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古代漢語是高等院校中文類專業的主干課和基礎課,承擔著培養學生的古代漢語素養和古代典籍解讀能力等教學任務。這門課程沙及到哲學、歷史學、文學、語言學的內容,甚至包括天文、律歷、姓氏名號、職官等文化常識,可謂內涵豐富、外延廣闊。而以上這些內容,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當前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更應該側重于觀照傳統文化的解讀方式,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視作其重要任務之一。
和我國高校的其他課程一樣,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也刻不容緩。新時期的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我們認為在發揮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時,更應該提倡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操培養等多方面的功能,對此,筆者已撰文討論。本文就古代漢語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相關問題試做討論。
一、從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談起
我們到的教學材料表明,古代漢語這門課,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時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各有不同。據王力先生說,“有的當作歷代文選來教,有的是當作文言語法來教,有的把它講成文字、音韻、訓話,有的把它講成漢語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學者們重新考慮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以提高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從.此,古漢語的教學改革開始,并大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自從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編寫并出版適用于全國高校文科專業的第一套古漢語教材以來,古代漢語課有了較為確定的內容,即采用文選、常用詞、古漢語通論三結合的原則,并以這三個方面作為古漢語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從此,古代漢語課程也有了比較明確的教學目的,即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培養這一能力就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以上這些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知識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應該觀照傳統文化的傳承,并將其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本身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
我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內涵包括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諸方面。古代漢語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它的內容就是以上傳統的優秀文化內容的復合體。現行古代漢語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作為參照,學者們或采用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編排原則,如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振家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或主要突出文選和通論兩部分,如易國杰主編的《古代漢語戶。但他們的教材都彰顯了我國燦爛多彩的傳統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為例(以下簡稱王本),僅就文選部分和通論所承載的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加以討論。
王本《古代漢語》在文選部分選取了《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等經典的史學作品,還有《詩經》、《離騷》、唐宋古文、唐宋詩詞等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諸子百家的哲學作品(尤其是正統的儒家作品),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觀念,在古代漢語教材的課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個人修養的,如《論語·學而》,講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個人修養,作為古漢語的教學內容,必然使學生通過學習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與學關系的,如《禮記·教學相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一觀點到現在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個人對社會責任的,《論語 ·微子》:“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這是孔子面對隱者的譏諷嘆息時所說的話,意思是個人對社會是有一定責任的,人不能逃避現實。另外教材所選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優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集中體現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憂,后于人樂的傳統道德觀念。以上這些都是古人優秀的品質,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可使學生受到熏陶,起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作用。
