36%的同學認為“非常必要”,約有55%同學認為“有必要”,約有8%的同學認為“必要性不大”,約有1%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
(二)選修《大學文科數學》課程的動機
在回答“您選修《大學文科數學》這門公共選修課的首要原因是什么?”時,約有31%的同學選擇“感興趣”,約有28%同學選擇“修學分”,約有41%的同學選擇“對提高數學素質有好處”,幾乎0%的同學選擇“隨大流”。
(三)學習《大學文科數學》課程的興趣
在回答“對于學習《大學文科數學》這門公共選修課,您感興趣嗎?”這時,約有10%的同學選擇“很感興趣”,約有59%同學選擇“比較感興趣”,約有29%的同學選擇“興趣一般”,約有2%的同學選擇“不感興趣”。
(四)學習《大學文科數學》課程的困難程度
在回答“對于學習《大學文科數學》這門公共選修課,您感覺學習上困難程度是怎樣的?”時,約有19%的同學選擇“沒有困難”,約有59%同學選擇“有些困難”,約有19%的同學選擇“困難較大”,約有3%的同學選擇“非常困難”。
(五)《大學文科數學》課程的課堂教學工作
為了講好《大學文科數學》這門課程,在實驗課程授課過程中,課題組任課教師在使用的多媒體課件里設計了“名人名言、今日新課、學科漫談、教學隨想、互動時間”5個板塊。學生在回答“您的感覺是怎樣的?”時,約有43%的同學選擇“很有新意”,約有48%同學選擇“較有新意”,約有9%的同學選擇“感覺一般”,約有0%的同學選擇“作用不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融入了許多“數學文化”的內容,例如,數學史簡介、數學家故事、數學思維方法、數學應用實例等。學生在回答“您的感受是怎樣的?”時,約有48%的同學選擇“非常喜歡”,約有43%同學選擇“比較喜歡”,約有9%的同學選擇“沒有感覺”,約有0%的同學選擇“不太喜歡”。為了使學生思維不間斷地看到完整的定理證明過程或典型例題的解題過程,課題組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利用PPT中的“氈尖筆”功能將定理證明過程或典型例題的解題過程像在黑板上板書一樣動態地在屏幕上書寫出來,很受學生歡迎。約有74%的同學選擇“使用多媒體結合鼠標板書講授解題或證明過程”,感覺效果最好。據此可以推斷,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文科類學生想通過公共選修課程提高自己數學素質的需求非常高,學習興趣等基本狀況也比較好。這說明,開好如《大學文科數學》《簡明概率統計》等這類提高文科類大學生基本數學素質的公共選修課程十分必要和可行,同時也為今后開課奠定了重要的生源基礎。
三、普通本科院校非數學專業數學素質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文科學生學習數學課程感覺的困難程度也比較高,約近80%的學生感覺“有些困難”、“困難較大”或“非常困難”。這與中學階段實行文、理分科的應試教育的現實有很大關系,這也是普通本科院校文科數學教育的特殊性之所在。課題組認為,適應文科類專業數學素質教育的特殊性就是體現教育以人為本理念,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一)教學計劃忌追求面面俱到,要更注重教育教學效果
像《大學文科數學》這類素質教育課程,普通本科院校大都以公共選修課形式開出,一般為36學時,2個學分。根據這樣的教學計劃和擴招以后學生的現狀,教師應該只限于講授一元函數微積分的基本內容,并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如果面面俱到、貪多求全,實質上學生并不能理解所學內容,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忌追求邏輯嚴謹,要更注重合情推理運用
在《大學文科數學》教學過程中,必要的論理證明是必須的。美籍匈牙利著名數學家G波利亞認為“論證推理是數學這門科學的特殊標志。”但課題組認為,不同于理工科數學教學,文科類數學課程中應該“淡化形式,注重實質”,特別要注重合情推理的運用。例如,高中課本中關于“極限四則運算法則”是沒有證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需利用“無窮小量與極限的關系”給出一個法則的證明,如“兩個函數積的極限”的證明即可,然后告訴學生其余同理可證,留給學生自學。實際上,這是利用了“類比”的方法,而“猜想”和“類比”、利用幾何直觀給出“說明”等都屬于合情推理。實踐證明,論證推理與合情推理的合理應用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目標忌追求工具屬性,要更注重基本思想方法
對于文科學生來說,考研和工作以后都不會直接用到高等數學知識。所以,文科數學教育的教學目標必然會不同于理工科,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例如,極限既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一種數學方法。極限方法是解決關于“無窮數學”的基本工具,是否使用極限是高等數學與初等數學的分界線;概括地說,高等數學是一門用極限的方法研究函數的數學學科。只有充分注重基本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才能體現《大學文科數學》等課程的數學素質教育作用。
(四)教學過程忌復制理科模式,要更注重融入數學文化
數學是一種文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文科類數學素質教育課程更應該注重融入數學文化。例如,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開展課堂討論,插入數學故事、名人軼事等數學史的內容。這不但能夠大大開闊學生的眼界,而且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五)教學方法忌單調照本宣科,要更注重培養學習興趣
文科數學教育不必過度追求所謂“嚴謹”。實際上,由于受中學文、理分科的影響,文、理科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是有差異的;對于數學的學習,文、理科學生的思維方式也是有差異的。所以,文科數學教學更應該培養文科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在教學中,除了融入數學文化的有關內容外,還可以盡量講清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融入簡單的數學建模問題、介紹數學知識的應用等,這些都能夠非常有效地激發文科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培養學生數學素質的作用。
