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影院建筑設計及智能化管理模式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復雜化的平面布局
1.1串聯式平面布局
利用交通走道(直線型或曲線型)將規模、形態各不相同的觀眾廳空間和休息空間及其他附屬空間聯系起來,構成一個空間序列,如圖1所示。各觀眾廳可接觸排列,也可相互分隔,由單獨線型空間加以聯系。觀眾廳外墻面和內部空間視覺特征一般呈現重復、漸變、類似、交替或個性等特點。串聯式空間組合方式具有較強的空間導向性,組合方式簡單,交通流線明晰。但由于觀眾廳疏散口一般直接面對交通走道,在觀眾人數較多時,空間交通負荷過大會影響觀眾通行。針對串聯式組合普遍存在的這一問題,解決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基地面積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擴大交通面積,將線型交通走道設計成街道的形式,通過街道寬度、墻體曲直或顏色等的變化,形成層次感及趣味性十足的交通空間,再基于信息、生態等技術的應用,形成電影文化臨時展地,供人們休息交流;二是在兩個觀眾廳之間設計交通通道,直接與室外相連,成為退場人流的疏散口,觀眾可根據自身需要,既可直接退出影院,又可回到大廳進行其他活動。此外,為誘導人們的消費活動和觀影行為,串聯式組合一般將交通走道設計成直接面向公共場所的玻璃盒子,成為城市空間的延續。例如英國建筑師蒂姆•福斯特設計的三環電影院(圖2),位于倫敦最繁華的場所之一,設計時將門廳設計成伸向街區的玻璃透明空間,并且用一個高懸的門廊屋檐來遮陽,門廳內設計酒吧和休息廳。無論是門廳內的經營內容,還是其朝向周圍社區開放的姿態,都吸引了大量觀眾,被認為是最具感染力的電影院之一。
1.2集中式平面布局
將影院各功能空間通過中廳、交通走道加以組合。中廳面積較大,為主導空間,其他部分則圍繞中廳展開(如圖3所示)。這種組合方式的特點是空間向心性增強,方向性弱化,中廳承擔人流集中和疏散雙重功能。集中式影院空間組合的信息流具有明確的控制中心(中廳),信息的傳達須經該中心的疏導,影院信息呈現出網狀發散的特點,增強了對影院內部事務掌控的能力,對內部人員行為具有較強的指派性,增加了影院效能和安全性。由于觀眾廳空間方向各異,放映廳、辦公用房等其他輔助設施位置不如串聯式組合那樣明確,空間流線也較為復雜。對于規模較小的影院(觀眾廳數量小于4),可將中廳和休息廳結合起來,設售票區、賣品部、電影衍生品展柜及開放式餐廳等,由于觀眾數量較少,不需要另設觀眾廳而設直接對外的人流疏散口。但對于較大規模的影院,由于人流量大,需根據影廳特點將其分類組合并加以標示,例如兒童放映區、老人專場、好萊塢放映區、VIP區等,并且需將休息廳圍繞每組影廳加以分散布置,且必須根據人流量特點設計相應的人流疏散口,其設計方法可采用串聯式組合中兩影廳之間設計出入口的方式,也可為每組休息廳都設計直接對外的出入口。此外,規范要求每組休息廳必須設計相應的衛生間、辦公空間等輔助空間。
2人性化的空間設計
相較于傳統影院,信息時代影院建筑既要創造舒適的空間氛圍,又要充分調動大眾的參與性,因為大眾不僅在使用空間,同時也在創造空間。因此,通過擴展影院的服務功能,可以使影院成為多種城市功能的重要載體,滿足使用者的多種行為需求。通過建筑手段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創造更加宜人、個性、多元的空間環境,在觀眾活動與空間形態之間建立起對話機制[1]。
2.1公共空間的生態化
影院長期一直被認為是與“陽光”絕緣的建筑,被設計成封閉的黑盒子,內部大多使用人工照明方式,既浪費了能源,又降低了影院空間質量。信息時代的影院建筑已成為活力十足的公共開放性空間,其氛圍的輕松舒適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對觀眾的吸引力,而自然生態環境被認為是最理想的休息停留空間。因此,陽光、植物等被引入到影院設計之中。北京長虹影院通過立體共享大廳內大面積的玻璃窗讓光線投射進來,除增強室內明亮程度之外,也可大大節省照明能源,同時,陽光照在室內,形成奇特斑駁的光影效果,使室內空間的層次感更加豐富(圖4a)。國外也不乏重視綠色生態化的設計實例,如加拿大蒙特里爾魁北克實驗電影院,設計了露臺咖啡店和花園院落,把空氣和藍天帶給了這座建筑,使公共空間沐浴在自然光之中,并隨太陽的移動而千變萬化,這里的樹木和露天空間如影院的肺部,驅趕了大多數現代影院建筑里出現的人造天氣(圖4b)。
2.2觀影空間的多樣化