通論是現行古漢語教材都非常重視的不可或缺的內容。王本《古代漢語》“通論”涉及到文字學、訓沽學、音韻學的諸多內容,還涉及到文體、修辭等語言學知識,古代的姓氏名號、車馬宮室、職官、樂律、天文歷法等豐富的文化知識。以文字學知識來說,包括“漢字的構造,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等內容,給我們揭示了漢字和漢文化的密切關系。漢字的書體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對學生來說,從漢字人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最直接的途徑。我國歷史上對漢字較系統的研究,開始于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可以說漢字本身及許慎依據漢字形體結構闡釋字義的過程,都積淀著豐富的古代傳統文化信息。《說文解字》通過說解漢字展示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陸宗達先生將其歸納為四個主要方面,即古代社會生產、古代的科學、古代醫療學、社會制度等,包括范圍很廣闊。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已經不單是簡單地將其作為古漢語知識學習,而是觀照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識空間擴大了很多。
還有一些關于古代的姓氏名號、服飾、車馬、宮室、天文等方面的內容,給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空間就更大了。比如,我們通過學習“古代的姓氏名號”,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稱字”,所以,稱別人的“字”以示尊重。我們知道了古人還可以有“號”,如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還有謐號,而溢號往往根據此人生前品行業績而定,如陶淵明溢號“靖節先生”,顯然是依據其高潔之行得來的。學了天文律歷,我們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將音樂中的十二律對應歲時的十二月,再讀陶淵明的《自祭文》“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就知道“律中無射”實際指的是9月份,是用樂律名稱表達時序,因為“無射”剛好和“季秋”時節相對。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就是對傳統文化接納、傳承的過程。
三、當前的文化大背景決定了古代漢語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曾一度出現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勢頭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論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于不顧。就拿節日習俗來講,人們迷戀于“圣誕節”、“情人節”,不管是否符合國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樂意“拿來”,使傳統文化備受冷落。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傳統文化有了回歸的趨勢。如,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四大發明、中國畫、武術、中國戲曲、皮影戲、古代音樂等等。開場戲《擊擊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古老而熱情的迎接貴賓的喜慶儀式,表達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蘊。2009年,我國頒布了國家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傳統節日和春節一同作為法定假日,這將有利于弘揚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因為中國每個傳統節日背后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還有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留學,“孔子學院”在許多國家的建立等,都為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為高校的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加人到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列中,更應該走在弘揚祖國傳統文化隊伍的最前列。從這個方面講,高校古代漢語教師應義不容辭地將古狀漢語課堂作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四、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教師是嚴峻的挑戰,不僅要求古漢語教師要有專業獻文化素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所說的“專業的文化素養”主要指古漢語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專業功底,還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面,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歷史、天文、教育、哲學、風俗習慣等文化知識都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進行古代漢語教學。“好的教學方法”貝組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方法或者技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導他們去探究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之加人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的隊伍中來。具體來說,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如講到《論語》時,教師應結合現實,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為人處事的準則、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于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
