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民族建筑文化
氣候寒冷時,會用狍皮覆蓋。等到天氣變暖,就可以換成樺樹皮。仙人柱的結構簡單,夏天防雨、冬天御寒,方便拆卸。非常適合鄂倫春族這樣的游獵民族生活居住。隨著社會的發展,鄂倫春逐漸由游獵時代向定居時展,本民族的建筑形式也隨著時代的需求而有所改變。這個時候的建筑形式被稱做“木刻楞”。“木刻楞”是用完整的大原木垛起來。木桿一般會選用直徑比較粗的圓木,并把每根原木的兩面砍平,再把每根原木的兩端砍出同一規格的凹槽和凸形,然后把砍好的大木一層一層垛起來,使兩端相接處咬合在一起并將做到縫隙嚴實。縫隙可用大泥封死,最后塔上屋蓋,安好窗門,就可以居住了。這種房屋的保暖性非常好而且方便就地取材,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木材的短缺,木刻楞已被磚瓦房取代。
二、民族建筑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鄂倫春族的傳統建筑文化是非常豐富的,現如今這些傳統的建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傳統建筑處于非常尷尬的位置。其實傳統的建筑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印記,是一個城市文明的活化石。它對于當今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建筑本身需要延續。鄂倫春族的傳統建筑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是不可復制的珍貴文化遺產。因為有了這些傳統建筑我們可以追溯過往,我們可以解開歷史的謎團,我們才有可以去回憶和懷念的精神載體。這樣,建筑保留下來我們從現存的這些鄂倫春族建筑中探尋過往鄂倫春人傳統文化的印記。建筑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文化的載體需要修復和保護。另一方面,作為旅游資源,鄂倫春族的傳統建筑,例如:“斜仁柱”“木刻楞”等已經在一定程度被人們了解和認識。如果可以將鄂倫春族的傳統建筑做為旅游開發項目的一部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建筑的原始風格或是將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進行巧妙的融合,讓人們更好的接受這種傳統的建筑文化。這樣可以在保護建筑文化的同時發展旅游經濟,一舉多得。
三、民族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城市的發展
鄂倫春族的傳統建筑就是一部“城市發展史”,保護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要想真正保護起來卻非常困難。倘若對其認識不夠,一旦拆除,留給后人的將是無窮的遺憾。如何保護和發展這些民族傳統建筑,讓其煥發生機而又不喪失自身的文化魅力,是現代城市設計中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隨著城市旅游業的蓬勃興起,許多城市不僅注意保護好傳統建筑,而且努力發掘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但由于一些地方一味模仿他人,缺少本民族建筑的內涵,并不能達到人民的認可。因此,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我們需要采取新的策略,深入挖掘民族建筑的內涵,重現傳統建筑的活力,延續城市文化的命脈。
在更新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延續傳統建筑的用途和功能,對于保存完好、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筑,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外保護傳統建筑的方法將它們作為博物館、歷史館使用,以發揮傳統建筑的最大使用效益。其次,我們可以將一些文化底蘊厚重的鄂倫春族建筑群作為城市旅游勝地。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和了解鄂倫春族的民族傳統建筑,將他們的建筑文化發揚光大。最后,將民族建筑形式或是將民族建筑形式提煉成符號運用到現代城市建筑設計當中,留住鄂倫春族傳統建筑的靈魂,形成適宜人居、體閑的城市建筑空間,以適應現代城市的生活。
四、結束語
保護民族傳統建筑文化是城市發展的不變法則,只有正確認識民族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和內涵,才能將民族建筑的思想和理念植根入現代社會的發展中來,使傳統的民族建筑文化得以保護和發展,使民族建筑文化源遠流長,發揚光大。這也將有利于展現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建筑文化風采,使城市發展呈現多樣化,特色化。我們應當據此把握時機,探索民族城市空間,發揮中國傳統民族建筑文化的優勢,保持文化內涵,走出民族傳統建筑創新的正確發展之路。
作者:李殷平馬本和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