信息社會,觀影人群逐漸多元化。而影院作為面向各類人群的一種休息場所,需要考慮在靜態建筑中融入變換的風格,動態適應不同觀影人群的需求,實現對社會文化的開放。近年來國內外建造的多影廳影院,重點應在觀眾廳空間處理的細節上加以改進。根據觀眾廳的使用人群,按照其相應的人體尺度和心理需求,選用不同的色彩、主題、形態、結構等元素處理引導空間、裝飾墻面或頂棚,實現人性化空間環境的渲染。如中國木偶劇院的小星星影廳(圖5),充分考慮兒童的特殊喜好、心理特點,突出“童趣”這一主題,運用絢麗奪目的顏色和活潑的圖案來裝飾空間,座椅采用明藍、正紅色,頂棚上鑲嵌星星圖案的照明燈,配合墻面所繪的降落傘和五顏六色的儲物格,營造出活潑可愛又帶有夢幻色彩、符合兒童喜好的觀影空間。
2.3空間裝飾的電影文化
影院是大眾文化場所,其環境氣氛應具有電影文化特征,強化文化氛圍的視聽覺表達,這是其區別于其他公眾場所環境氣氛的重要方面。因此,內部空間的塑造一方面應加強電影海報、明星照片等與電影文化相關元素的運用,另一方面應靈活采用多媒體屏幕等信息技術成果和現代藝術表現媒介,增加影院文化的表現力,使人們在使用空間的同時,獲得視、聽等不同感官體驗空間的藝術特點,盡快融入電影文化氛圍。北京長虹影院的網絡咖啡廳的主墻面繪有早期好萊塢電影的經典宣傳畫,瑰麗的色彩與咖啡廳紅色的沙發相互輝映,與咖啡廳的“網絡”主題恰當匹配,營造出個性、年輕、時尚的休息空間(圖6a)。又如由菲奇設計公司設計的特拉福德中心UCI影城,通過電子流的投射和圖像、聲音的展現,無形中為觀眾營造了一種電影文化氛圍(圖6b)。
3風格化的外觀設計
3.1表皮的通透性
信息時代的影院已成為城市空間體系中的重要活力點,更加注重影院對城市的開放性。傳統影院的封閉外形,與城市空間對立,不適用于信息時代。因此建筑表皮大多采用電、玻璃、不銹鋼等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光亮材料等呈現交互構成的充滿動感和絢麗色彩的圖像片斷,營造通透性與變幻性的視覺感受。菲奇公司和德國馮•格坎馬爾格事務所聯手設計的UCI基諾維爾影院,基于內部街道的理念,采用雙層表皮的設計手法。玻璃外墻與影院內部結構相分離,使用復雜的拉索和桿件加以支撐和牢固,使觀眾在未進入影院時即被建筑物內部的綽綽人影和復雜結構營造的虛幻影像所吸引。夜晚時,明亮的樓梯主宰了沿街建筑,內部艷麗并極富動感的色彩使影院成為一個熠熠生輝的巨大招牌(圖7)。
3.2造型的變異性
信息時代虛化的空間觀對建筑造型設計產生深遠影響,打破了傳統影院造型審美定式,不斷追求扭曲、變異和不確定性,建筑形態千姿百態。并且,隨著人們多元審美情趣的出現,對奇特、個性和視覺刺激的追求日益強烈,要求影院設計更加強調個性化和視覺沖擊力。北川原溫設計的位于東京澀谷的萊茲電影院,屋頂呈波浪起伏,在彎曲盤繞中上升,搭在屋頂上的閃亮的金屬鍍鋁帷幕被拉向一側,露出入口上方粗糙、縮進的墻角,儼然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整個外觀如一出怪誕舞臺劇布景,戲劇性十足,似乎時刻準備將路人引入電影夢幻世界之中(圖8)。
3.3外觀的信息化
電影是可視的、可聽的、可閱讀的,它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向人們傳遞著文化信息,影院不僅是電影的容器,也是表達電影信息的載體,深究之下,同樣具備可視、可聽、可讀的可能。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在影院外觀中的應用,交互構成充滿動感和絢麗色彩的圖像片斷,實現了影院建筑表皮與電影信息符號的一體化和信息符號的虛擬化。美國AmphibianArc公司設計的重慶山城電影院投標方案(圖9),電影的場景和思考方法為建筑設計提供了借鑒,這座建筑被定位成可以透過多種知覺感受的實體。電影嬰兒期的“拉洋式”盒子作為影院外形回溯的參照,意在引發直觀的聯想,借助電子看板使得建筑本身如同電影般可供實時觀看,但同時又是視覺效應強烈的建筑表達,不斷向人們呈現著多樣性的影像。在設計過程的終點,生成的是電影之建筑,或建筑之電影,而非建筑自戀的表演。建筑所表達的信息量的增加提高了建筑的可讀性。
影院向公眾出售的是觀影及相關服務產品,因此,信息時代影院良好的經營運作和服務管理在體現建筑空間功能屬性的同時,將較好滿足觀眾的視聽享受需求,并對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樹立影院品牌形象等起到極大作用。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影院經營管理中對人腦的依賴。例如,最初影院電影票的銷售采用入場券的方式,不區分座位、座次,隨著人們需求的變化,座位號應運而生。但是,雖然人們能按座位入座,指定座位電影票的銷售卻是非常困難的,如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指定任意座位電影票的銷售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并且,網上售票系統的出現使得觀眾足不出戶即可訂購任意場次及座位的電影票,而許多影院中都出現的自動售票系統不僅節省了影院的人力資源,也大大緩解了出票高峰期時售票處的壓力。
本文作者:莊莉莉、曾堅、洪再生單位:天津大學建筑學院