論文摘要:電影《赤壁》中置入投壺、跳鞠、劍舞、書法、繪畫、茶藝、音樂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使人們在觀賞電影的同時也領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風貌,對于傳承與弘揚悠久的華夏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香港導演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赤壁》以其強大的演員陣容、壯闊的戰爭場景和恢宏的影片氣勢再現了東漢末年曹操和孫、劉聯盟赤壁廖兵的歷史事件。“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盡管并不在影視發展史上占據主導地位,但取材于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影視創作仍然數不勝數,其中,還有許多杰出的創造”。可以說電影《赤壁》就是如此,作為一部華語國際大片,它不僅取得了巨大的商業價值,而且影片在鐵馬金戈、刀光劍影的宏大敘事中以現代影視手段融入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影片在敘述歷史故事的同時也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不僅有著娛樂的功能,它也能夠起到傳承文化、教育大眾的作用。《赤壁》的編導組將中國傳統文化以藝術的形式呈現給世人,使觀眾在領略電影藝術魅力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為其間所蘊含的諸多傳統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設置了周瑜和諸葛亮、關羽、張飛、魯肅等人投壺的一個場景。投壺是我國古代一種達官顯貴、文人雅士聚會游宴時采用的一種游戲娛樂方式,它的產生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漢時期更是得到極大的發展,在士人中風靡一時。電影《赤壁》中在曹、吳兩軍劍拔弩張、大戰將至之際,展現周瑜和諸葛亮卻能夠平心靜氣地進行投壺游戲,影片中周瑜說敵人越是張狂,就更需要專注,心靜就可排除雜念,將箭投入壺中。并通過張飛的魯莽言行作為反襯,來表明一個道理,越是在危急的關頭越是要保持頭腦冷靜,惟其如此才能有補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現了投壺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觀影后產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游戲,同時,由于這一活動可以增強體質,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軍事訓練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將跳鞠運用到士卒的日常訓練里,厲兵襪馬,準備攻打東吳的場景。兩漢以降,跋鞠依然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和下層人民所喜愛,比如眾所周知的《水滸傳》中宋徽宗就頗為喜愛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藝側身貴胃。現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頭就是中國古代的墩鞠,這一點已經得到世界足球聯合會的確認。中華文化水闊源長、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吳宇森在電影《赤壁》中將墩鞠這一古老的活動搬上銀幕,鮮活生動、淋漓盡致地將之展現出來,使后人得以穿越歷史的時空,領略這一塵封已久的運動的風貌,感受豐饒厚重的華夏文明。
劍舞也是為世人所熟悉的一種傳統文藝形式,古人把習劍與舞蹈兩種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將充滿殺伐之氣的鏗鏘之技轉為摧剛為柔的婀娜樂舞,使得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司馬遷《史記》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現代出土的漢墓中,在許多漢畫像磚上都雕刻有劍舞的圖案,顯示這一舞蹈技藝在當時已經十分興盛。漢以后劍舞進一步得到繼承和發揚。例如耳熟能詳的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描述劍舞的詩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駱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動地描繪出舞劍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藝,說明劍舞這種文化娛樂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偉扮演的周瑜身形矯健、姿態優雅,時而矯如游龍、氣貫長虹,時而飄若浮云、靈巧輕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纏綿,剛柔相濟,將劍舞這一技法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舞蹈是流動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劍舞造型就如同一個個優美的雕塑,給人以強烈的視覺美感,使觀眾在獲得審美偷悅的同時,不知不覺受到劍舞這一桂統文化的浸潤與濡染。
中國的漢字不僅能夠表情達意,具有實用功能,而且怡情悅性,具有審美功能,形成一種獨特的書注藝術,成為妮紫嫣紅的華夏文化百花園中一朵艷麗獻奇葩。在電影《赤壁》中導演也巧妙地將這一傳統文化形式置入其間,影片以張飛習書和小喬練字將之呈現出來。張飛不僅是一員曉勇善戰的猛將,而且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張飛擅長書法,這在歷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其八分書,字體端莊剛直、遒勁有力,他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獨有的貢獻。電影《赤壁》中借張飛習書一幕展現出我國書法藝術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現小喬伏案揮毫的鏡頭,還有影片中周瑜以隸書體寫下“平安”2字的特寫鏡頭,一點一劃間都向觀眾傳達出這一傳統文化的迷人神韻,在潛移默化中入人深切。電影《赤壁》中不僅展現書法藝術,也包蘊繪畫藝術。繪畫是華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千百年而光華奪目,芳馨遠播,《赤壁》電影中反復出現小喬風情萬種的人物肖像畫,在傳情達意,演繹故事的同時也觸發觀眾對這一不朽的中華文化藝術的無限遐思和神往。