(六)教學要求忌追求不切實際,要更注重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調查和座談了解到,學生對于公選課的重視程度一般低于必修課。要求學生花大量時間在公選課上不切實際,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也不切實際,要求學生完成大量的作業更不切實際。所以,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在實際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七)教學形式忌單純粉筆黑板,要更注重教育技術創新
目前,多媒體等教育技術的引入,彌補了“粉筆+黑板”教學形式的缺點;同時,PPT課件中還可以插入圖片、動畫、視頻等,這恰好為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等素質教育內容創造了非常有利條件。但對于數學教學來說,PPT課件的最突出的缺陷就是不能使論理證明和解題過程同步于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的思維往往跟不上幻燈片切換的過程而產生間斷。課題組認為,應該鼓勵數學教師在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育技術的結合上大膽探索,鼓勵個性發揮,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前述的PPT中的“氈尖筆”功能的利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教學評價忌追求偏難技巧,要更注重以人為本理念
文科數學教育類的公共選修課一般需要采用考試或考查等方法進行教學評價。在教學實踐中,應避免“期末一張試卷”的作法,同時應避免試卷中題目技巧性過強、偏難題目過多。在教學中,注重體現素質教育的導向,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本著“基本、適量、代表性”的基本原則,采用更加人性化的“到課情況+平時作業+期末考查”的綜合評價方法會收到了更好的效果。這樣做雖然增加了教師的一些工作量,但教學實踐證明,這種綜合評價方法得到了學生認可,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避免學生發生“逃課”情況,是一種比較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的選修課學生成績評價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3年12月普外科18名專科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4~46歲,從事普外工作3~12年,其中本科8名,專科10名。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9名,兩組護理人員在性別、年齡、學歷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9名護理人員均接受崗位培訓1年,內容包括《普外科常見疾病護理常規》、《護理操作技術規范》、《急救護理》以及《醫療器械的使用與保養》等培訓;觀察組9名護士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繼續教育培訓。
1.2.1職業道德培訓
堅守職業道德是做好護理工作的先決條件,普外科護士首先應具備良好的護理職業道德,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1.2.2健康教育知識培訓
普外科護士對患者提供護理的同時,還要教會患者自我防護知識和技術,改變他們對健康概念的認識和態度,讓他們能夠達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
1.2.3人際溝通能力培訓
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能促進護士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解除患者的防御心里,創造一個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彼此平等寬松和諧的就醫環境。
1.2.4心理護理能力培訓
心理護理是開展護理工作的關鍵,護士要以心理科學理論為指導,影響、改變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消除各種疾病心理因素,起到縮短患者治療時間。
1.2.5護士心理素質培訓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取得患者信賴的基礎,它直接影響患者的思想情緒和治療效果。普外科護士要具備良好的認知能力、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特別是在危重患者的搶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更應沉著冷靜、敏銳的觀察,運用豐富的護理知識、熟練的護理技能及時有效的判斷處理。
1.2.6計算機能力培訓
掌握現代化信息網絡知識是護士必備的能力,是開展護理工作的必備條件,大量的護理工作都需要計算機來完成。比如電子歸檔、患者的治療和護理記錄等,都需要通過計算機的統計數據有效跟蹤監測,及時掌握病情動態信息,保證護理工作有序的開展
1.2.7臨床護理研究
開展臨床護理研究是護理工作向縱深發展的有效手段。護士要不斷總結護理經驗,要在外科護理的理論、內容、方法、技術、管理以及人才培訓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提高護理水平,促進護理工作的不斷發展。
1.2.8相關知識培訓
如護理管理與衛生服務的相關政策法規的培訓等。
1.3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由護理培訓中心5名資深教師對兩組護士在護理職業道德、專業護理技能(理論占70%,操作30%)、健康教育知識、人際溝通能力、護理研究等5項統一以筆試形式進行考評,總分為100分。采用護士長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普外科相關知識評分,主要包括危重患者的護理,常用急救知識,患者疾病評估內容與方法,康復性訓練,突發事件的處理以及衛生服務的相關政策法規等,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專科護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越高。患者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該問卷設滿意、不滿意、基本滿意三項對患者進行調查。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