電影《赤壁》中也蘊含中國的茶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產茶的國度,有著悠久的歷史,茶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飲茶不僅可以使人延年益壽,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種表征,由飲茶而衍生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們通過煮茶、品茶或酬賓交友、談玄論道,或頤心養性、陶冶情操,歷代文人墨客都篤愛茶藝,茶藝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影片中小喬只身獨赴曹營游說曹操,席間她談茶論藝,論茶、茶具、水質、水溫等對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韻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語闡述茶藝茶道。在屋外“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中,卻于室內營造出一種“小樓明月調箏”般幽靜雅致的環境,侃侃而談,展開了一番關于茶藝的解說,雖然影片中安排這一出戲是要表現小喬為了拖延時間,有利于孫、劉聯軍的進攻,以論茶藝而與曹操周旋,但觀眾從小喬之口中也獲得了一些茶藝的基本知識,影片通過林志玲扮演的小喬的言談,用電影藝術的形式重新診釋了茶藝這一傳統文化,對于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華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國的藝術寶庫中,音樂藝術極為輝煌燦爛,也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樂器,歷朝歷代都涌現出許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晉時期稽康臨刑前彈奏的一曲《廣陵散》成為音樂殿堂的千古絕響,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城樓氣定神閑地彈奏古琴而嚇退司馬鼓大軍的“空城計”一幕,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電影《赤壁》中多次出現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與諸葛亮談論琴藝的場景,周瑜彈琴的節奏時而急管繁弦,緊促迫切,如萬馬奔騰:時而又舒緩婉轉,輕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彈琴節奏的緩急來表露戰場態勢波詭云的變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與此同時,也向觀眾展現了這一傳統樂器追魂攝魄,動人心神的優美旋律,使觀眾浮想聯翩,沉醉其中,獲得藝術的享受。周瑜練兵時校場外牧童悠揚的笛聲,不僅深深打動了在場操練的每一個士卒,也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心,導演將緊張的軍事訓練賦予一種詩意的安排,使得電影故事情節開闔自如,張弛有度。在電影《赤壁》中音樂不僅對于情節的發展和主題的揭示起著異乎尋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對編導的運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營造出良好的視聽效果,使廣大的觀眾為之擊節贊嘆,同時激發起對中國古典音樂濃厚的興趣,在現代音樂風靡一時,人們翁然風從的情況下,這無疑對于我國古典音樂文化的繼承弘揚頗有好處。 電影《赤壁》不僅展現了諸多的傳統文化樣式,它也將深邃的人生哲理蘊育其中,影片對于真和善給予熱情的謳歌與贊美,對于丑和惡給予無情的鞭撻與唾棄。影片高揚著正義的旗幟,在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正義最終戰勝邪惡的意蘊上進一步延伸,生發出深沉的哲理思考。盡管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人們美好的愿望得以實現,但勝利的獲得歷經坎坷艱辛,來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著血流成河,尸橫遍野的戰場,心情沉重地說“大家都輸了”,雖然寥寥數語,音調低沉,卻言簡意賅,振聾發績。因為殘酷的戰爭無情地剝奪了無數鮮活的生命,千百萬人遭受兵資之苦,即便是對于交戰取勝的一方,也無法體會到獲勝后的那種輕松喜悅,只是心頭升起莫名的悵惘與凄涼。影片結尾以小喬不希望萌萌成為戰馬,表達了廣大人民摒棄殺戮,呼喚和平,企慕安寧的強烈愿望。儒家宣揚“和為貴”,反對殺戮、反對殘暴、反對戰爭,今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影片《赤壁》隱寓拒絕戰爭,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內涵,也傳達出這一具有積極現實意義的理念,引人深思,給人啟迪。
中華文化中有許多為人世代秉承的民族精神,如對于“仁”“義”“智”“勇”“情”等高尚品質節操的頌揚和倡導,電影《赤壁》也將之畢現無遺,使之不僅成為供人娛樂的一部商業大片,也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一部文化大片。仁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們渴慕的優良精神品質,仁愛也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千百年來影響深遠。電影《赤壁》中有“仁”的體現,如劉備兵敗新野,在曹操大軍的追趕下攜帶著大量的老百姓逃難,雖然情勢萬分危急,但始終不忍舍棄,使他們落入虎口遭受涂炭,劉備懷抱要解人民于危難之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除黎庶于倒懸之苦的信念,寧可付出再大的犧牲也在所不惜,即便是腹心之臣諸葛亮相勸也不聽從,凸顯了劉備的仁愛精神。同時影片又以曹操的兇狠殘暴,如殺孔融、殺蔣干、殺使者、故意傳播瘟疫,對比突出劉備、孫權一方的仁愛。電影《赤壁》中有對“義”的宣揚,如孫權與劉備暗中定下計謀,借軍中瘟疫流行之際劉備出走,來制造孫、劉聯盟瓦解的假象以迷惑曹操一節,以關羽、張飛、趙云等人對劉備的誤解、責難、非議來突出表現一個“義”字,正如趙云所言,為正義哪怕犧牲生命也無怨無悔,寧可壯烈的死也不需要茍且的生。影片中以關、張、趙3人與劉備之間尖銳的矛盾沖突來張揚“義”。影片也拍攝劉備夫人在身陷敵陣后為不使趙云受到拖累,能夠更順利地救出少主人而毅然投井一幕,借以反映她識大體,顧大義的思想。勇敢、威猛,一直以來是華夏民族崇尚的精神,電影《赤壁》中也彰顯“勇”的精神,關羽、張飛、趙云以及甘興等將領和眾多普通的士卒在赤壁之戰中雖然敵眾我寡,但都是赴湯蹈火、視死如歸,前赴后繼、氣壯河山。還有孫權射虎一節,也是在危難之際突出勇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勇敢才能夠在絕境中求生存。影片中還有“智”的體現,無論是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的計賺蔣干、抑或孫尚香的臥底曹營、小喬的智斗曹操,無不表露出華夏民族的睿智和人們對于智的崇尚。再有就是電影《赤壁》中對“情”的贊譽,影片中小喬之于周瑜、孫叔材之于孫尚香,或情深似海、或意重如山,皆都大大地書寫著一個情字。此外,影片中還有周瑜在劉備軍營里以編草鞋的稻草為例,說明只要團結一心,同仇敵汽,就會無往而不勝,從而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頑強斗爭的精神,一種不畏、凌然不可侵犯的高尚氣節。這些都是華夏民族優秀的精神和品質,影片中加以濃墨重彩地謳歌、宣揚和彰顯。
關鍵詞:傳統圖形;符號;圖形語言;融合;現代設計
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精華。其中傳統圖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藝術的結晶,它一直在各個領域默默的陪伴影響著我們的民族發展,現代設計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其民族精神含義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挖掘傳統資源和尋找文化傳承的脈絡,是傳統元素運用的發展的趨勢,它可以使設計擁有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未來發展空間。因此,如何借鑒,怎樣"融合"是我們現代設計師要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現在我們面對一個高度現代化、信息化的時代,在"國際思潮"的影響下,中國設計一度出現追崇西方設計、而漠視中國的設計風格的現象,在對中國傳統元素的借鑒和運用上,用簡單的復制或生硬的拼湊的方法來完成圖形組合,而忽略了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神內涵的詮釋,這樣的融合是對現代藝術的誤解,會阻礙現代設計的發展。
在如何對待傳統、應用傳統等問題上,日本的做法是實踐著把現代和傳統同步并行的方法,互補互存,并以復活傳統的手段推陳出新。也就是將已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化藝術用現代設計的感覺和手法去粗取精,在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基礎上以新的面貌使傳統重獲新生。
2008年中國奧運會的主辦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新的中國形象,由此"中國風"刮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個在視覺設計上,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成功案例,使人們從新認識傳統,設計師們越來越多地想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設計靈感,設計來源。中國傳統圖形作為一種民族個性的圖形語言開始在今天的國際設計潮流中逐漸顯現出它的魅力。實際上在堅持民族性的同時,中國的藝術設計必然要走與國際接軌的路線,在交流中融合和發展。
一、中國傳統圖形的造形特征
縱觀歷史,從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利用圖形進行語言交流,并在彩陶上用圖案來裝飾自己生活,到明清時期“五谷豐登”“連年有余”等圖形的發展,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了圖形表現形式的更加多彩和豐富。
1、傳統圖形的形態要素
“圖形”在每個時期的形態各異,讓我們感受到在豐富多彩的圖形中所表現出的特有精神氣質,雖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衍變,那勃勃的生機仍然令我們為之贊嘆。今天,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彩陶上精美的魚紋、青銅器上的獸面紋以及漢代漆器上雋秀的鳳紋,無不傳遞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意識。例如傳統圖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龍”的形象,就是在設計歷史中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我們從世界的神話史或者設計史去尋找,都沒有哪種圖騰、神獸的形態像中國的龍那樣,具有如此之多的屬性,從形態上看“龍有九似”,蛇身、鹿角、獅鼻、虎須、魚鱗、鷹爪……聚九種動物特征于一身,這足以看出龍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高等級的神獸,其強大的圖形整合能力和精神特質,中國龍作為圖騰或臆造的神,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是其它圖形都無法超越的。
2、傳統圖形的形式要素
縱觀中國設計的歷史和世界平面設計史我們會發現,遠古時期的圖形、符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各類的平面設計、圖形藝術,不變的主題是它們的表現形式、形象寓意,而它們的圖形特征,卻隨著每個歷史朝代的更替而轉變,而且還跟當時的本土文化、工藝與技巧緊密相連,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點。在圖形形式的衍變過程中,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圖形形式"的演變都不是對其原始“圖形元素”的徹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審美觀念賦予其以新的形式,從而使這些“元素”不斷的豐富與拓展使之符合時代的需要。從2008中國奧運會的開幕式的視覺表現形式上,我們可以看到導演張藝謀對傳統元素獨具匠心的現代化的演繹,其藝術表現形式的視覺效果震撼世界。由此可見,任何藝術形式的運用,只有利用現代科技,現代化的設計工具對傳統元素進行新的創意,才是未來藝術設計發展的方向。
二、中國傳統圖形的語言魅力
1、具有寓意的傳統圖形語言
中國傳統圖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它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圖形美感,而是圖形深層蘊藏著的吉祥寓意,這些寓意最初源于人們對自然和宗教的崇拜,而衍生出的具有吉祥象征意義的圖形符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企盼的表述。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吉祥圖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如牡丹象征著富貴、桃子象征長壽,石榴預示多子,鴛鴦象征成雙等寓意,這些圖形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萬事如意等美好愿望。其中最有特色的圖形寓意是“吉祥”所謂的“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再也沒有那一個民族比中華民族更注重吉祥如意的了。“吉祥”是人們美好的愿望,深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深處。中國人借用傳統文化把人們美好的祝愿畫成優美的形象、吉祥的圖案,并用這些元素去裝飾生活、饋贈親友、慰藉精神和滿足心里需求。
2、傳統圖形語言的符號特征
在人類之初,人們就開始用圖形符號來進行語言溝通了,因為圖形比文字更形象、更便于理解。現代的視覺設計也是以自己獨特的圖形語意來傳達設計主題的,因為,視覺設計本身就是力求以符號化的形式來表現豐富的思想內容,通過精練的圖形語言符號傳遞一種設計的意境。所以,深入研究中國傳統圖形的寓意特性,更準確的運用圖形語言來進行設計創意,可深化設計的文化內涵,使設計和受眾之間建立起思想上的溝通和視覺上的默契。
在傳統圖形形式上的轉化也就是保留圖形符號原來的意義內涵,同時通過形象結構的簡化獲得現代精神的表現。由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設計的中國銀行的形象標志設計中,就用中國的“中”字與傳統造型“古錢幣”進行了形式簡單的符號組合設計,“中字代表以中國資本的聯營集團;古錢象征銀行的服務特點;圓角的方孔是現代化電腦的聯想,上下連串的直線則象征聯營服務。”----靳埭強 。標識在保留了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創造出強烈的現代感,其視覺識別理念和識別效果早已被現代人認同。
三、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在現代藝術領域風格多樣的藝術門類中,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運用表現得是多種多樣。如在環境設計中具有中式風格的現代設計體現;在眾多的具有"現代感"的服裝、手飾設計中也出現了大量傳統紋飾;傳統相聲的表演形式與現代演出風格的融合,備受人們關注和喜歡,事實上這些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已經有了很濃的“中國味”。這是走向世界所具備的中國特質,是中國設計的身份標志,代表著中國文化的視覺形象。
1、設計的本質就是創新
設計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創新,這也正是設計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一味地照搬和模仿,就勢必為時代所淘汰。
2012年2月,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以“中國龍”設計作品為主題的"龍行天下"藝術設計展上,以“中國龍”概念為主題的參展作品,將傳統與現代的審美理念融為一體,用全新的視覺效果對中國龍文化進行了闡釋及傳承。用現代的理念,把中國的龍文化與世界文化融為一體,和現代設計前沿相對接,這是一個把傳統設計觀念向現代設計理念邁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在傳統設計基礎上的創新過程。
以往對龍文化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龍形、龍紋、龍字的概念上,其表現形式也大多以傳統表現手法為主,這些看似保留傳統文化特征的表現方式,不但約束了我們對中華民族圖騰"龍"的深入解讀,也束縛了我們龍文化設計思維與世界先進設計理念的融合。
“龍行天下”藝術設計展的設計理念向我們展示了現代藝術設計的全新思路,而全新的設計理念應該具備的是創新精神,改變舊的傳統概念,使中國設計走向未來與國際接軌。
2、“融入與再造”與時代接軌
將傳統圖形運用于現代視覺設計,不應該是表面的視覺裝飾,或者簡單的加工拼湊,要將傳統圖形所深含的中國文化精神表現在現代設計中,必須將傳統圖形作為一種承載深厚文化底蘊的視覺符號。
對傳統圖形的現代設計,還要對傳統圖形的形式和形態上進行重新分解再造,提取特征元素并且用貼近現代人的圖形語言重新轉換組合,這樣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古為今用”。因此,設計者要充分認知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將傳統圖形完全置于現代視覺設計語境中,同時,它需要我們要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整合能力和現代設計表現能力。
3、添加新元素與世界相融
中國傳統圖形其圖形表現.除了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外,它同時帶給人們更多的精神享受。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的變化很大,不可能再完全重復以往的傳統,所以傳統圖形的發展要不斷添加新的時代元素,把以前過于繁復的設計簡化并且將傳統工藝、傳承方式與現代的人文生活相融,人們更容易接受。
“新元素”的添加,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嘗試,有的簡單、有的深奧、都力圖向先進的設計思維和理念上的拓展。由此,圖形不僅僅是簡單的視覺符號,它帶給人們的是精神上的豐富和視覺上的精彩紛呈。
那么如何添加呢?縱觀圖形設計的發展歷史,從早期圖形的形成、到發展成熟,其在設計思想、表現手法和圖形語言上不斷的變化、添加和完善,它的內容和形式上也在發生著變化。雖然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但它的歷史發展脈絡還是很清晰的。現代設計對“新元素”的添加要有更新的創新觀念,不斷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完成從傳統到現代的思維轉換,用新的技術新的觀念和新的表現手法代替傳統意識和表達方式,使中國現代設計與世界相融。
結語: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代設計的思維方法和表現手段也在不斷豐富和多樣。面對著信息化快速的發展和人們對新視覺藝術元素的需求,視覺設計領域將面臨著新的考驗。但是可以看到,這種需求也給藝術設計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新觀念思維方式的導入,也為我們對審視傳統文化觀念提供了更多的現實意義。
在國家十二五計劃,發展文化產業精神的指導下,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下轉第76頁)
(上接第49頁)藝術設計的服務對象也將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局面,信息化的普及和人們因生存條件、環境、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會激勵人們的想象和創新欲望。只要我們把握圖形藝術的時展脈搏,對中國傳統圖形藝術設計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用創新的理念去發掘祖國傳統藝術寶庫,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的變革中,推動傳統圖形藝術的前進,不斷推陳出新,那么,具有中國特色的、兼容著傳統和現代多重元素的中國圖形藝術就會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參考文獻:
《中國藝術設計史》 作者:夏燕靖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7年8月
《傳統圖形語言》 作者:李愛紅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